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4:5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观潮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自然之美”单元的精读课文。从人文主题看,紧扣“自然之美”,借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展现自然奇观魅力,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语文要素上,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文中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细致描写,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为学生想象画面提供丰富文字依托,助力提升想象与语言感知力。 教材编排上,作为单元开篇精读课文,承担着示范引领作用。其语言生动准确,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优质范例,可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精妙,为单元读写目标奠基,也能借背诵经典段落,强化语言积累,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课文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人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 ③思维能力: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④审美创造: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景色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思政元素:通过自然奇观的壮美呈现与人文感悟的交织,传递敬畏自然、守护生态的价值理念,培养爱国情怀与生态文明意识,激发守护河山壮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担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教学难点: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展现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图片或古诗句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2.指名请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生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学生通过谈话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图片进行交流,交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词学习。(2)通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 3.学生读课件上的词语并理解。 4.学生通读课文,尝试着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钱塘江大潮。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
教学环节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指名学生汇报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 3.请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汇报说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预设: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找出关键词语,回答问题 4.学生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做笔记。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独立阅读、体会到了自然之美。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展开真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八、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时:声音 形状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题 1.观潮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引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解释“霎时”“依旧”“风号浪吼”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练习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对其他的事物进行描写练习。 ③思维能力: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圈画文中优美句子及词语,用朗读背诵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及排比句的作用,能找出“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浩浩荡荡”等关键词,想象以及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不同场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 教学难点: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本文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展现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图片或古诗句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 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师总结:第1自然段,“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2.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请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 (播放大潮视频)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4.请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搜集课文相关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1)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2)学生带着课件出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汇报说交流成果。 3.(1)学生听课文第3-4自然段朗读音频。 (2)学生练读、汇报 (3)读课文第3-4自然段,同学相互评价。 (4)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5)学生交流找出的问题的答案。 (6)学生边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想象画面。 预设: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4.学生边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思考思考问题。 学生尝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课文,在全班交流。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环节二: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学生各抒己见。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请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交流,找出课文关键词,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 让学生们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顺序,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环节三: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 学生分小组当小导游介绍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课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①课文是按照( )、( )、(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动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升作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语掌握得较好,并且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较少,想象力不够丰富,因此,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述中想象画面不是特别完美。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直观的音、视频去展现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让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