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 总结提升 (学生版+答案版)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内能 总结提升 (学生版+答案版)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2 14:38:16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 能
 
 本章总结提升 


            
热点一 分子动理论
1.如图所示为两滴水珠相遇时的对话,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引力 ;水有固定的体积,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斥力 。
2.如图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反复翻转玻璃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 空隙 ;加注酒精过程中,能明显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3.地铁严禁携带有“异味”的物品乘车,是因为“异味”会充满整个车厢,影响其他乘客。“异味”充满整个车厢,这是 扩散 现象,该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 。
4.[跨学科·语文]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下列古诗文加点的字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B )
A.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5.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D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第5题图   第9题图
热点二 温度、热量、内能和做功之间的关系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冶铸》篇记录了铸造铜钟的过程,大致分为“制模—熔炼—浇铸—脱模—打磨”的过程。在浇铸过程中,将液态的金属铜倒入铜钟模子,金属铜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固,铜的内能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在物理学中,“热”有热量、内能、温度等含义。通常所说的“天气很热”中的“热”指的是 温度(或温度高) ;“做功可以生热”、“消耗热也可以做功”中的“热”指的是 内能 ;沸水温度降低时,向外放热,这个“热”指的是 热量 ;紧急刹车时,刹车片和轮胎都发热,汽车的这一过程是通过 做功 方式实现的。
8.将热水倒进玻璃杯中,玻璃杯会变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水将温度传给了玻璃杯
B.水含有的热量减少
C.玻璃杯增加的内能大于水减少的内能
D.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9.[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小伟应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滚烫的刀削面含有的热量多
B.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
C.汤汁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的内能
D.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
10.河南的杜康美酒驰名中外,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左边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左边加热,右边可以得到“美酒”,此过程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汽化需要吸热
B.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吸热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11.如图所示,炽热的岩浆从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火山上喷涌而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白雪温度低,内能小
B.岩浆温度高,内能大
C.白雪温度低,分子热运动停止
D.岩浆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热点三 有关热量公式的计算
12.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个质量为200 g的烧红的铁钉,温度为600 ℃,若它的温度降低到100 ℃,释放的热量为 4.2×104 J;若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加热100 g、52 ℃的水,则水温将升高 48 ℃。[已知铁的比热容为0.42×103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13.[新课标·科学论证]为了定量研究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重物A在下落1 m的过程中通过滑轮、轻绳带动容器中的金属叶片与水摩擦生热,使容器中0.5 kg的水温度升高了0.2 ℃,则水的内能增加 420 J;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重物A的机械能减少量总是稍大于水的内能增加量,为了使此装置的机械能更多地转化为水的内能,你建议小明采取的措施是 减小热量散失、保温、减小滑轮轮轴的摩擦、用轻质量的绳子 。[重物A的质量及每次下落的高度保持不变,c水=4.2×103 J/(kg·℃)]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将盛有凉牛奶的瓶子放在热水中(如图甲所示),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牛奶的内能,图中乙是400 g牛奶与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牛奶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2×104 J。[c牛奶=2.5×103 J/(kg·℃)]
15.“汽车不但要吃油,也要喝水”。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是因为水的 比热容 大,且它汽化时能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若水箱中有5 kg的水,温度升高了10 ℃,吸收的热量为 2.1×105  J。[c水=4.2×103 J/( kg·℃)]
16.如图甲,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将a、b两种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加热过程中,可认为没有热量损失。记录相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的图像。若b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a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 J/(kg·℃)。
[变式训练]
小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为0.2 kg的水和0.3 kg的另一种液体进行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则水在16 min内吸收的热量为 2.52×104  J,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1.4×103 J/(kg·℃)。[c水=4.2×103 J/(kg·℃)]
17.学校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器材测量铝的比热容。他们将质量为4.2 kg的铝块先加热到164 ℃,再投入到质量为2 kg、初温为20 ℃的水中,水和铝块最终的温度都是64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假设铝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求:
(1)铝块降低的温度。
(2)水吸收的热量。
(3)铝块的比热容。
解:(1)铝块降低的温度Δt降=t0铝-t=164 ℃-64 ℃=100 ℃。
(2)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水(t-t0水)=4.2×103 J/(kg·℃)×2 kg×(64 ℃-20 ℃)=3.696×105 J。
(3)铝块放出的热量等于水吸收的热量,即Q放=Q吸=3.696×105 J,铝块的比热容c铝==0.88×103 J/(kg·℃)。第十三章 内 能
 
 本章总结提升 


            
热点一 分子动理论
1.如图所示为两滴水珠相遇时的对话,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水有固定的体积,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
2.如图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反复翻转玻璃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   ;加注酒精过程中,能明显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   。
3.地铁严禁携带有“异味”的物品乘车,是因为“异味”会充满整个车厢,影响其他乘客。“异味”充满整个车厢,这是   现象,该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   。
4.[跨学科·语文]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下列古诗文加点的字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5.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第5题图   第9题图
热点二 温度、热量、内能和做功之间的关系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冶铸》篇记录了铸造铜钟的过程,大致分为“制模—熔炼—浇铸—脱模—打磨”的过程。在浇铸过程中,将液态的金属铜倒入铜钟模子,金属铜   (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固,铜的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在物理学中,“热”有热量、内能、温度等含义。通常所说的“天气很热”中的“热”指的是   ;“做功可以生热”、“消耗热也可以做功”中的“热”指的是   ;沸水温度降低时,向外放热,这个“热”指的是   ;紧急刹车时,刹车片和轮胎都发热,汽车的这一过程是通过   方式实现的。
8.将热水倒进玻璃杯中,玻璃杯会变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将温度传给了玻璃杯
B.水含有的热量减少
C.玻璃杯增加的内能大于水减少的内能
D.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9.[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小伟应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滚烫的刀削面含有的热量多
B.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
C.汤汁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的内能
D.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
10.河南的杜康美酒驰名中外,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左边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左边加热,右边可以得到“美酒”,此过程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汽化需要吸热
B.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吸热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11.如图所示,炽热的岩浆从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火山上喷涌而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雪温度低,内能小
B.岩浆温度高,内能大
C.白雪温度低,分子热运动停止
D.岩浆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热点三 有关热量公式的计算
12.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个质量为200 g的烧红的铁钉,温度为600 ℃,若它的温度降低到100 ℃,释放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加热100 g、52 ℃的水,则水温将升高   ℃。[已知铁的比热容为0.42×103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13.[新课标·科学论证]为了定量研究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重物A在下落1 m的过程中通过滑轮、轻绳带动容器中的金属叶片与水摩擦生热,使容器中0.5 kg的水温度升高了0.2 ℃,则水的内能增加   J;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重物A的机械能减少量总是稍大于水的内能增加量,为了使此装置的机械能更多地转化为水的内能,你建议小明采取的措施是   。[重物A的质量及每次下落的高度保持不变,c水=4.2×103 J/(kg·℃)]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将盛有凉牛奶的瓶子放在热水中(如图甲所示),通过   的方式改变牛奶的内能,图中乙是400 g牛奶与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牛奶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J。[c牛奶=2.5×103 J/(kg·℃)]
15.“汽车不但要吃油,也要喝水”。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是因为水的   大,且它汽化时能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若水箱中有5 kg的水,温度升高了10 ℃,吸收的热量为   J。[c水=4.2×103 J/( kg·℃)]
16.如图甲,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将a、b两种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加热过程中,可认为没有热量损失。记录相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的图像。若b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a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变式训练]
小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为0.2 kg的水和0.3 kg的另一种液体进行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则水在16 min内吸收的热量为    J,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c水=4.2×103 J/(kg·℃)]
17.学校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器材测量铝的比热容。他们将质量为4.2 kg的铝块先加热到164 ℃,再投入到质量为2 kg、初温为20 ℃的水中,水和铝块最终的温度都是64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假设铝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求:
(1)铝块降低的温度。
(2)水吸收的热量。
(3)铝块的比热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