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自然之美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从钱塘江大潮,到月光下的乡村景色,再到秋晚的江上,休憩在草地里的花牛,最后到梦幻浩渺的星空。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就是在带着我们领略自然之美。这里的“自然”,有震撼人心的天下奇观,也有朴素静谧的月下生活,还有司空见惯的鸟儿、花牛和繁星……自然之美,有平凡之美,又有壮观之奇。从文体上看,《观潮》是记叙文,《走月亮》和《繁星》是散文,《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是现代诗。记叙文根据故事的发展,比较容易想象出画面。散文中除了描写当下的景色,还会有一些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当下画面的理解,尤其像《走月亮》中作者生发的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联想,这些联想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在学习时,我们可以简单的引导孩子区分出联想的部分,适当补白这些联想,就容易根据文字想象画面了。 四篇课文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习作的内容与文本阅读都是统一于“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之下,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是课文主题的延伸,从话题导语中就能发现这种联系。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也和“自然之美”有一定的联系。“语文园地”中,除了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巩固,还有提升、迁移,从词语想象画面,根据古诗《鹿柴》想象画面等。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与景物有关。教学本单元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主题有关。“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由充分地向别人推荐某个好地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写作的兴趣。“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形式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盐、屹”等26个生字,会写“潮、据、牵”等26个字,会写“奇观、柔和、山崩地裂”等31个词语。 2.通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等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自然段。 3.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与同学分享印象最深的《观潮》画面;调到多重感官,想象在《走月亮》课文中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说说《现代诗二首》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繁星》描写的夜空画面。 4.通过联系生活学习和体会课文的表达并仿写语段,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6.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7.积极参与话题交流,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8.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四、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大潮的壮观,感受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充盈着的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②语言运用: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③思维能力: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写本单元30个生字,认识25个二类字;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习作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把它推荐给别人,写出推荐理由。
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建议用12课时安排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观潮 2
走月亮 2
现代诗二首 2
繁星 1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1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