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新课预习.提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词三首(新课预习.提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06: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古诗词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渚(zǔ) 茅(máo)店 黑云翻(fān)墨
B.醉(zhuì)酒 野旷(kuàng) 卷(juǎn)地风来
C.日暮(mù) 遮(zhē)山 路转(zhuǎn)溪桥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喜鹊 树枝 稻花香 丰年
B.明月 茅店 桥头 哇声
C.清风 半夜 旧事 溪边
D.鸣蝉 公社 忽然 转头
3.黑云翻墨未遮山。(  )
A.翻动的墨汁。 B.打翻的墨汁。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下面的诗句不是描写西湖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书:在大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C.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D.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7.下列各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B.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C.卷地风来忽吹散: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珠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8.按要求写诗句。
(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   
(3)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   
9.课内阅读,精彩片段欣赏。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用“ ”画出诗中借景抒情的句子。
(2)此诗先写    ,再叙    ,然后写宇宙广袤宁静,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A.日暮添愁
B.明月伴人更亲
C.羁旅夜泊
10.《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将我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请你发挥想象,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 古诗词三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分析】考查了汉字拼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烟渚”的”渚“读”zhǔ“。
B.有误。”醉酒“的”醉“读”zuì“。
C.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蛙声:青蛙的叫声。故“哇声”的“哇”错误。
故选:B。
【点评】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3.【答案】B
【分析】考查了诗词中重要字词的理解。做此题要先理解诗歌大意,再根据诗歌意思理解做题。
【解答】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翻墨”指的是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
故选:B。
【点评】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做题时方便搜索调取。遇到不确定的字词,也可联系诗句整体进行分析解释。
4.【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解答】根据句意可知,A、B、D正确,C.有误,句意: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应划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故选:C。
【点评】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有利于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要结合内容理解。
5.【答案】D
【分析】考查了对诗文词句的理解。根据已有知识,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作答。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与题干西湖不符。
故选:D。
【点评】平时我们在积累诗歌名句时,不仅要熟练背诵,也要理解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6.【答案】A
【分析】考查了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要把原诗的每个字词完整地翻译出来,不可存在漏译的现象。必须准确无误,简洁精练。
【解答】选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A.有误,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7.【答案】C
【分析】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注意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这四句话的解释分别出自宋朝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故选:C。
【点评】古诗的翻译注意:熟悉古代诗词,多背诵常用诗词,弄懂诗词的中文意思;背诵已经被翻译过的诗词,总结翻译技巧;根据所总结的翻译技巧自己尝试翻译诗词。
8.【答案】(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析】本题考查了诗歌默写、修辞手法。完成诗歌默写不难,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故答案为: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9.【答案】(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C A B。
【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故答案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C A B。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审题立意]
明确习作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本次作文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选材分析]
在写作文之前,首先回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内容,其次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文中的情景。
[构思指导]
1.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起读者兴趣。
2.中间:承接第一自然段展开叙述,交代了诸葛亮想到的办法,也是全文的高潮部分。
3.结尾:点出借箭的结果,与题目相呼应。
【解答】【范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在一个夏日的夜晚,辛弃疾行走在江西黄沙岭的路上,夜晚凉爽的风儿吹过面颊,诗人感到惬意而舒适。
皎洁的月亮渐渐从树梢上升起,月光如洗,诗人漫步树下,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如此美好的夜晚,诗人诗兴大发,写下此作以赞美这美妙的夜晚。
【点评】这篇作文开篇交代了《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写作的时间和地点,然后着重描写了夏夜美丽的景色,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层次井然有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