暑假巩固强化试题 2025年暑假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巩固强化试题 2025年暑假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巩固强化试题
2025年暑假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如果△+□=○,那么算式错误的是( )。
A.○+△=□ B.○-△=□ C.○-□=△ D.□+△=○
2.根据图示列出的综合算式,正确的是( )。
A.120-75÷5+280 B.(120-75÷5)+280
C.280+120-75÷5 D.(120-75)÷5+280
3.下面四个立体图形都是用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A. B. C. D.
4.长清区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灵岩茶更是当地特色。茶农们在管理茶园时,常常需进行各类数据计算。比如将不同地块茶园面积进行整合,如图体现的是( )。
A.乘法分配律 B.乘法结合律
C.加法结合律 D.乘法交换律
5.学校正在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四年级男子50米短跑决赛中,4名选手的成绩如下表,根据比赛成绩判断,下面跑的最快的是( )。
选手 张华 王强 宋明 丁凯
成绩/秒 9.2 9.1 9.7 9.5
A.张华 B.王强 C.宋明 D.丁凯
6.淘气的凳子腿松动了,同学们一起想帮助他加固,你建议同学们按( )加固比较好。
A. B. C. D.
7.两个小数a、b的在数轴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如果t=a×b,那么t、a、b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A.t>b>a B.b>t>a
C.b>a>t D.无法判断
8.刘叔叔家的玻璃店有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根据留下的部分判断,它原来是( )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无法确定
9.如图是小明五次射击的成绩统计图,( )虚线所指的位置可能是小明平均每次射击的成绩。
A.A B.B C.C D.D
10.李明准备把一根14厘米长的铁丝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如果他第一次在6厘米处剪了一刀。那么第二次不能剪在( )处。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1.一个小数百位和百分位都是6,其它数位都是0,这个小数写作( ),读作( ),把它改写成以0.001为单位的数是( )。
12.根据80÷5=16,104+16=120,14×120=1680,列综合算式为( )。
13.在括号里填上“>”“<”或“=”。
30.303( )30.033 1.75吨( )1吨75千克
720÷36÷2( )720÷(36÷2) 37×21+19( )37×(21+19)
14.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7cm和10cm,如果再选一根小棒拼成一个三角形,选的这根小棒应比( )cm长,比( )cm短。
15.根据2025年最新人口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总人口为1408280000人,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为( ),保留一位小数为( )。
16.一个数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得到的新数和原数一共是505,原来的数是( )。
17.用0、3、6、8和小数点组成一个零都不读的最大两位小数是( )(每个数字都要用上且只用一次),它的计数单位是( )。
18.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为30°,顶角为( )°,按角分,红领巾还是一个( )三角形。
19.小马在计算45×(□+3)时,错误地算成45×□+3,他计算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少( )。
20.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为( )°,五边形内角和为( )°。
21.58+164+42+136=(58+42)+(164+136),这里运用了( )律;如果▲+□=220,那么560-▲-□=( )。
三、计算题
22.直接写得数。
100-21.4= 0.84×100= 23÷100= 0.4-0.18= 37+53-37+53=
2.5+7.5= 9-0.8= 8.66×1000= 25×32= 7.8+4.5+5.5=
23.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
6.32+5.47= ※10-3.29= 17.1-3.8=
24.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1.53+1.82+3.47+3.18 22×102 4600÷25÷4
25.下图中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 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解答题
26.如果10千克黄豆可以做52.8千克豆腐,那么1千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1吨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
27.小亮的储钱罐里原来有28.5元,昨天买钢笔用去了9.7元,今天妈妈又给他4.6元,小亮的储钱罐里现在有多少钱?
28.某品牌饮料,“六一”活动中每买5瓶赠送2瓶,每瓶饮料3.5元,妈妈需要买14瓶这种饮料,至少要花多少元?
29.学校要买50套桌椅,4000元钱够吗?
30.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推动全民阅读,各书店都会进行图书促销活动。某书店4月份两种书籍销售情况如下表(单位:本)。
周次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史记》 38 50 26 70
《西游记》 48 44 24 64
某书店4月份两种书籍销售情况统计图
(1)请根据表中数据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第( )周售出《史记》最多,第2周售出《西游记》( )本。
(3)4月份,该书店平均每周售出《史记》多少本?
列式计算: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B A C B C D
1.A
【分析】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在算式△+□=○中,△是加数,□是另一个加数,○是和
A.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原算式错误;
B.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原算式正确;
C.和-另一个加数=加数,○-□=△,原算式正确;
D.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原算式正确。
故答案为:A
2.D
【分析】根据题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按照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要先算减法,需要给减法算式加上小括号,据此列综合算式为:(120-75)÷5+280。
【详解】
列出的综合算式是(120-75)÷5+280。
故答案为:D
3.B
【分析】A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有两行,上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形,下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形在最右边;
B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有两行,上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形,下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形在最左边;
C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有两行,上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形在最右边,下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形;
D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有两行,上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形在最左边,下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形。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
A.从上面看到形状是,不符合题意;
B.从上面看到形状是,符合题意;
C.从上面看到形状是,不符合题意;
D.从上面看到形状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A
【分析】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第三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据此解答。
【详解】由题意得,左边的长方形长是6,宽是3,它的面积可以用算式6×3来计算。右边的长方形长是4,宽是3,它的面积可以用算式4×3来计算。把这两个长方形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长为(6+4),宽为3的大长方形,它的面积可以用算式(6+4)×3来计算。所以6×3+4×3=(6+4)×3,这体现了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A
5.B
【分析】根据路程相同时,谁用的时间最少,谁跑得就最快,对四名男同学用的时间进行比较即可。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详解】9.1<9.2<9.5<9.7,跑的最快的是王强。
故答案为:B
6.A
【分析】三角形稳定性是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据此可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板凳腿之间加一根斜木条固定比较稳固。
【详解】你建议同学们按加固比较好。
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比如三角形房架、自行车的三脚架、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和高压输电线的铁塔等。
7.C
【分析】根据数轴可知,0、a、b、1的大小关系为0<a<b<1,那么a×b的积也就是t即小于a也小于b,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t、a、b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b>a>t。
故答案为:C
8.B
【分析】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用180°减去已知的两个角,即可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据此即可判断。
【详解】180°-50°-40°
=130°-40°
=90°
刘叔叔家的玻璃店有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根据留下的部分判断,它原来是直角三角形。
9.C
【分析】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的范围在这组数据最低和最高的数据之间。
【详解】A.它表述的数据比最低的还少,不可能是平均数。
B.虽然比最低的数据高,但是整体高于它的有三个数据,而且都高的比较多,不可能是平均数。
C.位于最低和最高数据之间,范围也适中,所以C虚线所处的位置可能是小明平均每次射击的成绩。
D.它已经是这组中最高的数据,不可能是平均数。
故答案为:C
10.D
【分析】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差小于第三边,此题依此选择即可。
【详解】14-6=8(厘米)
A.2+6=8(厘米),2+6>6,6-2<6,因此第二次能剪在A处。
B.3+5=8(厘米),3+5>6,5-3<6,因此第二次能剪在B处。
C.4+4=8厘米),4+4>6,6-4<6,因此第二次能剪在C处。
D.7+1=8厘米),6+1=7(厘米),因此第二次不能剪在D处。
故答案为:D
【点睛】熟练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600.06 六百点零六 600.060
【分析】(1)按照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在百位和百分位都填上6,其余的十位、个位、十分位都为0,接下来,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这是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分隔符,这个小数写作600.06;
(2)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据此读出;
(3)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知,把600.06改写成以0.001为计数单位的数是600.060。
【详解】一个小数百位和百分位都是6,其它数位都是0,这个小数写作600.06,读作六百点零六,把它改写成以0.001为单位的数是600.060。
12.14×(104+80÷5)=1680
【分析】根据题意,先算80除以5,求出商,再用104加上求出的商,求出和,最后用14乘求出的和,列出的综合算式不能改变运算顺序和最后结果,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加法,给104+80÷5,加上小括号,最后计算乘法,据此列式为:14×(104+80÷5)=1680,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14×(104+80÷5)
=14×(104+16)
=14×120
=1680
根据80÷5=16,104+16=120,14×120=1680,列综合算式为14×(104+80÷5)=1680。
13. > > < <
【分析】小数大小的比较: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小数点后面一位,它大这个小数就大。
1吨=1000千克,低级单位转换为高级单位除以进率,高级单位转换为低级单位乘上进率,据此将单位换算统一后再比较;
720÷36÷2从左至右依次计算除法;720÷(36÷2)先算小括号的除法,再算小括号外的除法;据此计算出结果再比较;
37×21+19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7×(21+19)先算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的乘法;据此计算出结果再比较。
【详解】30.303>30.033;
1吨75千克=1吨+75千克,1吨=1000千克,75÷1000=0.075,1+0.075=1.075,1吨75千克=1.075吨,1.75>1.075,1.75吨>1吨75千克;
720÷36÷2
=20÷2
=10
720÷(36÷2)
=720÷18
=40
10<40,720÷36÷2<720÷(36÷2);
37×21+19
=777+19
=796
37×(21+19)
=37×40
=1480
796<1480,37×21+19<37×(21+19)。
14. 3 17
【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算出已知两条边长的和、差,第三条边长应比和短,比差长。
【详解】10+7=17(cm)
10-7=3(cm)
所以选的这根小棒应比3cm长,比17cm短。
15. 14.0828亿 14.1亿
【分析】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改写时,只要在原数“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加写一个“亿”字;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上的数是大于5还是小于5,利用“四舍五入”法求解,据此解答。
【详解】1408280000=14.0828亿≈14.1亿
根据2025年最新人口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总人口为1408280000人,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为14.0828亿,保留一位小数为14.1亿。
16.500
【分析】根据题意,小数点的移动规律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一个数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就是得到的新数和原数一共是505,505就是新数的(100+1)倍,用505除以101,求出新数的值,用新数乘100,就是原来的数,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505÷(100+1)×100
=505÷101×100
=5×100
=500
一个数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得到的新数和原数一共是505,原来的数是500。
17. 80.63 0.01/百分之一/
【分析】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小数大小的比较: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由题意得,用0、3、6、8和小数点组成一个零都不读的最大两位小数,那么“0”只能在整数部分的个位且较大的数在小数的高位,即数字“8”在整数部分的十位上,“6”在十分位上,“3”在百分位上,即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80.63;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得,用0、3、6、8和小数点组成一个零都不读的最大两位小数是80.63。它是一个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0.01。
用0、3、6、8和小数点组成一个零都不读的最大两位小数是80.63,它的计数单位是0.01或百分之一或。
18. 120 钝角
【分析】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它的一个底角为30°,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顶角等于180减去两个底角的度数,即180°-30°-30°=120°,按角分,120°是钝角,所以红领巾还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详解】180°-30°-30°=120°
按角分,红领巾还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19.132
【分析】根据题意,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5×(□+3)展开,再与45×□+3相减,可得他得到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少多少。以此答题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45×(□+3)=45×□+45×3
45×□+45×3-(45×□+3)
=45×□+45×3-45×□-3
=45×3-3
=135-3
=132
小马在计算45×(□+3)时,错误地算成45×□+3,他计算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少132。
20. 180 540
【分析】无论形状和大小,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已知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利用过多边形一个顶点向与它不相邻的顶点依次画线段,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办法,将分成的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内角和=180°×(边数-2),据此即可解答。
据此解答。
【详解】180°×(5-2)
=180°×3
=540°
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五边形内角和为(540)°。
21.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340
【分析】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1)在算式58+164+42+136=(58+42)+(164+136)中,加数的位置改变了,而且先把前两个数和后两个数相加,它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利用减法的性质将算式560-▲-□转化为560-(▲+□),然后将▲+□=220代入算式即可解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算式58+164+42+136=(58+42)+(164+13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560-▲-□=560-(▲+□)=560-220=340
58+164+42+136=(58+42)+(164+136),这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如果▲+□=220,那么560-▲-□=340。
22.78.6;84;0.23;0.22;106;
10;8.2;8660;800;17.8
【详解】略
23.11.79;6.71;13.3
【分析】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减法的验算可以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详解】
验算:
24.10;2244;46
【分析】(1)仔细观察算式及数据特点可知,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将原式转化为(1.53+3.47)+(1.82+3.18)可使计算简便。
(2)仔细观察算式及数据特点可知,先将102转化为100+2,再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原式转化为22×100+22×2可使计算简便。
(3)仔细观察算式及数据特点可知,利用除法的性质:a÷b÷c=a÷(b×c)将原式转化为4600÷(25×4)可使计算简便。
【详解】1.53+1.82+3.47+3.18
=1.53+3.47+1.82+3.18
=(1.53+3.47)+(1.82+3.18)
=5+5
=10
22×102
=22×(100+2)
=22×100+22×2
=2200+44
=2244
4600÷25÷4
=4600÷(25×4)
=4600÷100
=46
25.16cm2
【详解】4×4=16(cm2)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 cm2。
26.
5.28千克;5280千克
【分析】已知10千克黄豆可以做52.8千克豆腐,求1千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用52.8除以10即可求解;1吨=1000千克,再用1千克黄豆可以做豆腐的重量乘1000即可。
【详解】52.8÷10=5.28(千克)
1吨=1000千克
5.28×1000=5208(千克)
答:1千克黄豆可以做5.28千克豆腐,1吨黄豆可以做5280千克豆腐。
27.23.4元
【分析】根据题意,储钱罐原有的钱减去买钢笔用去的钱,再加上妈妈给的钱,即可求出现在的钱数。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计算减法,再计算加法。
【详解】28.5-9.7+4.6
=18.8+4.6
=23.4(元)
答:小亮的储钱罐里现在有23.4元。
28.35元
【分析】买5瓶赠送2瓶,就是用买5瓶的钱,可以得到7瓶 ,将(5+2)瓶饮料看作一组,用14÷(5+2)=2组,求出买的饮料总数里有几组;每组需要购买5瓶饮料,一共有2组,所以需要购买饮料的数量为5×2=10瓶,然后用每瓶饮料的单价乘需要购买饮料的数量,即可求出至少要花多少钱。
【详解】14÷(5+2)
=14÷7
=2(组)
5×2=10(瓶)
3.5×10=35(元)
答:至少要花35元钱。
29.够了
【分析】根据题意,先算出每套桌椅的总价,再乘50,求出50套桌椅的总价,再与4000元比较即可。
【详解】(42+28)×50
=70×50
(元
答:4000元钱够了。
【点睛】解答图文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图、文所提供的信息,弄清条件和问题,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解答。
30.(1)见详解
(2);
(3)46本
【分析】(1)根据表格中两种书籍的销售情况绘制统计图;
(2)根据表格,比较4周中售出《史记》的数量最多的周次;直接得出第2周售出《西游记》的数量;
(3)求4月份,该书店平均每周售出《史记》的数量,需要先算出4月份总共售出的《史记》数量,然后确定4月份有几周,最后即可算出4月份,该书店平均每周售出《史记》的数量。
【详解】
(1)
(2)第4周售出《史记》最多,第2周售出《西游记》44本。
(3)(38+50+26+70)÷4=184÷4=46(本),所以4月份,该书店平均每周售出《史记》46本。
氧化还原反应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1.不同的温度下,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Ⅰ和Ⅱ都有NaCl生成
B.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C.反应Ⅰ和Ⅱ中,每参与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D.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Ⅰ<Ⅱ
2.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后排放。反应原理为:(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
B.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C.可用替换
D.若生成气体,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3.以铜阳极泥[含Cu、Ag、Au等单质为原料分离回收金和银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HAuCl4是一元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
B.“浸取2”中使用的酸提高了H2O2的氧化性
C.“还原”步骤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
D.S2O离子中心S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S原子
4.一种制备粗产品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空气稀释到体积分数为10%以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中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
B.流程中做还原剂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氧化剂
D.吸收塔中温度不宜过低,否则会导致产率下降
5.已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可以提炼Au,反应为:(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
B.X表示
C.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从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As2O3、As2O5和Pb5O8,其中Pb5O8中的Pb为+2价或+4价,As2O3、As2O5均为酸性氧化物)中回收制备砷酸钠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浸出液的主要成分为Na3AsO4和NaAsO2)
A.As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
B.“碱浸”时,Pb5O8发生的反应:。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反应:
D.系列操作为:加热蒸发、趁热过滤、洗涤、干燥最终得到砷酸钠晶体
7.S8在液态SO2中可与SbF5反应,生成[S8][SbF6]2,其中[S8]2+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
C.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发生了断裂 D.[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8.磷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元素。白磷(P4)中毒可用CuSO4溶液解毒,发生如下反应:P4+CuSO4+H2O→Cu3P+H3PO4+H2SO4(未配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4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pH增大
C.11molP4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0mol
D.皮肤接触到白磷,用CuSO4溶液清洗后,应再使用NaOH溶液清洗
9.下列文字叙述,用方程式解释错误的是
A.丁烷裂解:
B.牙齿釉质层长期被侵蚀溶解:
C.工业废水中含有,常用绿矾做处理剂:
D.“每炉甘石()十斤…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火法炼锌:
10.以为催化剂,碘甲烷为助催化剂,利用甲醇合成乙酸(Monsanto法)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已知:铑(Rh)与钴(Co)在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但Rh的最外层电子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周期表的ds区
B.①→②过程中,Rh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被还原
C.⑤为,在反应中作中间产物
D.此合成原理生成和,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11.可以催化脱除,脱除反应为,脱除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催化剂对的吸附强度强于图甲
B.脱除过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D.催化剂的活性在脱除过程中不会改变
12.CuCl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以碱性蚀刻废液中的为原料制备CuCl的部分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硝酸易挥发
C.“还原”后溶液的pH增大
D.“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降低产品的纯度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 Cl2溶于水,溶液中、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为NA
B.12g石墨中含有的碳碳单键数目为2NA
C.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D.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14.三氯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是强还原剂且易水解。实验室通过反应Si(s)+3HCl(g)SiHCl3(l)+H2(g)制备SiHCl3,已知电负性:Cl>H>S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1mol H2,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
B.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C.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该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自发进行
15.三氯乙醛(CCl3CHO)是无色油状液体,常用于制取农药。其纯度的测定如下(杂质不参与反应)。已知:I2+2S2O=2I-+S4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Ⅰ,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
B.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2OH-=2I-+CO+H2O+H+
C.步骤Ⅳ,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D.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
16.RbAg4I5是一种只传导Ag+的固体电解质,利用RbAg4I5可以制成电化学气敏传感器。某种测定O2含量的气体传感器如图所示,被分析的O2可以透过聚四氟乙烯薄膜,发生反应:4AlI3+3O2=2Al2O3+6I2,I2进一步在石墨电极上发生反应,引起电池电动势变化,从而测定O2的含量。下列关于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 B.银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C.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Ag+减少 D.当O2浓度大时,电动势变大
17.将60.05的溶液与10.05的溶液混合,滴加溶液后变红色。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
B.5.6g中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0.5
C.0.05的溶液中含有的的数目小于0.05
D.的空间构型为V形
18.下列变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推动盛有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压缩气体,气体颜色变深
B.将酸性溶液滴入乙醇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C.将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
D.向包有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几滴蒸馏水,脱脂棉燃烧
19.科研团队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反应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钒基催化剂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
B.随着的加入,只形成单过氧钒物种
C.反应过程中,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
20.某小组进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实验研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溶液于试管中,再依次向试管中滴加酸性溶液,通过色度计监测溶液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1)溶液透光率与溶液中显色微粒的浓度成反比。
(2)酸性溶液与溶液反应时,某种历程可表示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从图1可知,该实验条件下,葡萄糖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理论上,和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
C.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有关
D.图2中溶液浓度不同时,数据呈现的原因是:随浓度增大,反应历程中①、②、③、④速率均减小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C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B C B A B D
1.D
【分析】由图可知,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冷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热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都有氯化钠生成,A正确;
B.里中心原子Cl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孤对电子对数为1,则其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B正确;
C.反应Ⅰ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1mol电子,反应Ⅱ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mol电子,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3:5,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氯气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都为1:2,D错误;
故选D。
2.B
【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X后排放,则X表示,仍然是大气污染物,A错误;
B.该反应中,还原剂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升高了6个价位,氧化剂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降低了5个价位,由电子转移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正确;
C.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有强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还原剂,故不可用替换,C错误;
D.未注明气体状态,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B。
3.B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铜、银、金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铜转化为硫酸铜,银、金不反应,过滤得到含有硫酸铜的浸出液1和含银、金的浸渣1,则酸1为稀硫酸;向浸渣1中加入盐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过滤得到含有氯化银的浸渣2和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则酸2为稀盐酸;向浸渣2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将氯化银转化为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过滤得到含有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的浸出液3;浸出液3电沉积得到银;向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中加入肼,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浸取2中使用稀盐酸的目的是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不是提高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肼的目的是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故C正确;
D.硫代硫酸根离子的结构式为,离子中中心原子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0,端基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2,所以中心硫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硫原子,故D正确;
故选B。
4.B
【详解】分析:在稀硫酸中溶解,通入在发生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通过鼓入空气,防止浓度过高,还可以将其吹进吸收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粗产品。
A.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则溶解过程中不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错误;
B.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流程中做还原剂,正确;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浓度过高,因为纯易分解爆炸,错误:
D.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慢,但是不一定会导致产率下降,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Zn能够置换出Au,说明还原性:,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配平后的方程式为:,即X表示,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C错误;
D.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产物ZnCl2与还原产物Au、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正确;
故答案为:C。
6.C
【分析】根据题干和流程图: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和,、均为酸性氧化物),加入氢氧化钠和硫化钠进行碱浸,沉淀为和S,发生反应:,浸出液主要成分为和,加入过氧化氢进行氧化,发生反应:,得到溶液,然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据此分析;
【详解】A.As是第33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ⅤA族,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碱浸”时发生反应:,其中氧化产物(S)与还原产物(5PbS其中3个化合价由+4降到+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错误;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C正确;
D.“氧化”后得到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S8中S元素得化合价为0,[S8]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不再为0, 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所以S8和SbF5反应时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S8]2+的结构中,硫原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硫硫键,包括单键和双键,所以[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故B正确;
C.S8中是一个8元环结构,反应后生成[S8]2+,其结构仍是8个S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所以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并未完全断裂,而是发生了重排(如单键和双键的形成),故C错误;
D.[S8]2+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加上硫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每个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C
【分析】反应中P由0价歧化为+5价和-3价,Cu由+2价降为+1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配平方程式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氧化剂为P4和CuSO4,还原剂为P4,氧化产物为H3PO4,还原产物为Cu3P,据此解答:
【详解】A.P4、Cu3P、H3PO4中P的化合价分别为0、-3、+5,即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生成硫酸和磷酸,H+浓度增加,pH减小,故B错误;
C.据分析,根据氧化反应计算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11molP4参与反应生成24molH3PO4,则转移24×5=120mol电子,故C正确;
D.皮肤接触到白磷,虽然用稀CuSO4溶液清洗后生成了H3PO4、H2SO4,但由于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NaOH溶液清洗,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D
【详解】A.丁烷裂解生成甲烷和丙烯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配平正确,且裂解产物合理,A正确;
B.牙齿釉质层(羟基磷酸钙)被侵蚀的反应式为:,电荷守恒、配平正确,B正确;
C.绿矾处理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电荷守恒,且氧化还原过程配平正确,C正确;
D.炉甘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Zn和CO,而非CO2。正确反应式应为:,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为第Ⅷ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A错误;
B.由图,①→②过程中,Rh多结合了I-,Rh化合价升高,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和CO形成配位键,没有被还原,B错误;
C.根据转化关系→ +⑤,可推出⑤为,在甲醇合成乙酸反应中作中间产物,C正确;
D.由图,此合成原理总反应为甲醇和CO催化反应生成乙酸,,原子利用率为100%,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Fe2O3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图甲Fe2O3中带正电荷的铁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斥力较大,而图乙Fe2O3中带负电荷的氧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引力较大,则图甲中Fe2O3对H2S的吸附能力弱于图乙,故A正确;
B.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至+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至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过程,故B错误;
C.根据脱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故C错误;
D.脱除一段时间后,析出的硫单质附着在催化剂表面,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活性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D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二氯化四氨合铜经多步转化得到氧化铜,向氧化铜中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酸溶,将氧化铜转化为硫酸铜,向反应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氯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将硫酸铜转化为氯化亚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2Cl—+H2O=2CuCl↓+SO+2H+,过滤、用乙醇洗涤得到氯化亚铜。
【详解】A.配合物中四氨合铜离子为内界、氯离子为外界,配合物在溶液中电离出四氨合铜离子和氯离子,不能电离出氨分子,故A错误;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导致亚硫酸根离子无法将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氯化亚铜沉淀,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还原”发生的反应为2Cu2++SO+2Cl—+H2O=2CuCl↓+SO+2H+,反应生成的氢离子会使溶液pH减小,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氯化亚铜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使氯化亚铜被氧化,降低产品的纯度,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Cl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溶液中还存在氯气分子,则、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小于NA,A错误;
B.石墨片层结构为,平均每个碳原子的碳碳单键数为,则12g石墨中含有碳碳单键1.5NA,B错误;
C.Na2O2与H2O的反应方程式为,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O2为氧化产物,由可知,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C正确;
D.Cl2与消石灰反应的方程式为,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电负性:Cl>H>Si,Si-H中,电子对偏向于H,则SiHCl3中Si为+4价,根据方程式:Si(s)+3HCl(g)SiHCl3(l)+H2,转移了4个电子,故生成1molH2,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A错误;
B.在该反应中HCl是氧化剂,在参加反应的3个H中,1个化合价降低到-1价,2个化合价降低到0价;Si化合价由0升高到+4价,做还原剂,故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B正确;
C.SiHCl3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C错误;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向是熵减反应,,则该反应自发进行需,可知需要在低温条件下,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将样品溶于水配制100mL溶液,从中取出10mL溶液加适量的Na2CO3进行反应将CCl3CHO反应生成CHCl3和HCOO-,加入溶液调节pH值后加入25mL0.1mol/LI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作指示剂并用0.02mol/LNa2S2O3溶液,消耗VmL最后计算出三氯乙醛的纯度,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步骤Ⅰ是将样品配成100mL溶液,故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A正确;
B.已知CO与H+不能大量共存,故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3OH-=2I-+CO+2H2O,B错误;
C.步骤Ⅳ原来溶液时I2和淀粉溶液呈蓝色,当滴定终点的时候I2消耗掉了,所有蓝色消失,故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C正确;
D.根据题干流程图中可找到关系式:CCl3CHO~HCOO-~I2,I2~2Na2S2O3可知,过量的I2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V×10-3L×=V×10-5mol,则与HCOO-反应的I2的物质的量为:(25×10-3L×0.1mol/L- V×10-5)=(25×0.1-0.01V)×10-3mol,故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D正确;
故答案为:B。
16.C
【分析】由题意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多孔石墨电极为正极,银离子作用下碘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碘化银,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
【详解】A.传感器工作过程中银离子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g-e-=Ag+,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则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银离子个数不变,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氧气浓度增大时,反应生成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导致在正极放电的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外电路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增大,电动势变大,故D正确;
故选C。
17.B
【详解】A.n(KI)=,,由反应可知,不足,根据的物质的量计算转移电子数,转化为,1个得到1个电子,n()=,则转移电子数为,又因为滴加溶液后变红色,所以溶液中含有,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A错误;
B.的电子排布式为,3d轨道上有5个未成对电子,5.6g的物质的量为n=,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B正确;
C.只知道溶液的浓度为,没有溶液体积,无法计算的数目,C错误;
D.与是等电子体,是直线形结构,所以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错误;
故答案选B。
18.A
【详解】A.推进盛有NO2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增大压强,反应2NO2N2O4的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变深,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乙醇有还原性,高锰酸钾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紫色褪去,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Fe2+与NaOH生成Fe(OH)2白色沉淀,Fe(OH)2被氧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2O2加水生成氧气,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B
【详解】A.如图所示,V的化合价包含+4和+5,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故A正确;
B.根据反应机理可知,随着的加入,可能形成双过氧钒物种,故B错误;
C.根据反应机理可知,存在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如图:→,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反应为苯、过氧化氢,产物为苯酚、水,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0.D
【详解】A.由图1,葡萄糖浓度越大,透光率上升越快,由已知(1),即高锰酸根浓度下降越快,故反应速率越大,A正确;
B.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生成二价锰离子和二氧化碳,锰化合价从+7变为+2,得5个电子,碳化合价+3变为+4,1个草酸分子失2个电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KMnO4和H2C2O4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KMnO4):n(H2C2O4)=2:5,B正确;
C.由历程图,Mn2+可以作为高锰酸钾和草酸反应的催化剂,故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Mn2+有催化作用有关,C正确;
D.随H2C2O4浓度增大,草酸根浓度增大,反应历程①中,草酸根是反应物,随浓度增大,历程①速率是增大的,故D错误;
本题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