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文言文二则
1.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尤所爱(特别) B.今乃掉尾而斗(却)
C.谬矣(错误) 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
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B.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C.尾/搐入/两股间。
D.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下面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琴弹奏得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
B.琴弹奏得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C.好啊!你鼓得琴,高俊巍峨像太山一样。
4.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这句话写出了伯牙悲痛欲绝,万念俱灰。
B.这句话写出了伯牙万分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5.《伯牙鼓琴》的故事在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下列诗句中与这个故事无关的一项是( )
A.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D.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6.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是( )
A.能弹出美妙乐曲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会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7.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C.他认为世界上已经没有喜欢听他弹琴的人了。
D.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8.仿写句子。
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 !”
(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 !”
(3)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 !”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这样 ②认为对 ③然而
处士笑而然之
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
不知其所以然
(2)请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伯牙鼓琴》是一篇集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千古名篇。
B.《伯牙鼓琴》从“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破”“绝”“不复”等词,体现了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带来的不仅是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
C.《书戴嵩画牛》结尾借古语,使文章观点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并提纲挈领,点明故事的寓意。
D.《书戴嵩画牛》有两处“笑”的神态描写,第一处写牧童觉得戴嵩不如他而得意万分,第二处写杜处士认为自己的画收藏没有价值,不好意思。
10.现代文阅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经好几天了,于是在齐国临淄(zī)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她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biàn,拍手鼓掌)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1)从哪里可以看出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旅店主人为什么又把韩娥请回来?
(3)你觉得韩娥是怎样的人?
22 文言文二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分析】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解答】戴嵩画牛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A、B、C、D都出自苏轼《书戴嵩学画》。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之”的意思是“他说的话”。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包括看关键词、利用修辞断句、总分关系断句法、借助固定结构。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这个句子是倒装句,调整语序应为鼓琴善哉乎,若流水汤汤乎。句意: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根据意义划分为: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3.【答案】B
【分析】考查了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解答】“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出自《伯牙鼓琴》,意思是:琴弹奏的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故选:B。
【点评】解答这一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重要的动词、介词,还要注意句式的调整,就是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4.【答案】B
【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解答】这句话选自课文《伯牙绝弦》,写出了伯牙听到锺子期死后万分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故选:B。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或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5.【答案】B
【分析】考查了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要把原诗的每个字词完整地翻译出来,不可存在漏译的现象。必须准确无误,简洁精练。
【解答】A、C、D内容都与这个故事有关。
B选项与这个故事无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故选:B。
【点评】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6.【答案】B
【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解答】“知音”多指知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故选:B。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7.【答案】B
【分析】原文: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解答】考查了学生的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故选:B。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完成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解答】(1)志在流水,应是像江河的声音。
(2)志在清风,应该是像听到风的声音。
(3)志在明月,应该是像看到月亮。
故答案为:
(1)峨峨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风声;
(3)峨峨兮若月亮。
【点评】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
9.【答案】(1)②③①;
(2)√√√×。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做文言文后的习题应该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文言文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解答】(1)考查了加点字的意思。
“处士笑而然之”这句古文的意思是: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然”是认为对的意思。故选②。
“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这句古文的意思是:这件事虽小,然而也不能忽视。“然”是然而的意思。故选③。
“不知其所以然”这句古文的意思是:不知它究竟如何会这样的。“然”是这样的意思。故选①。
(2)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A.此句分析正确。
B.此句分析正确。
C.此句分析正确。
D.此句分析错误。《书戴嵩画牛》有两处“笑”的神态描写,第一处写牧童觉得戴嵩不如他而得意万分,第二处写杜处士知道自己画错后非常谦虚,也乐于接受牧童的正确意见。杜处士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画收藏没有价值。
故答案为:
(1)②③①;
(2)√√√×。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10.【答案】(1)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2)原因是:韩娥“曼声哀哭”而去后,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的歌曲。
(3)韩娥是一位有骨气、善于唱歌的人。
【分析】短文写的是“余音绕梁”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短文主要通过韩娥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临淄城卖唱求食和投宿旅店,因贫困遭到侮辱,后因其歌声又把她请回来两个事件来展示她歌声的美妙。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把握。根据第一自然段中“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知,从“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可以看出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把握。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她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可知,旅店主人又把韩娥请回来是因为韩娥“曼声哀哭”而去后,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的歌曲。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所谓人物形象,是指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气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方法主要有:
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②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③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中“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经好几天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后文相关事件分析可知,韩娥是一位有骨气、善于唱歌的人。
故答案为:
(1)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2)原因是:韩娥“曼声哀哭”而去后,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的歌曲。
(3)韩娥是一位有骨气、善于唱歌的人。
【点评】对于短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短文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多读,理解短文内容即可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