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4: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阿Q正传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课文导入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
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
英国人会满不在乎地继续赶路,
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
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自我反省,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中国人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作品介绍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作者使用了笔名巴人。后来,这部作品被收录进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阿Q正传》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喜爱,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作品介绍
一、序
二、优胜纪略
三、续优胜纪略
四、恋爱悲剧
五、生计问题
六、从中兴到末路
七、革命
八、不准革命
九、大团圆
《阿Q正传》
第一章 序 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 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悲惨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 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写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 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 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 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整体感知
行( )状 舂( )米 癞疮( )疤
讳( )说 撩( )拨 口讷( )
虫豸( ) 根柢( ) 擎( )起
热剌剌( ) 托庇( ) 穿凿( )
醉醺醺( ) 虱( )子 奚( )落
小觑( ) 同仇敌忾( ) 晦( )气
跄跄( )踉踉( )
chuāng
huì
liáo
zhì
záo
qiàng

huì


xíng
chōng

qíng


xūn
shī
liàng
kài
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小觑:轻视。
口讷:说话不流利。
行状:经历,事迹。
出言无状:言语失礼,超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深恶痛绝:极度厌恶和憎恨。
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地仇恨敌人。
整理“阿Q个人档案”: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阿Q个人档案”。
姓名:
住址:
职业:
外貌特征:
性格特征:
名言:
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
爱好:
六无: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无姓无名(渺茫)
未庄的土谷祠(无家)
无固定职业、做短工(打零工)
头上有癞疮疤、黄辫子
精神胜利法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儿子打老子”
先前阔、天下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
真能做、几乎是“完人”
打人、骂人、赌博、调戏人等
籍贯:
行状:

Q


1.从节选的两部分内容来看,阿Q精神胜利法心理实质是什么?
2. 这种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2)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
(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
是 ‘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1. 阿Q精神胜利法心理实质是什么?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怕被人瞧不起,先瞧不起别人,时而盲目趋时,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狭隘保守,只为心理上两面获胜。
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便找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常常受到欺辱,便善于自轻自贱,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
(4)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
(5)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 “秃儿。驴…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 …早已有些高兴了” ( )
(6)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
心理上转嫁失败感,获得胜利与安慰。
屈服、逃避、麻木、健忘,愚昧且怯弱。
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不觉悟
不敢反抗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心理轨迹:
实质: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不正视现实,却是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保持心理平衡。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是一种彻底奴性的典型表现。
阿Q精神胜利法心理实质是什么?
退回内心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泯灭意志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双重人格
变态灵魂
个人境况——
阿Q这种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下层人民长期处在被压迫、剥削和奴役的地位,极端穷苦落后。为了求得生存与心理平衡,便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社会环境——
未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社会环境
 
旧中国农村社会黑暗,国民愚昧。
阿Q、小D、王胡之类:
邹七嫂、吴妈等:
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
看 客:
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满脑子忠君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愚昧麻木。
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
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贪婪成性。
几分得意地笑,为示众喝彩,精神麻木。
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课文主旨
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
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广大农民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影响。革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从精神上唤醒民众。
拓展延伸
谈谈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的?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酸葡萄心理
主旨概括
《阿Q正传》展现了国民性中的种种劣根性。在洋人面前,他像羊一般温顺;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化身为狼。他的性格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变化之迅速、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他的麻木不仁则体现在他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一顿,不一会儿就忘记了,甚至感到轻松愉快;更体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人”的自我意识。阿Q的种种缺点,实际上也是整个民族的弱点。从阿Q身上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民族为何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何既能甘为奴隶,又能扮演极其傲慢的角色。因此,阿Q也是国民性中劣根性的典型代表。
布置作业
1、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发现我们身上阿Q的影子,发现我们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2、撰写小文章: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合作编辑文集《说不尽的阿Q》。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