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只有一个地球(新课预习.提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只有一个地球(新课预习.提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07: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只有一个地球
1.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遨(ào)游 文痕(hén) 美丽壮观 不加结制
B.璀(cuī)璨 渺(miǎo)小 矿产资源 相互交错
C.枯竭(jié) 威胁(xié) 映入眼帘 随意毁坏
2.(《只有一个地球》)本文是一篇 (  )
A.散文 B.记叙文 C.说明文
3.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它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你认为正确的理解是(  )
A.感慨我们这个地球既可爱又容易被破坏。
B.告诫我们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太美丽了。
B.因为地球像一个玻璃球,很容易碎。
C.我们生活的地球很美丽,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D.地球上有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2)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3)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4)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6.体会用词的严谨。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强调了    ,“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样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7.体会生动的表达。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    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    和    ,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清晰地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2)文中体现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还有:   。
8.按要求写句子。
(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3)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改为“把”字句)
   
(4)听了这个故事,不约而同地哭了。(修改病句)
   
9.请按照一定顺序给下列句子重新排序。
①有人说,何不移居别的星球?②不可再生资源被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③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④科学家证明移居别的星球不可行。⑤地球其实很渺小。⑥再次提出宇航员感叹地球的可爱与容易破碎。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⑧宇航员遥望太空,赞叹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   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   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使地球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多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一方面,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   容易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等自然灾害。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简要介绍森林的两个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3)阅读第三自然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4)说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这里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5)第三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
(6)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19 只有一个地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字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读音;字形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要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项错误,“遨”的意思是漫游,读音为“áo”。不加节制:指为所欲为,不管外界如何。“不加结制”的正确写法应是“不加节制”。
B项错误,“璀”的意思是光彩鲜明,读音为“cuǐ”。
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2.【答案】C
【分析】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只有一个地球》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美丽、壮观、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四个方面的内容,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更好的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解答】结合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政策。
故选:C。
【点评】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3.【答案】B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课文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是为了告诫我们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故选:B。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答案】C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联系上下文可知,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很美丽,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所以宇航员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的感叹。
故选:C。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答案】(1)作比较;
(2)举例子;
(3)列数字;
(4)打比方。
【分析】考查了说明方法的运用,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解答】(1)把“宇宙”与“地球”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从“例如”可以看出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从“6400千米”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作比较;
(2)举例子;
(3)列数字;
(4)打比方。
【点评】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也叫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欲描写的事物更清晰。
6.【答案】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解答】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
故答案为:
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课文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等。
7.【答案】(1)打比方 母亲 摇篮;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分析】考查了说明方法的运用和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解答】(1)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考查了对课文中说明方法的掌握,如:“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范围就很小很小了。”此句把“宇宙”和“地球”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5.1亿”“五分之一”可知此句又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渺小。
故答案为:
(1)打比方 母亲 摇篮;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点评】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也叫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欲描写的事物更清晰。
8.【答案】(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
(2)人类还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3)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把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
(4)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约而同地哭了。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1)改为双重否定句,把“也是有限的”改为“不是无限的”。
(2)改为反问句,把“不能”改为“还能……吗”,结尾用问号。
(3)改为把字句,把“慷慨地”提到“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的前面,用“把”相连。
(4)修改病句,缺少主语,添加“我们”。
故答案为:
(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
(2)人类还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3)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把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
(4)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约而同地哭了。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9.【答案】⑧⑤③②①④⑥⑦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解答】按照课文内容,先是“宇航员遥望太空,赞叹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接着是“地球其实很渺小。”紧接着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再是“不可再生资源被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再接着是“有人说,何不移居别的星球?”然后是“科学家证明移居别的星球不可行。”再是“再次提出宇航员感叹地球的可爱与容易破碎。”最后是“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⑧⑤③②①④⑥⑦
【点评】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后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给予调整,直到感觉通顺为止。
10.【答案】(1)不但 而且 因为 所以;
(2)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
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3)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4)打比方 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5)时间之短 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6)少开私家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开发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太阳能烧水做饭。
【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森林的两大功劳: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水源。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氧气。告诉我们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
【解答】(1)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和“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两个句子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连接。后面的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此可用“因为……所以……”连接。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熟读第一段,可知:森林的一大功劳是: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熟读第二段,可知:森林的另一大功劳是: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3)考查了对说明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括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要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每段的开头部分,找到后再加以整理概括即可答题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根据文章第三段可以概括出。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5)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近200年间”强调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6)本题为开放性题。解答此题只要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可,如:少开私家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开发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太阳能烧水做饭。
故答案为:
(1)不但 而且 因为 所以;
(2)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
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3)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4)打比方 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5)时间之短 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6)少开私家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开发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太阳能烧水做饭。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