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北宋文官政治的内涵
1.“内降”主要指帝王绕过中枢机构直接从内宫下达的命令。宋仁宗时吏部侍郎、枢密使杜衍屡次拒绝执行宋仁宗的“内降”,并将积压的十多份“内降”如数封还仁宗。而包拯、韩琦等人都曾上书仁宗请绝“内降”。这表明当时( )
A.君相矛盾逐渐爆发B.权臣擅政问题日益突出
C.吏治改革亟待推行D.文官政治发挥积极功效
2.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3.吕思勉指出,宋代士大夫“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党争最易使人动于感情,失却理性”。他认为( )
A.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
C.文官政治削弱宋朝凝聚力
D.士大夫治理国家弊端显现
易错点2 不能准确理解宋明理学内涵
4.朱熹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 ”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
A.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B.合理需求符合天理
C.人欲与天理相一致 D.摒弃人的一切欲望
5.“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鼓励商业发展,重新树立义利观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
易错点3 不能准确评价元朝行省制度
6.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缓和了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7.元朝行省长官总揽一省的政务、司法甚至军事。在特殊情况下,行省长官可以根据事情的紧急情况,在没有办法提前报备的情况下先行决策,然后再禀报上级或者皇帝。由此可见,元代的行省制( )
A.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力
B.蕴含鲜明的集权色彩
C.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D 2.D 3.D 4.B 5.B 6.C 7.D
1.D 宋朝官员拒绝执行皇帝的“内降”,有利于减少皇帝徇私专权的情况,D项正确;官员抵制皇帝的“内降”反映的是文官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而非君权与相权斗争,排除A项;权臣擅政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士大夫坚持原则的做法有积极意义,而非吏治本身存在问题,排除C项。
2.D 据“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士大夫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选D项。宋代实行的仍是君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排除A项。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不是防止外戚干政的有效手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分散相权,排除C项。
3.D 据材料“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可知,吕思勉认为士大夫的主张容易理想化,不切实际,不利于国家治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吕思勉对宋代士大夫进行评价,不能看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官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削弱宋朝凝聚力,排除C项。
易错分析
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士族政治、武将政治基本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同时选拔了大批人才,平民为官现象更普遍,这就进一步打击了士族阶层,有助于对皇权进行理性限制。但是该制度使得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冗官现象。
4.B 材料反映出朱熹区分了人的本能和欲望,认为“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说明朱熹认为合理的需求并不违背天理,故B项正确。自然欲求属于本能,并不违背天理,不需要压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欲与天理相一致,排除C项。人的自然欲求应当满足,而非摒弃,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朱熹承认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强调“循天理”才能不求利而获利,说明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合理调节物质生产和利益分配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指出朱熹主张鼓励商业发展,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易错分析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但是“欲”并不等同于合理的欲望,指的是过度的欲望。
6.C 元代行省总体权力颇大,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六七人组成,且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这种权力运作方式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管理,排除B项;D项表述错在“开创”一词,排除。
7.D 元朝行省长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决策,然后再禀报上级或者皇帝,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D项正确;行省长官只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决策,然后再禀报上级或者皇帝,这并没有削弱皇帝的决策权力,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削弱了地方割据基础,巩固了国家统一,并非助长地方势力膨胀和蕴含鲜明集权色彩,排除B、C两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