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下列细胞器或结构不会出现核酸分子的是( )
A.端粒 B.溶酶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2.在 2025 年全国两会上,全民体重管理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健康中国 2030 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下列关于糖类与脂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脂肪、磷脂、固醇等分子结构相似,通常都不溶于水而溶于丙酮、乙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
B.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肥胖易诱导产生 1 型糖尿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
C.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均含有纤维素,草食类动物发达的消化器官也无法独立分解纤维素
D.存在于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统称为糖被,与细胞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3.运用某些化学试剂可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物质或细胞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蔗中的蔗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B.用台盼蓝染液对动物细胞进行染色时,活细胞不会着色
C.双缩脲试剂可与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通过吸附作用显示紫色
D.苏丹Ⅲ染液可与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结合,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橘黄色
4.研究人员取两个有活性的蛙心脏(如图),甲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而乙没有。二者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刺激副交感神经后,甲心脏跳动速度减慢。从甲的营养液中取出部分液体注入乙的营养液中,乙心脏跳动也减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营养液成分应与蛙内环境成分相似
B.若将副交感神经换成交感神经,推测乙心脏跳动可能加快
C.乙心脏跳动减慢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的结果
D.该实验为“细胞间传递化学信号”假说提供证据
5.为研究 C 基因对菊花生长及侧枝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该基因过表达的植株,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株高 (cm) 萌发侧芽数 (个) 顶芽 侧芽
生长素含量 (ng/g) 乙烯含量 (ng/g) 生长素含量 (ng/g) 乙烯含量 (ng/g)
野生型植株 2.03 0.67 0.77 29.89 0.92 11.33
C 基因过表达植株 3.5 4.75 1.06 24.81 0.79 21.07
A.C 基因过表达能促进菊花植株生长和侧芽的萌发
B.决定植株生长和侧芽发育的是乙烯和生长素的相对含量
C.生长素和乙烯相互协同,共同调节植株生长和侧枝发育
D.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基因表达调控和激素调节的影响
6.布氏田鼠分布于我国内蒙古草原。将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分别饲养于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8周,发现长日照下鼠的睾酮水平更高,攻击行为更少。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
B.光周期调控睾酮水平和攻击行为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
C.长日照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维持睾酮高水平
D.田鼠的下丘脑和垂体可以直接接收睾酮信号,实现负反馈调节
7.S10和S12是新发现的多肽类植物激素,对叶片的衰老有调节作用,S10的受体是M。为研究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关于该研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S10促进S12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二者有协同作用
B.S10和S12在调节叶片衰老过程中作用相反
C.S12与S10竞争结合M受体
D.S10、S12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精准调控叶片衰老过程
8.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在其主要分布区约 93.6 万平方千米区域内,设置红外相机连续 6 年进行监测,全面收集数据,获得了 196 只华北豹的具体出现坐标,这些坐标分散在不连续的 14 个核心栖息地。综合各项调查结果,建立华北豹适宜栖息地适应性模型如下图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可以获取华北豹的种群数量
B.核心栖息地不连续有利于华北豹的生存及繁衍
C.华北豹偏好栖息于人为干扰少、海拔较高的湿润区域
D.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 K 值,是保护华北豹的根本措施
9.蝗虫为群聚型昆虫。高密度种群中,雌蝗体内P蛋白可结合并促进某种小RNA的高表达,进而调节下游相关基因表达,促进子代同步孵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B.P蛋白对种群密度高低的调节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子代同步孵化可导致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爆发增长
D.抑制雌蝗体内P蛋白与RNA结合可预防蝗灾发生
10.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气候干燥、草地严重退化,其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短花针茅提供氮、磷等无机物,实验探究针茅根部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如图(优势度与丰富度相反;优势度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注:以蒸馏水为对照,根系分泌物浓度C1A.研究短花针茅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植株高度等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
C.针茅与其根际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
D.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增强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
11.“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猎杀殆尽后,浣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少了捕食时间,从而提高了观测区线鳚的数量
C.大型肉食动物的捕食会使被捕食者减少而导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D.若当地的浣熊随后也灭绝,群落的优势种可能会发生变化
12.河蚬是太湖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其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影响,在模拟太湖的水体中投放不同密度的河蚬,测得的浮游藻类含量(用叶绿素 a 的浓度表示)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河蚬与全部藻类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投放的河蚬适应环境需要一定时间
C.适当提高河蚬投放密度有利于改善水质
D.若将上述成果用于修复水体,投放河蚬还需考虑除投放河蚬密度以外的其他因素
13.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为植物→田鼠→鼬。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蛇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依赖外界温度来调节体温。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 J·h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田鼠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B.田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3.5×107J·hm-2·a-1
C.鼬同化量的一部分通过粪便输出体外
D.田鼠和鼬的同化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低于蛇
14.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在2017年成功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轰动全世界。体细胞克隆猴的培育流程如图,①、②表示不同的技术操作。为提高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将重构胚中注入Kdm4d(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基因)的mRNA,同时用TSA(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处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操作①只需对刚采集的卵母细胞进行去核处理,避免其核基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进行短暂处理,能使两种细胞混合培养时相互凝聚而诱导融合
C.两种物质处理重构胚,能使组蛋白去甲基化或乙酰化,有利于胚胎的发育
D.操作②为胚胎移植,受体母猴需为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
15.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可以利用微生物来进行发酵
B.通过发酵工程可以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单细胞蛋白
C.如果发酵工程的产品是代谢物,可采取过滤、沉淀等方法来获得产品
D.利用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时,需将发酵环境的 pH 严格控制在中性或弱碱性范围
二、实验题
16.肥胖会引起IgG(一种抗体)特异性堆积在发育的脂肪组织中,进而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作用敏感性降低)。
(1)IgG由浆细胞分泌。浆细胞是 B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经过 形成的,这两个信号分别是抗原刺激和 。
(2)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诱导肥胖,2 周后即可检测到 IgG 在脂肪组织中的特异性堆积。研究者推测,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可能存在不依赖浆细胞的 IgG 富集机制。为证实该假设,研究者设计图 1 所示实验。
若检测到甲组小鼠脂肪组织中的 IgG 含量 (填“>”、“<”或“=”)乙组,则说明假设成立。
(3)为进一步研究 IgG 对胰岛素功能的影响,研究者开展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2、图 3。依据图 2 可知IgG (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能,结合图 3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IgG 。
(4)IgG 在血液中会自然降解,或被某些细胞胞吞并在溶酶体中水解。巨噬细胞 F 基因编码的 F 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可以结合 IgG。研究发现肥胖状态下巨噬细胞内 F 受体表达量显著升高。若敲除肥胖小鼠巨噬细胞中的 F 基因,可显著缓解胰岛素抵抗,综合以上信息,从分子与细胞水平分析,敲除 F 基因的巨噬细胞无法结合 IgG, ,从而缓解胰岛素抵抗。
17.植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协调自身生长和逆境响应的关系,研究者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
(1)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有机物。
(2)脱落酸(ABA)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M 基因编码的蛋白(M)促进 ABA 的合成。研究者利用野生型水稻(WT)和 M 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m)进行实验,结果如图 1。
集中型根系便于其从深层土壤中获取水分。研究人员据图 1 推测,在干旱胁迫时,M 基因表达上升,促使水稻从分散型根系转变为集中型根系,需要补充的证据为 ,进一步证明推测的准确性。
(3)研究人员检测图 1 各组根中 IAA 的含量,据图 2 推测:ABA 可能是通过 (填“促进”或“抑制”)IAA 的合成进而调控根系的生长,最终使其由分散型根系转变为集中型根系。为进一步证明两种激素的调控关系,利用 m 与 IAA 合成缺陷突变体设计实验,图 3“括号”处两个实验组的处理方式依次为:对 m 施加 (①IAA;②ABA;③IAA和 ABA;仅填写序号),对 IAA 合成缺陷突变体施加 (①IAA;②ABA;③IAA和 ABA;仅填写序号),若实验组处理后的 m 植株根系分散度 ,处理后的 IA A 合成缺陷突变体根系分散度 ,则实验结果支持上述推测。
(4)将 WT 和 m 的根水平放置,比较近地侧的 IAA 含量与远地侧中的 IAA 含量比值,据图 4可知,ABA 处理后 WT 和 m 的 IAA 比值相近且均高于正常条件,说明 ABA 促使根中 IAA 在近地侧含量显著高于远地侧,导致根向重力性生长,导致根向重力性生长。综上所有信息,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激素的 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注:IAA 比值=近地侧 IAA 含量/远地侧 IAA 含量
三、解答题
18.为研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传递、转化和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科研人员设置了20个 1m3的人工池塘,其中 10 个池塘始终比环境温度高 4℃。经历了七年的“变暖”之后,对 20 个池塘进行15N同位素标记实验,将微量15N标记的硝酸钾添加到池塘中,56 天内追踪浮游动植物体内15N含量,如图 1。15N转移效率可代表能量传递效 率。
①图 1 显示,与常温组相比,加温组浮游动植物体内15N相对含量 。
②对实验中的15N相对含量进行计算,得到第 n 天时,浮游动物体内15N相关数据。计算公式和结果如下表。据表可知,第 n 天加温组浮游动物 N 转移效率 常温组,由此可推测气候变暖对能量传递效率的潜在影响。
项目 常温组 加温组
体内15N含量 0.0837 0.0143
15 N吸收率 0.2203 0.4418
15N 转移效率计算公式为
(3)已知变暖会提高浮游动物的细胞代谢速率。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请从浮游动物这一营养级同化量去向的角度,预测并分析变暖与能量传递效率之间的关系:变暖会提高浮游动物的细胞代谢速率→ → → →能量传递效率降低。
(4)综合上述研究,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影响的预测合理的是 (多选)。
a.喜冷磷虾的环境容纳量会提高
b.陆生生物的生态位可能扩张或收缩
c.海洋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量将下降
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会升高
19.抗体是体液免疫的核心物质,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抗体在疾病治疗和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下列物质中,能使人产生抗体的有______(多选)。
A.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原体
B.已裂解的病原体注射到人体内
C.病原体内的某些非蛋白成分
(2)图 1 是某同学绘制的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的过程示意图。该过程中用到的细胞工程技术包括 。需要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的是图 1 中的过程 。与传统抗体相比,单抗的主要优点是 。某抗原有 a~d 四个抗原决定簇,每个抗原决定簇都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由该抗原刺激产生的不同抗体统称为多克隆抗体(多抗)。若该抗原部分结构改变后,使用 (填“单抗”或“多抗”)的治疗效果更好。
(3)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是在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抗体 A 可与蛋白 A 结合,使 A“沉淀”,如果蛋白 B 与蛋白 A 相互结合形成复合体,那么抗体 A在将蛋白 A“沉淀”的同时,也会把蛋白 B“沉淀”下来。
① Co-IP 利用的原理是 。生产抗 A 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填“有”或“无”)接触抑制, (填“需要”或“不需要”)定期换瓶培养。
②某科研团队利用该技术研究细胞内三种蛋白α、β、γ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如图 2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蛋白β、γ (填“能”或“不能”)与蛋白α结合形成复合体,若用 β抗体重复上述实验,待测蛋白γ的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是: (填“有沉淀”、“无沉淀”或“不能确定”)。
20.马铃薯作为重要农作物,提高其冷耐受性可拓展优质马铃薯的种植区域。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野生马铃薯中 S 基因的表达与其冷耐受性调控有关,将该基因导入栽培马铃薯中可显著增强其抗寒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在 DNA 聚合酶、引物、模板 DNA 和脱氧核苷酸中,随着 PCR 反应进行,分子数量逐渐减少的是 。模板与引物在 PCR 反应的 阶段开始结合。
(2)图中标识了载体和 S 基因中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为将 S 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R 扩增S基因时需在引物的 (填“5 端”或“3 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结合上表分析,上游引物应添加的碱基序列是 5 - -3 ,切割载体时应选用的两种限制酶是 ,PCR 扩增产物和载体分别被限制酶切割后,经纯化和连接,获得含 S 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导入农杆菌。
(3)用携带 S 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栽培马铃薯愈伤组织时,基因表达载体中的 进入愈伤组织细胞,将 S 基因整合到栽培马铃薯愈伤组织细胞的 上,抗性基因 可用于筛选成功转化的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 形成芽、 根,继续培育可获得抗寒能力显著增强的马铃薯植株。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C
6.C
7.A
8.B
9.B
10.D
11.C
12.A
13.C
14.A
15.D
16.(1) 增殖、分化 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
(3) 抑制 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4)减少了脂肪组织中IgG的堆积
17.(1)微量
(2)干旱条件下M基因转录的mRNA量(M基因表达量或M蛋白量)高于正常条件
(3) 促进 ① ② 降低 几乎无变化
(4)合成与分布
18.(1) 输入 散失
(2) 低 低于
(3)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会增加 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能有所下降 导致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减少
(4)b、c
19.(1)ABC
(2) 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① 能准确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或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大量制备) 多抗
(3)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无 需要 能 不能确定
20.(1) 引物和脱氧核苷酸 复性
(2) 5 端 AGATCT BamHⅠ和 EcoRⅠ
(3) T-DNA 染色体DNA 2 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