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 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阿Q”这一角色形象的核心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阿Q的形象,探讨其精神世界,深入理解他的“精神胜利法”,并能辩证地看待其在现实中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言,若要他选出世界上十大杰作,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必在其中。由此可见,《阿Q正传》的影响力何其巨大。那么,《阿Q正传》讲述了什么故事 阿Q是何许人也 本节课我们将一同探究鲁迅的 《阿Q 正传》。
二 、作品介绍
《阿Q正传》概述:《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作者使用了笔名巴人。后来,这部作品被收录进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阿Q正传》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喜爱,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小说共分九章,围绕阿Q的生活展开,以他的行动为唯一线索,描绘了阿Q 短暂而悲哀的一生。小说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三章。前三章描写阿Q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勾勒出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描绘阿Q所遭受的压迫与剥削,进一步塑造阿Q 的性格,展现他的困境,揭示了时代的矛盾;最后三章讲述了革命到来后阿Q性格的转变和他的悲惨命运。本次课程选取了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作为阅读材料。
三 、解读题目
1."阿Q”是小说的主角。为何称之为阿Q 鲁迅解释道:“阿Q 是个光头,脑后只留一绺小辫子,这不正是Q字的形状吗 ”
2.“正传”原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主题,此处意指“本传”。
四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理解词汇,完成“阿Q 个人档案”,并概述两章的事件。
1.明确字音。
土谷祠(cí) 舂米(chōng) 根柢(dǐ) 癞疮疤(chuāng) 敌忾(kài)
下箸(zhù) 醉醺醺(xūn) 口讷(nè)
2.词语解释。
①小觑:轻视。
②口讷:说话不流利。
③行状:经历,事迹。
④出言无状:言语失礼,超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⑤深恶痛绝:极度厌恶和憎恨。
⑥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地仇恨敌人。
3 、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阿Q个人档案”。
4、通过以上信息,我们能了解到关于阿Q的哪些情况
提示:无名无姓,无家无根——社会地位低下无家庭,未婚—孤立无援无固定收入、衣衫褴褛,头部有癞疮疤——贫穷
总结: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孤立无援、贫穷的农民形象。
5、总结两章节的叙述事件
五 、形象分析
(一)通过言语和行为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是基础方法!而这些言行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参照阿Q的主要社交圈,完善下方的“人物关系图”,并简述他们之间的互动。
明确:闲杂人等——阿Q 因癞疮遭嘲笑,反抗遭打击
王胡——争夺捉虱子的胜利,结果被打败
假洋鬼子——承受假洋鬼子的责打
小尼姑——对小尼姑施以欺凌
( 二 ) 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一问题,以他的人际关系为突破口,通过阿Q的言辞、行为、心理活动等进行归纳分析。例如:敏感忌讳—"由于他忌讳癞及所有类似赖的音,后来扩展到连光"亮也忌讳,最终连灯“烛也避讳。一旦违反忌讳,不论有意无意,阿Q便满面通红地勃然大怒。”
明确:由于内心的自卑,他对周遭事物极为敏感,用愤怒来武装自己,保护自认为的“尊严”。欺弱怕强——评估了对方后,言语不利的他便辱骂,力量较弱的他便动手。”“但不知为何,阿Q常常处于下风。因此,他逐渐改变了策略,多半转为怒视对方。”
明确:面对对手,力量弱小的他就欺凌,力量强大的他不敢欺凌,便“识时务”地改变策略,转为“怒视”,这正是典型的欺弱怕强。自我欺骗——阿Q站了片刻,心想,“我竟然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成样子…….”于是也心满意足地得意地走开了。
明确:面对现实中的挫败,阿Q 将自己被打的经历“想象”成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自我欺骗来寻求慰藉,寻求解脱。这反映了他的自我欺骗性质。胆小怯懦——“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手么 ”
明确:面对强于自己的对手,阿Q 懂得“审时度势”,立刻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态度,内心的“胆小”和“怯懦”暴露无遗。他经历过许多苦难,深知反抗无益,通过“示弱”来避免挨打。此时的阿Q,尽管胆小,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缩影。
六 、课堂总结
闲杂人等事件——敏感忌讳、欺弱怕强,自我欺骗
王胡事件—— 自尊心强、好胜心切、蛮横霸道、胆小怯懦
假洋鬼子事件——无知狭隘、排外心理、奴性根深蒂固、世故圆滑
小尼姑事件——凌弱辱小、下流无耻
七、主旨概括
《阿Q正传》展现了国民性中的种种劣根性。在洋人面前,他像羊一般温顺;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化身为狼。他的性格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变化之迅速、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他的麻木不仁则体现在他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不一会儿就忘记了,甚至感到轻松愉快;更体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人”的自我意识。阿Q的种种缺点,实际上也是整个民族的弱点。从阿Q身上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民族为何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何既能甘为奴隶,又能扮演极其傲慢的角色。因此,阿Q也是国民性中劣根性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