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表为鸦片战争后厦门、上海口岸关于棉布的调查统计。该表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
地点 记述
厦门 迨至(1843年)九月间,夷人开市通商,其在厦门行销者,无非棉花、布匹、洋货等物,内地之棉布不复畅销
上海 洋布畅销,松江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
A.织耕分离的趋势明显 B.近代棉纺织工业遭遇冲击
C.列强加强了资本输出 D.经济出现半殖民地化现象
2.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4年俄国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投资总额50760万卢布,远远超过了同期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东北的投资。1904年后,沙俄对华投资增速减缓。但在东北北部,沙俄资本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此类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3.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4.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叶挺、贺龙部队的行动方向应当“到农民中去,帮助当地农民摧毁豪绅的政权,建立农民群众的政权,引导农民群众自动起来没收土地,武装农民,组织工农革命军”。这一指示反映党中央( )
A.正式确立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力图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要求各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 D.决定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
5.抗日战争期间的某次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地位。此战之后,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此次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6.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推进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 D.实践“求同存异”的主张
7.下表为我国某一时期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的占比情况。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占比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32.2%
合作社经济 53.4%
公私合营经济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0%
个体经济 7.1%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国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恢复
C.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B.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C.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学习借鉴中体西用
9.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下表呈现了1997-2021年香港生产总值(GDP)和外汇储备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1997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 总值1750亿美元,人均约2.45万美元 总值3660亿美元,人均约4.94万美元
外汇储备 不足1000亿美元 近5000亿美元
A.证明“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 B.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C.标志着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恢复 D.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正式确立
10.2022年10月,习近平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二十大 D.中共十六大
11.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A.各区域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D.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12.公元前30年,埃及被罗马征服。不久后,埃及方尖碑、埃及风格的建筑和雕塑纷纷出现在罗马的广场上,埃及女神伊西斯也成了最受罗马人尊崇的女神之一;与此同时,埃及艺术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罗马元素。这表明( )
A.罗马与埃及文化走向一体化 B.战争促进了罗马文化的传播
C.罗马帝国正在推行行省制度 D.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融
13.中世纪“国王靠自己活”成为欧洲各国的财政共识,但从14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赋税的收入超过传统收入,成为王室的主要收入,传统常规收入(来自王室领地)所占比例从1202~1203年的80%下降至1483年的不足2%。这种变化意味着国王已从“靠自己活”转向“靠臣民活”。据此可推知,当时法国( )
A.王权呈现出加强的态势 B.等级君主制的逐步确立
C.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产生 D.市民政治权益得到保障
14.在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中,印度、中国和波斯的形象差异很大,中国人和印度人基本上呈现出正面、美好形象,而波斯人则常被描述为负面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影响文学的创作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实
D.文学作品因主观创作而缺乏研究价值
15.阿兹特克人用芦苇筏来积聚土壤的底层基地,使耕作的泥土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新建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每次播种之前,他们必须挖掘一些新的土壤并将其铺在水面的耕地上。阿兹特克人的这一做法( )
A.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B.客观上扩大了国家的疆域
C.有利于社会人口的增加 D.是最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
16.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扩大 B.生活方式的改变
C.商业革命的开展 D.货币制度的变革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不是中国人熟悉的王朝循环,而是彻底终结王朝逻辑,开启中国现代共和政体进程的伟大革命。革命的“低烈度”与共和确立的“大业绩”为人所称道,但现代共和岂是那么容易在专制土壤中扎下根来的,对于一个历史长达两千余年的古代帝国来讲,帝制建构和皇权思维根深蒂固,除却不易。人们对共和政体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尝试,似在暗昧之中摸索。
——摘编自任剑涛《“五四”与拯救共和》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1931年在瑞金召开的中国工农兵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具有全国性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使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普遍实施。参议会制度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采用“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根据地政权。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先将乡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会,作为乡级最高行政权力机关。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的成果,分析共和政体难以在中国扎根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三个时期形成不同政权组织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所向披靡,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地方兴建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希腊式建筑。帝国东方的很多人学会了希腊语。古希腊美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着东方美术,例如太阳神阿波罗出现在佛教艺术中,楼兰遗址的柱子也明显具有古希腊爱奥尼亚式的特点。
——摘编自徐显朝《亚历山大东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在公元前后的几百年间,亚欧大陆上共存着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这四大帝国,各自国势强盛,幅员辽阔,丝绸之路在四国之间穿行。丝路通畅有益于沿途各族民众的共同利益,因此是大势所趋。亚欧的四大帝国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更是丝绸之路持续畅通的主要守护者。经由丝绸之路,东西各方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增强了对彼此异质文化的了解、认知与交流,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亚欧大陆文明交往的进程。
——摘编自庞闻《图解丝绸之路经济带》
(1)根据材料一,阐述亚历山大东征推广希腊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丝路通畅的原因与作用。
19.体育口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述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体育口号的演进
——摘编自高慧妮等《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如图中任选两个时期,分析体育口号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D A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A C A
18.(1)表现:在征服地兴建城市,传播希腊式建筑风格;使希腊语在东方流传;影响东方美术的发展。
(2)原因:符合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利益;顺应历史的潮流;亚欧四大帝国的守护。
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东西方国家的政治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及人类文化的发展。
19.示例一: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建设社会主义,为建设新中国而强身健体。
示例二:1980-2000年:改革开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及深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示例三:2001年至今: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联系紧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府重视民生,追求健康成为潮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府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