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4: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小文围绕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文耀华夏千秋在,君子之风万古长。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彰显君子之风的名句。君子之风是《木兰诗》中花木兰“万里赴戎机,① ”的飒爽英姿;是刘禹锡《陋室铭》中“② ,无案牍之劳形”超尘绝俗的胸襟;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③ ”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是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 ”的高洁品质。是杜甫《望岳》中“⑤ ,⑥ ”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⑦ ,⑧ ”不忘报国的献身精神。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天高地迥,星空浩瀚,( )永无止境。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一流水平、( )科技前沿,不断提升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可靠性,取得了举世zhǔ①目的成绩。中国航天事业péng②勃发展的背后,níng③聚了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彰显着中华儿女( )的民族气节。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必能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探月追星”梦想,中国式现代化必能创建令世人刮目相待的奇迹。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② ③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探索 焦点 自食其力 B.探究 聚焦 自食其力
C.探索 聚焦 自立自强 D.探究 焦点 自立自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三、名著阅读
3.班级辩论会中,甲方认为“逆境会激发人的潜力”,乙方认为“逆境会压垮人的意志”。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其一,结合其经历分享你的观点。
A.祥子(《骆驼祥子》) B.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要求:(1)选择立场并明确观点(支持甲/乙方);(2)结合书中至少两次关键事件证明观点;(3)总结个人感悟或现实启示。
四、诗歌鉴赏
阅读《约客》,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
B.第三句点题,“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直接抒发了对客人失约的不满情绪。
C.第二句诗进一步烘托出夏夜的氛围,“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D.赵师秀的诗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
5.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的“闲”字是“闲适”,还有人认为是诗人孤寂烦闷的“闲愁”。你更认同哪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细绢。④造意:想出主意。
6.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B.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C.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D.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则字平如砥 语境解词法:联系上下文内容来推断。 (1)砥:
瞬息可就 成语解释法:一蹴而就 (2)就:
敝布、鱼网以为纸 查阅字典选择:“敝”①“坏,破旧”②“疲惫,衰败”③“通‘蔽’,遮蔽”等义项 (3)敝: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2)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
9.“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它们与原来的技术相比有了哪些改进。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
⑤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
⑥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点明井冈翠竹的主题,通过“五百里”“林海”展现井冈山壮阔景象。
B.第②段运用比喻、拟人,赋予毛竹人的品质,表现其坚韧,象征井冈山人民在斗争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C.“井冈翠竹”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连接对毛竹外形、贡献与精神的描写。
D.本文运用借物喻人手法,目的是赞颂竹子。
11.第③段“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和第⑥段“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两处表述有什么异同,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2.仿照第⑥段,在“蜡烛”“青松”“蜜蜂”这三个事物中选择一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以内,寄托自己的某种情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在卖肉时写毛笔字的人
申赋渔
①虽然明知无望,但在看完高考分数之后,失望,更确切地说,对未来的茫然,还是让我们说不出话来。我,志远、王杰和叶文进,推了自行车,就这样,沉默着,漫无目的地往前。我们四个,都是学校文学刊物《雏凤》的骨干。志远写得一手好字,刊头题字,内页美化,都由他负责。
②太阳火一般烤着,中午的田野寂寞空阔。远远望去,几个稻草人有气无力地站着,穿在身上的破布褂子,低垂着,一动不动。只在几个月前,我们还是你追我赶,大声笑着、喊着,一只手骑着车,另一只搭在别人的肩上,飞一般向前。而现在,活力与朝气,仿佛已离我们而去,大家懒懒地、无力地,像是在挣扎着往前。
③在前面的麦地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割着麦子。她坐在一只草把上,割上几刀,向前挪一步,再割几刀。是志远的妈妈。我们没法停下来,拼命踩着脚踏。没有谁想回家,只想走得远些,最好再也不用回来。
④天黑了,半夜了,终于踩不动了,我们爬到田边一个高大的麦秸堆上,躺下来,望着天上的星星。一夜,什么都没说。
⑤后来,我去了无锡,在大学的江南书屋当图书管理员。有一天,我正在书架前向人介绍一本新书,志远走了进来。他说,他也来无锡了,在一个小区当门卫。我兴奋地带他去学校里四处闲逛,一起去河埒口的录像厅看电影,还送了他一本字帖,我知道他还在练字。
⑥1992年的夏天,给了我人生中最幸福时光的江南书屋倒闭了。我白天在城里乱转,找工作;晚上天黑了,就像一只认窝的小狗,又摸回书屋。书屋已改成了教室,我爬上楼顶,在水泥平台上铺了席子,就这样,在楼顶住着。只是肚子隐约有些疼痛。我知道,是因为夜里的露水和凉气。可是,我只能这样住着。
⑦一天,很晚了,我回来,突然看到志远站在门口。我们一起坐在教学楼的顶上,他是来告诉我,他要回家结婚了。他父亲帮他定了一门亲事。“我回去相过亲,人还行。无所谓了。”回去结婚,他的声音里,并没有喜悦。[A]他用手在地上反复写着一行字:“天下之大,竟无你我立足之地。”字很漂亮,没一会便在水泥地上消失了。
⑧我跟着志远回到他的住处,一间6平方米的门房。两天后,他回家结婚。他说,你安心在这里住着,过几天,我就回来了。志远走了之后,我的内心更加恐慌。我知道,他的路,就是我的路。
⑨没等志远回来,我就走了。我先去了一家打印店,后来去了广州。我以为,离得越远,就会越远地离开我注定要过的生活。我要拼搏,在遥远处努力。
⑩十多年过去,我跟志远完全失去了联系。两个多月前,有人偶尔提到了他。[B]志远在家乡的一个小镇上卖肉。“手艺倒是不错,你要一斤,他一刀下去,不会九两。就是人有点作怪。你说,你一个卖肉的,还在肉案子旁边摆个桌子,没事写毛笔字……”
我没有再听下去。也许,只有我,知道在志远的心中,还有一两笔没写完的字。
(选自散文集《一个一个人》,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路,就是我的路”,说明“我”与志远人生目标一致,未来会共同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
B.文中对志远卖肉场景的描写着墨较多,而对他回家相亲的过程简略带过,突出了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主题。
C.文章开篇以“火一般烤着的太阳”和“有气无力的稻草人”烘托高考失利后人物的迷茫心境。
D.文章结尾“只有我知道他心中还有一两笔没写完的字”,以留白手法引发读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14.略读是一种通过快速阅读文章观其大略的阅读方法。请略读本文完成思维导图。
① ②
15.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而现在,活力与朝气,仿佛已离我们而去,大家懒懒地、无力地,像是在挣扎着往前。(请分析此处“挣扎”的含义。)
②我兴奋地带他去学校里四处闲逛,一起去河埒口的录像厅看电影,还送了他一本字帖,我知道他还在练字。(为什么此句连用两个“还”字呢?)
16.在刻画小人物时,作者常会刻意突出其“不完美”的人生处境。请你在文中A、B处任选其一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完成批注。
17.本文文末说“在志远的心中,还有一两笔没写完的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结合拓展资料探究作者在故事背后的“言外之意”。
【拓展资料】
《一个一个人》是一部纪实散文集,时间跨度三十年,记录了作者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农民、工人、电视台记者、商人、诗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而小人物的生活正是大时代的碎片,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一个长卷——中国社会的画卷。
全书采用编年体顺序,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题材,记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这些人“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中追求人生的意义”。他们像是一颗颗星星,构成了时代的天空。
(《文艺周刊》评申赋渔作品集)
材料一:
AI助力学习
人工智能(AI)如今在咱们的学习生活里“大显身手”啦。就拿智能学习软件来说,它超厉害,能像个贴心小助手,根据每位同学做作业、考试的情况,分析出咱们对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地方还比较薄弱。比如你数学的函数部分老是出错,软件就会专门给你推荐好多函数的练习题,还有详细讲解的视频,帮助你把这部分知识学扎实。而且,线上学习平台借助AI技术,打造出各种有趣的学习场景。要是学英语,你能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仿佛一下子“飞”到英国的街头,和当地人对话,练习口语,学习效果超棒。
材料二:
AI教学情况
下面是关于某学校使用AI教学工具的相关数据统计。
使用情况 占比
使用过AI教学工具的教师比例 80%
认为AI教学工具对备课有帮助的教师比例 75%
觉得使用AI学习工具后学习成绩有提高的学生比例 60%
因操作复杂不太愿意使用AI学习工具的学生比例 15%
材料三:
师生眼中的AI
教学王老师:AI能快速搜索教学资源,课堂上播放的动画和实验视频让知识“活”起来了,备课效率提高不少!
李老师:但AI生成的教案有时太模式化,缺少师生互动的灵活调整,而且曾出现过古诗注释错误的情况,得反复核对。
学生心声:
小林同学:数学AI游戏里的“闯关模式”太有意思了,我上周通关了几何专题,比死记硬背记得牢!
小薇同学:英语AI对话机器人总把“th”发音识别错,纠正多次还是错,感觉反而耽误了口语练习……
18.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学习软件可以依据学生作业、考试情况分析知识掌握状况。
B.VR技术可帮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英语口语。
C.所有使用AI工具的学生成绩都有明显提高。
D.部分AI教学内容存在不准确的问题。
19.从材料二的表格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0.学校计划召开“AI教学座谈会”,请结合材料三,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各提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阶触动了李森祥的心灵,让他感受到父亲的倔强与自尊;莲花触动了周敦颐的心灵,让他于莲的盛放之中体悟到君子之道;紫藤萝触动了宗璞的心灵,让她在生命的盛衰中领悟到超越个体苦难的力量……生活中,有哪个物触动了你的心灵呢?
请以《触动心灵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 关山度若飞 无丝竹之乱耳 自缘身在最高层 濯清涟而不妖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1) 瞩 蓬 凝
(2)C
(3)将“创建”改为“创造”
3.示例:逆境会激发人的潜力。筑路时,保尔在严寒、伤寒中坚守岗位,淬炼出钢铁意志;失明瘫痪后,他以笔为剑创作小说,在绝境中重生。保尔的两次困境启示我们:逆境摧毁懦弱者,直面风暴方能铸就生命光辉。
4.B 5.我更认同后者的观点,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用棋子在棋盘上轻敲着,而笃笃的敲棋声将灯花都震落了。看着满桌的灯花,已经过了夜半了,友人久候不至,诗人感到孤寂与烦闷。
6.A 7. 磨刀石 完成 “坏,破旧” 8.(1)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2)皇帝称赞他的才能,从这以后天下没有不使用他造的纸。 9.(1)活版与雕版相比,体现一个“活”字,具体有印刷活、排版活、制字活等,解决了雕版印刷中“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2)造纸术有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的优点,弥补的是“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缺点。
10.D 11.相同点:两处均直接点明井冈山竹子与革命精神的关联,形成主题呼应。不同点:第③段为客观陈述,是井冈山人对竹子革命属性的朴素总结;第⑥段改用“翠竹”“啊”“你”等词,以第二人称抒情独白形式,将情感从平实引向热烈讴歌,强化了竹子作为革命精神象征的崇高意蕴。 12.要求用上托物言志的手法,寄托某种情志。
示例:青松:寒风中傲立的青松啊!你扎根峭壁却笔直向天,积雪压枝仍苍翠如初。纵使狂风撕扯你的针叶,暴雨冲刷你的躯干,你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这不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却永不言弃的脊梁精神的写照吗?你用四季常青的倔强,诠释着生命最崇高的坚守。
13.A 14. 志远来无锡当门卫 我听闻志远在卖肉时练字 15.(1)①“挣扎”意为高考失利对我们打击甚大,感觉无力、无助,想要摆脱,只能尽力支撑着前行。(2)“我”与志远闲逛、看电影之后,“还”送了他字帖,是一种对好友的勉励与支持,而志远“还”在坚持练字,更是突显了其在困厄生活中的坚韧奋斗。 16.A处,漂亮的字在水泥地上消失,就像怀抱才华与理想的志远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无“立足之地”。这里有普通人无力改变命运的感慨,然也更见后文庸常中坚持练字、坚守初心和理想的可贵。B处,讲了一个饱受人生和命运之苦的普通人,在现实生计之余坚持练字,不仅是坚持一种爱好,更是以此寄托自己在平淡人生中的坚守与追求。 17.“没写完的字”象征志远未竟的人生理想,他以卖肉为生却坚持练字,折射出在现实妥协中仍倔强坚守精神追求。作者借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普遍困境——在生存重压下,平凡人以微小而倔强的方式守护理想微光,这种坚韧恰是时代长卷中最动人的注脚。
18.C 19.①该校多数教师使用过AI教学工具且认可其备课辅助作用;②超过半数学生认为AI有助于提高成绩;③部分学生因操作复杂不愿使用AI工具。 20.(1)教师角度建议:建议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避免错误知识误导学生。理由:材料三中李老师提到AI曾出现古诗注释错误,需人工核对。(2)学生角度建议:建议选择操作简易的AI学习软件。理由:小薇等学生反映部分工具操作复杂,影响使用效果。
21.例文:
触动心灵的老台灯
书房角落的老台灯已经陪伴我们家三十余年了。铜质灯座早已氧化发黑,绿色玻璃灯罩上有几道细微的裂纹,每当按下那个斑驳的金属开关,依然会发出熟悉的“咔嗒”声,昏黄的灯光便如水般漫开,照亮桌前的一小方天地。
这盏灯是祖父退休时单位发的纪念品。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祖父的书桌上,看他戴着老花镜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座沉默的山。有时他会停下笔,用布满皱纹的手指点着作业本上的红批注,一句一句教我认字。那些夜晚,台灯的光不仅照亮了作业本,更照亮了我最初的求知路。
十二岁那年,祖父突发脑溢血住院。我去医院看他时,发现床头柜上竟摆着这盏台灯。原来父亲特意把它从书房搬来,因为祖父说“没有这盏灯睡不着”。在病房苍白的日光灯下,那抹暖黄显得格外温柔。祖父在灯下给我讲他年轻时在山区支教的故事,讲到激动处,灯光在他眼里跳动,仿佛永不熄灭的火种。三个月后,祖父走了,台灯又回到了书房,只是灯下换成了父亲备课的身影。
去年搬家时,母亲提议换盏新台灯。当我擦拭灯罩时,突然在底座发现刻着两行小字:“1985年优秀教师纪念”和“光明常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盏灯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承载着三代人对知识的敬重。现在轮到我坐在灯下写作时,常会想起祖父说的“好老师要像台灯,既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
这盏老台灯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光阴里的故事。它的光线或许不够明亮,却始终如初地守护着书桌前的一方天地,提醒着我:有些光,能穿透时间;有些温暖,可以代代相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