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好的故事(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好的故事(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06:2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好的故事
1.给下列句中的多音字注音。
(1)我仿佛   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2)边缘都参   差   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3)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   ,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
2.说说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3)《好的故事》一文怎能不是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呢?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倒影”表现了相对    (静止 灵动)的景物;“荡漾”则表现了    (静态 动态)之美。这优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    之情,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美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4.认真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好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    的矛盾中,启示人们    ,实现    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    。
(2)作者对“好的故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把相应的语句摘抄下来。
   
5.根据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内容,填写下面的图表。
(提示:方框内填写“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这个句子将各种事物在水中的倒影比作    ,“夏云头”和“水银色焰”具体地写出了水中倒影在    和    两个方面的美丽,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7.感受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象,了解“好的故事”的特点。
阅读全文,感受“好的故事”的特点。
(1)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主要将笔墨集中在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描写了    、   的景象
(2)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好的故事”的特点?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3)语言实践:课文中的这些景象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1)这两句话是对梦中景物的    (静态 动态)描写,写的是从水中看到的    ,描绘出一幅奇幻的景象,从中可以体会到梦境的    。
(2)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写一写这两句话描绘的景象。
   
9.课内阅读。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同步讲解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波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躐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好的故事 一    大石
一    碎影 几    一丈红
(2)请找到与前文“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昏沉的夜”,这是    的写法。
A.结尾扣题
B.首尾呼应
C.承上启下
D.统领全文
10.课外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她立即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本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和他们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举目无亲    
A.往上托;往上伸。
B.全。
C.提出。
②一见如故   
A.朋友。
B.(人)死亡。
C.故意;有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指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
(3)你认为短文歌颂的是    。
A.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帮助
B.萧红才华出众
C.鲁迅先生与萧红的友谊
(4)关于鲁迅先生,你听老师讲过,自己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6 好的故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1)fú;
(2)cēn cī;
(3)sàn yùn。
【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
【解答】(1)佛:[fú]好像。[fó]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故“仿佛”的“佛”应读“fú”。
(2)参:[cān]加入在内:参加。[cēn]长短不齐。[shēn]中药名。故“参差”的“参”应读“cēn”。差:[cī]组成复合词参差。[chā]不同,不同之点。故“参差”的“差”应读“cī”。
(3)散:[sàn]由聚集而分离。[sǎn]无约束;不密集;松开。故“碎散”的“散”应读“sàn”。晕:[yūn]用于“头晕、晕头晕脑、晕头转向”等。[yùn]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故“没有晕”的“晕”应读“yùn”。
故答案为:
(1)fú;
(2)cēn cī;
(3)sàn yùn。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2.【答案】(1)比喻;
(2)排比;
(3)反问。
【分析】考查了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手法。认真阅读句子,根据关键词判断即可。
【解答】(1)从“像”可知是比喻句。
(2)从三个“……他”可知是排比句。
(3)从“怎能不……呢”可知是反问句。
故答案为:
(1)比喻;
(2)排比;
(3)反问。
【点评】平时要多读书,多练习,作答时才能得心应手。
3.【答案】静止 动态 眷恋
【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好的故事》,“倒影”表现了相对静止的景物;“荡漾”则表现了动态之美。这优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眷恋之情。
故答案为:
静止 动态 眷恋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4.【答案】(1)希望与失望 毁掉“昏沉的夜”充满“好的故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1)《好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2)结合课文内容“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希望与失望 毁掉“昏沉的夜”充满“好的故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5.【答案】遥不可及的云景 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 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的执着追求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好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结合课文内容填写图表。
故答案为:
遥不可及的云景 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 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的执着追求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6.【答案】夏云头 形 色
【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好的故事》,这个句子将“各种事物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夏云头”,“夏云头”和“水银色焰”具体地写出了水中倒影在形、色两个方面的美丽,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故答案为:
夏云头 形 色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7.【答案】(1)5 7 野花 茅屋;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3)在山阴道附近的村落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河伴随着渔夫的打桨,闪烁着日光,连水里的萍藻游鱼也一同荡漾着。
【分析】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理解文中句子意思和根据课文拓展写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解答】(1)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主要将笔墨集中在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描写了野花和茅屋的景象。
(2)课文中“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点明了“好的故事”的特点。
(3)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跟随作者泛舟河上,眼前缓缓展开了一幅神奇的画卷:在山阴道附近的村落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河伴随着渔夫的打桨,闪烁着日光,连水里的萍藻游鱼也一同荡漾着。
故答案为:
(1)5 7 野花 茅屋;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3)在山阴道附近的村落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河伴随着渔夫的打桨,闪烁着日光,连水里的萍藻游鱼也一同荡漾着。
【点评】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8.【答案】(1)动态 倒影 有趣、神奇;
(2)一朵朵大红花在水中的倒影变得很长,好像一条红色的锦带。红花的倒影和狗的倒影交叠起来,狗的倒影和天上白云的倒影交叠起来,白云的倒影又和村女的倒影交叠起来。
【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写话,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好的故事》。
故答案为:
(1)动态 倒影 有趣、神奇;
(2)一朵朵大红花在水中的倒影变得很长,好像一条红色的锦带。红花的倒影和狗的倒影交叠起来,狗的倒影和天上白云的倒影交叠起来,白云的倒影又和村女的倒影交叠起来。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9.【答案】(1)篇 块 丝 株;
(2)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3)B。
【分析】语段选自《好的故事》。《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解答】(1)考查了量词。结合所给名词及选文内容添加合适的量词即可。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读“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可知,这句话与前文“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相照应。好处: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3)考查了对写作方法的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昏沉的夜”,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故选B。
故答案为:
(1)篇 块 丝 株;
(2)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3)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语段的理解,完成时要根据课文原文的理解及课内学习完成。
10.【答案】(1)①A;
②A;
(2)几年流浪生活的打击使萧红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萧红关怀和照顾;
(3)A;
(4)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进步青年,热爱劳动人民,具有高尚美德的人。
【分析】短文简单地介绍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上海文坛的故事,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慈祥、伟大的品质。
【解答】(1)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字义。①“举目无亲”的意思是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举”的意思是向上抬,向上托。故选A。②“一见如故”的意思是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故”的意思是老,旧,过去的。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文章前面写了“萧红原本一颗对未来充满憬憧的心,已经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冰冷”,在遇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由此可知“心里的冰块”指的是几年流浪生活的打击使萧红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文章后面写了“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关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拜子的东北姑娘。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可知“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是因为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萧红关怀和照顾。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与理解本文内容,本文主要歌颂的是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帮助。可从文中的这句话“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表现出来。故选A。
(4)考查对知识的拓展。结合本文内容及积累理解,从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看,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进步青年,热爱劳动人民,具有高尚美德的人。从文中“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这些内容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
(1)①A;
②A;
(2)几年流浪生活的打击使萧红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萧红关怀和照顾;
(3)A;
(4)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进步青年,热爱劳动人民,具有高尚美德的人。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