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测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2.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闻到香囊和粽子的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 ,这种扩散现象是有益的。请写出一个扩散现象有害的实例: 。
3.如图,小宇用细线拴住玻璃板的四个角,用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线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间有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选填“拉伸”或“压缩”)。
4.“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所以分子间 (选填“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存在较大斥力”或“存在较大引力”)。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
5.热爱劳动的津津学做天津特色菜“贴饽饽熬鱼”。烹饪时主要是通过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食材的内能;锅内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
6.使火柴头燃烧,可以用火点燃,也可以将火柴头在火柴盒上轻轻划过。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来看,前者是通过 的方式使火柴头内能增大,后者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
7.沿海地区昼夜温度变化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度变化小,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 沙土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土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上升的温度 沙土上升的温度。(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如图所示是冷水与热水混合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甲、乙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冷水质量为400 g,热水质量为200 g,则0~3 min热水放出的热量为 J。[已知c水=4.2×103 J/(kg·℃)]
第8题图 第9题图
9.用同一套实验装置,分别对质量相等的水和未知液体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未知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c水=4.2×103 J/(kg·℃)]
10.汽车发动机通常都用水来冷却,若发动机的水箱内贮有10 kg水,水温升高50 ℃,要吸收 J的热量。[c水=4.2×103 J/(kg·℃)]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塑料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C.冬天跑步,身体就感觉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身体的内能
D.金秋十月, 丹桂飘香,能闻到桂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是物体自身的性质,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
D.大多数固体的比热容都比液体的比热容大
13.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利用烤箱将食物烤熟 B.阳光下操场地面被晒热
C.发烧时在额头擦拭酒精 D.两手相互摩擦时手发热
14.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同时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吸热能力方面看,选择甲液体作冷却剂比乙液体效果好
B.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乙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甲液体的比热容与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D.第5 min时甲的温度比乙高,说明甲吸收的热量更多
15.质量相同的两金属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则( )
A.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B.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C.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D.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16.质量之比为1∶2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1,那么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
A.1∶1 B.1∶2 C.2∶1 D.1∶4
17.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同为1.5 kg 的甲物体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体10 min吸收的热量为( )
A.0.63×105 J
B.0.9×105 J
C.1.89×105 J
D.3.78×105 J
三、实验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第20题5分,共14分)
18.如图甲所示,小明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加热质量均为200 g的水和食用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c水=4.2×103 J/(kg·℃)]
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煤油 150
水银 357
(1)由图乙和表可知,小明选用的是 (选填“酒精”“煤油”或“水银”)温度计。
(2)由图乙可知, 的吸热能力较强。
(3)水在0~4 min吸收的热量是 J。
(4)小明分析图乙后,想到端午节妈妈煮粽子时先用大火将水烧开,再改用小火加热,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将粽子煮熟。原因是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
19.小明利用如下实验探究做功是否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将铁丝在同一位置快速地弯折十余次,用手指触摸被弯折的部位,会感觉到弯折部位的 升高,表明铁丝的内能 。
(2)如图所示,在厚壁玻璃筒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压下,我们会看到:棉絮燃烧了,这表明用力压下活塞时,玻璃筒内的温度 并达到棉絮的 ,所以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现象。
(3)上述的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0.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易拉罐中,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实验中用相同的装置加热,通过比较 来间接反映甲和乙吸收的热量。
(2)分析图像可知当甲和乙吸收热量相同时,升高温度较高的是 。
(3)如果用“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1 J的热量所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来比较物质的这种物理属性,并用符号K来表示。
①写出K的表达式,K= 。
②甲的K值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K值。
③如果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你认为 液体更好。
四、计算题(第21题6分,第22题8分,第23题8分,共22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只有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1.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互相接触,如不计热损失,那么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放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即Q吸=Q放,若有质量相同的两杯水,初温分别是t1、t2,且t1<t2,把它们混合后的水的温度是t,不计热损失,试推证:混合后的水的温度t=。
22.有两个相同的烧杯,第一个装有0.2 kg水,第二个装有0.2 kg酒精,若用相同的加热器给它们分别加热,根据加热时间与其对应上升到的温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假如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全部被吸收,c水=4.2×103 J/(kg·℃)。求:
(1)加热5 min,水吸收的热量。
(2)加热器1 min放出的热量。
(3)酒精温度从15 ℃升高到43 ℃,吸收的热量。
(4)酒精的比热容。
23.如图a所示,A、B是两个底部装有完全相同的加热器的容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90%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已知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1 000 J。现将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A、B杯中,其中甲液体的比热容为3×103 J/(kg·℃),让两个加热器同时开始工作,60 s后停止加热,然后立即将质量为5.4 kg的合金球迅速放入乙液体中(从球放入到达到热平衡不计热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所示。
(1)加热60 s时,乙液体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2)甲液体的质量是多少?
(3)合金球的比热容为多少?第十三章内能 测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 温度 有关。
2.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闻到香囊和粽子的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 ,这种扩散现象是有益的。请写出一个扩散现象有害的实例: 煤气泄漏、房间里有人吸烟、臭气熏天等 。
3.如图,小宇用细线拴住玻璃板的四个角,用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线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间有 引力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拉伸 (选填“拉伸”或“压缩”)。
4.“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所以分子间 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选填“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存在较大斥力”或“存在较大引力”)。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引力 。
5.热爱劳动的津津学做天津特色菜“贴饽饽熬鱼”。烹饪时主要是通过 热传递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食材的内能;锅内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
6.使火柴头燃烧,可以用火点燃,也可以将火柴头在火柴盒上轻轻划过。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来看,前者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使火柴头内能增大,后者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实现的。
7.沿海地区昼夜温度变化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度变化小,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 大于 沙土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土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上升的温度 小于 沙土上升的温度。(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如图所示是冷水与热水混合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甲、乙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内能,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冷水质量为400 g,热水质量为200 g,则0~3 min热水放出的热量为 3.36×104 J。[已知c水=4.2×103 J/(kg·℃)]
第8题图 第9题图
9.用同一套实验装置,分别对质量相等的水和未知液体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未知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 J/(kg·℃)。[c水=4.2×103 J/(kg·℃)]
10.汽车发动机通常都用水来冷却,若发动机的水箱内贮有10 kg水,水温升高50 ℃,要吸收 2.1×106 J的热量。[c水=4.2×103 J/(kg·℃)]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塑料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C.冬天跑步,身体就感觉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身体的内能
D.金秋十月, 丹桂飘香,能闻到桂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是物体自身的性质,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
D.大多数固体的比热容都比液体的比热容大
13.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 )
A.利用烤箱将食物烤熟 B.阳光下操场地面被晒热
C.发烧时在额头擦拭酒精 D.两手相互摩擦时手发热
14.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同时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从吸热能力方面看,选择甲液体作冷却剂比乙液体效果好
B.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乙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甲液体的比热容与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D.第5 min时甲的温度比乙高,说明甲吸收的热量更多
15.质量相同的两金属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则( B )
A.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B.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C.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D.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16.质量之比为1∶2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1,那么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A )
A.1∶1 B.1∶2 C.2∶1 D.1∶4
17.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同为1.5 kg 的甲物体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体10 min吸收的热量为( C )
A.0.63×105 J
B.0.9×105 J
C.1.89×105 J
D.3.78×105 J
三、实验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第20题5分,共14分)
18.如图甲所示,小明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加热质量均为200 g的水和食用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c水=4.2×103 J/(kg·℃)]
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煤油 150
水银 357
(1)由图乙和表可知,小明选用的是 水银 (选填“酒精”“煤油”或“水银”)温度计。
(2)由图乙可知, 水 的吸热能力较强。
(3)水在0~4 min吸收的热量是 6.72×104 J。
(4)小明分析图乙后,想到端午节妈妈煮粽子时先用大火将水烧开,再改用小火加热,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将粽子煮熟。原因是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
19.小明利用如下实验探究做功是否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将铁丝在同一位置快速地弯折十余次,用手指触摸被弯折的部位,会感觉到弯折部位的 温度 升高,表明铁丝的内能 变大 。
(2)如图所示,在厚壁玻璃筒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压下,我们会看到:棉絮燃烧了,这表明用力压下活塞时,玻璃筒内的温度 升高 并达到棉絮的 着火点 ,所以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现象。
(3)上述的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 做功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0.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易拉罐中,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实验中用相同的装置加热,通过比较 加热时间 来间接反映甲和乙吸收的热量。
(2)分析图像可知当甲和乙吸收热量相同时,升高温度较高的是 甲 。
(3)如果用“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1 J的热量所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来比较物质的这种物理属性,并用符号K来表示。
①写出K的表达式,K= 。
②甲的K值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K值。
③如果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你认为 乙 液体更好。
四、计算题(第21题6分,第22题8分,第23题8分,共22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只有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1.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互相接触,如不计热损失,那么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放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即Q吸=Q放,若有质量相同的两杯水,初温分别是t1、t2,且t1<t2,把它们混合后的水的温度是t,不计热损失,试推证:混合后的水的温度t=。
证明:混合时t1<t2,初温是t1的水吸热,t2的水放热,混合后的温度为t,则Q吸=cmΔt=cm(t-t1),Q放=cmΔt=cm(t2-t),由Q吸=Q放,得cm(t-t1)=cm(t2-t),即t-t1=t2-t,所以混合后的水的温度t=。
22.有两个相同的烧杯,第一个装有0.2 kg水,第二个装有0.2 kg酒精,若用相同的加热器给它们分别加热,根据加热时间与其对应上升到的温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假如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全部被吸收,c水=4.2×103 J/(kg·℃)。求:
(1)加热5 min,水吸收的热量。
(2)加热器1 min放出的热量。
(3)酒精温度从15 ℃升高到43 ℃,吸收的热量。
(4)酒精的比热容。
解:(1)对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加热相同的时间,因加热器相同,则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水的温度升高得慢,则根据题图可知①表示水的升温图线,m水=0.2 kg,t0=15 ℃,加热5分钟时水温t水=35 ℃,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水(t水-t0)=4.2×103 J/(kg·℃)×0.2 kg×(35 ℃-15 ℃)=1.68×104 J。
(2)不计热量损失,加热器5 min放出的热量Q放=Q吸=1.68×104 J,所以加热器1 min放出的热量Q放'==3.36×103 J。
(3)酒精温度从15 ℃升高到43 ℃,加热时间为4 min,酒精在4 min内吸收的热量Q吸'=4×Q放'=4×3.36×103 J=1.344×104 J。
(4)由Q吸=cm(t-t0)得,酒精的比热容c酒精==2.4×103 J/(kg·℃)。
23.如图a所示,A、B是两个底部装有完全相同的加热器的容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90%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已知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1 000 J。现将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A、B杯中,其中甲液体的比热容为3×103 J/(kg·℃),让两个加热器同时开始工作,60 s后停止加热,然后立即将质量为5.4 kg的合金球迅速放入乙液体中(从球放入到达到热平衡不计热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所示。
(1)加热60 s时,乙液体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2)甲液体的质量是多少?
(3)合金球的比热容为多少?
解:(1)因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1 000 J,则加热器加热60 s放出的热量Q放=1 000 J/s×60 s=6×104 J。因为加热器产生的热量90%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所以,加热60 s时,乙液体吸收的热量Q吸=90%Q放=90%×6×104 J=5.4×104 J。
(2)同理可得,加热器加热20 s放出的热量Q放'=1 000 J/s×20 s=2×104 J,由题意可知,加热器加热20 s时甲液体吸收的热量Q吸'=90%Q放'=90%×2×104 J=1.8×104 J;则根据Q吸=cmΔt,可得甲液体的质量m甲==0.2 kg。
(3)加热60 s乙液体吸收的热量Q吸=5.4×104 J,乙液体温度升高60 ℃-10 ℃=50 ℃,所以根据Q吸=cmΔt,可得乙液体的比热容与其质量的乘积为c乙m乙==1.08×103 J/℃,将质量为5.4 kg的合金球迅速放入乙液体中,达到热平衡时,乙液体降低的温度Δt乙'=60 ℃-40 ℃=20 ℃,则乙液体放出的热量Q放″=c乙m乙Δt乙'=1.08×103 J/℃×20 ℃=2.16×104 J,由于没有热量损失,所以合金球吸收的热量Q吸″=Q放″=2.16×104 J,则合金球的比热容c合金==0.2×103 J/(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