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文帝得知大儿子杨勇装饰了一件产自蜀地的铠甲,十分生气,说: “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他还把自己穿旧的衣服和一把用过的刀送给杨勇,令其“时复观之,以自警戒”。这表明,隋文帝
A.对旧物抱有深厚感情 B.注重汲取历史教训
C.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 D.不喜欢蜀地的铠甲
2.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300年间,留学生、留学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这段话重在说明
A.中国对日本发展的影响 B.中国文化比日本先进
C.日本重视对外学习交流 D.日本文化来自于中国
3.在两宋18朝724任枢密院长官中,文官出身的有659人,武官出身的仅65人。这种现象的出现缘于宋朝统治者实行以下方针
A.崇文抑武 B.分权制衡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4.右图为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
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
地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民族矛盾的缓和 C.百姓生活的富足 D.民族文化的交融
5.宋朝时期,我国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术的发明 B.科举制度的发展C.印刷术的改进 D.程朱理学的形成
6.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互相攻打。”《蒙古秘史》中的这一描述反映了 12世纪的蒙古草原
A.转向农耕 B.社会动荡C.政权对峙 D.经济繁荣
7.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按下图所示的编制思路,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A.废除丞相制度 B.推行“一条鞭法”C.设立厂卫机构 D.实行“八股取士”
8.小明同学在阅读某历史人物传记时提取了以下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 可推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A.关汉卿 B.李时珍C.顾炎武 D.汤显祖
9.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 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
10,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里,“贵五谷而贱金玉”,在内容编排上,把谷物类放在前面,珠玉类置于最后。这体现了作者
A.性格特立独行 B.以农为本的思想C.喜欢标新立异 D.农商并重的观念
11.明朝鼎盛时,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
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鼓励生育 B.民众思想解放C.经济恢复发展 D.医疗技术进步
12.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一经面世,立即得到广泛传播,以至当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 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红楼梦》的魅力在于
A.展现了官逼民反的思想主题 B.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C.吸收了多个地方戏种的优点 D.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对外交往】(10分)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还曾经认为:“民俗易器,洋商杂处,必致滋事。”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中国在必需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所示路线图,梳理出两条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历史信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所持的态度并分析原因。(6分)
14.【守国之道】(7分)
材料一:清代基本上不修长城,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实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了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即避署山庄)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
——摘编自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卷一五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政府修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康熙皇帝所说的“守国之道”指的是什么.(3分)
15.【中华英雄】(9分)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某班同学在以“中华英雄谱”为主题的历史学习活动中制作了以下知识表格。
(1)仿照表格所示,结合所学,在A处写出郑成功入选理由。(2分)
(2)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格中这些英雄们体现的精神。(4分)
(3)简析“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的现实意义。(3分)
16.【诗话历史】(10分)
历史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词为历史学习开辟了别样的路径。请从以下诗词中任选一首,结合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自定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叙事清楚,史论结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12 BAADC BDACB CD
13.(1)郑和下西洋开始于1405年;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等等。(每答出一点2分,满分4分)
(2)态度: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2分)
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防范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每答出一点2分,满分4分)
14.(1)给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给少数民族首领准备各自的宗教场所,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习惯。(每答出一点2分,满分4分)
(2)爱惜民力,发展生产;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每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或相似即可,满分3分)
15.(1)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2分)
(2)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国为民,忠肝义胆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每答出一点2分,满分4分)
(3)激发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青少年积极向上,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等。(言之成理,答出一点即可,满分3分)
16.评分标准:
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赋分
明确、新颖,有深度 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逻辑清晰,材料运用充分、典型 8—10
明确 能围绕观点论述,条理基本清楚,但材料运用不够充分、典型 6—7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4—5
没有观点 仅重复材料史实,表述不清 1—3
观点示例: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与国家统一、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频繁、政权并立背景下,百姓渴望统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