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粮食作物: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②农业多种经营: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2)手工业
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②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
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
①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②商人群体: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主张: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3)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等思想家的思想
(1)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知识点 2
思想领域的变化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主张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小说
(1)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
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2)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
刺小说的杰作。
(3)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
著。
知识点3
小说与戏曲
3.戏曲
(1)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
朝孔尚任等。
(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1.科技著作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
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欧洲传教士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1)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
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政府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知识点4
科技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材料 所谓“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
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
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不屑于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
“经世致用”的实学。由此形成的一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启蒙思想理
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
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解读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当时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产生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朝后期,新作物玉米被推广种植。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价格远远低于稻米,出现农民“多以杂粮自食,以谷售人”“粜精留粗”的现象。这表明( )
A.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D.农业出现新的耕作方式
2.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较快,如榨油业发达的石门镇,“居民尽逐绫绸之利”的盛泽镇及作为粮食集散地而闻名的平望镇。据此可知,江南市镇经济( )
A.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C.区域专业化经营明显
D.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3.明代后期,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一些小作坊主接受瓷商的贷金(作为制瓷的资本),其生产的产品只能卖给瓷商,他们只能靠赚取部分差价来维持生产。这反映出当时景德镇制瓷业( )
A.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B.垄断现象较为严重
C.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D.生产融资较为普遍
4.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参与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海外贸易的繁盛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巨变 D.商人地位的提高
5.下表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市镇数量变化情况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江浙地区( )
市镇数(个) 苏州府 松江府 杭州府 嘉兴府
嘉靖—万历 44 44 44 28
乾隆—嘉庆 90 107 104 40
A.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题组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6.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良知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该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7.中国古代的史书大都“是非尽合于圣人”,以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李贽在《藏书》中,对“篡逆不道之伦,伎艺讽谏之类”都作了重新评价。由此可见,李贽( )
A.反对君主专制 B.否定孔子言行
C.敢于抨击时政 D.藐视权威教条
8.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在于“万民之忧乐”,而非在于一家一姓之兴亡。君、臣皆应将天下万民作为治理天下的中心,臣子应将其对君主的“忠”移至天下万民,应将天下百姓作为其出仕、服务之首要对象。该主张( )
A.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D.推动了明末清初社会变革
9.明末,广大士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现象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主人,拥有张扬自我、张扬生命的权利,从而引发出一种要求自由表达情感、充分满足情感需求的社会风气。这反映出当时 ( )
A.士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B.宋明理学地位已动摇
C.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D.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题组三 小说与戏曲
10.乾隆年间,朝廷要求地方官员查禁大量戏曲剧本。在禁毁一些民间剧本的同时,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供民间戏曲表演。这一措施意在( )
A.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
B.促进文化艺术作品创新
C.阻止儒家思想的传播
D.借助戏曲强化思想控制
11.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这些话本和小说在版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呼应。这反映了 ( )
A.文学创作的市场化导向
B.当时已出现文化转型趋势
C.新兴市民阶层正在兴起
D.理学的思想束缚逐渐减少
题组四 科技
12.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这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 )
A.欧洲民主制度普及 B.民众世界视野形成
C.儒家思想普遍认同 D.西方科技知识传播
13.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绘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据此判断该书是 (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14.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帝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农书《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流传很广。据此可知,这些成就( )
A.归功于商品经济的繁荣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15.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全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这反映了( )
A.中西农业思想的交汇B.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
C.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D.农工商皆本的撰写宗旨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在明中后期的云南,对达到采挖规模的铜矿,官府会指定地方富户充当“硐头”,“一切工作公私用度之费”均由硐头负担。硐头招募精壮者为“义夫”,义夫不接受官府统辖,仅受硐头约束,彼此以利益维持。这一做法( )
A.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
B.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C.推动了民营工场发展
D.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2.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白银货币化带来新问题
B.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
3.据乾隆时期的《富平县志》记载,当地“市集皆日用常物,无大贾也”,商品种类方面“粟米酒脯菜炭而止”。这反映出该地( )
A.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明显
B.民众生活依赖商帮活动
C.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D.抑商政策得到严格执行
题组二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成就
4.陆王心学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反映了陆王心学( )
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定了程朱理学
C.主张应向外探究天理
D.受西学东渐影响
5.《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俗语,同时一直用“古人云”“常言道”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这反映了当时( )
A.古典小说的日益成熟
B.市民价值观发生变化
C.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
D.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题组三 思维训练
6.下表所示为清代前期东南地区关于茶叶生产经营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说明当时( )
记载 出处
土产茶最多……客商携资至者,络绎不绝。而民不加富,盖工作列肆,皆他方人,崇(安)所得者,地骨租而已 《崇安县志》 (嘉庆年间)
建阳山多田少,荒山无粮,以历来管业者为之主,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其租息颇廉,其产殖颇肥 陈盛韶 《问俗录》
(沙县)物产茶,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州)、广(州)、泉(州)、永(春)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 卞宝第 《闽峤轩录》
A.农业结构的巨变
B.制茶工艺的成熟
C.租赁关系的发展
D.外来客商的增多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C 3.B 4.B 5.D 6.D 7.D 8.C
9.D 10.D 11.A 12.D 13.B 14.D 15.B
1.B 据材料“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价格远远低于稻米,出现农民‘多以杂粮自食,以谷售人’‘粜精留粗’的现象”可知,有些农民为追求更多的经济收益,种粗粮自食,种细粮出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项正确;经济作物品种增加仅是材料表象,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新的耕作方式,排除D项。
2.C 明代中后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不同的市镇有专门的行业,这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经营的特征,故C项正确。
3.B “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一些小作坊主接受瓷商的贷金(作为制瓷的资本),其生产的产品只能卖给瓷商,他们只能靠赚取部分差价来维持生产”,这反映的是瓷商通过融资控制瓷器的生产与销售,即制瓷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B项正确。
4.B 据材料“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参与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这反映了长途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
5.D 据表格数据可知,与明朝后期相比,清朝时期江浙地区的市镇数量增加较多,这反映出该地区工商业发展,进而推动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故选D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比较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表格的比较对象是“市镇数量”,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不大,排除B项;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仍旧比较低下,且材料比较的是市镇数量,看不出商人社会地位是否提高,排除C项。
6.D 据“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可知,这指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故D项正确。
7.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蔑视传统权威,因此李贽在《藏书》中对“篡逆不道之伦,伎艺讽谏之类”作出了重新评价,故D项正确。
8.C 据材料“臣子应将其对君主的‘忠’移至天下万民,应将天下百姓作为其出仕、服务之首要对象”可知,黄宗羲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服务天下百姓,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C项正确。
9.D 明朝末年,士人群体中出现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要求拥有张扬自我、张扬生命的权利,进而引发要求自由表达情感、充分满足情感需求的社会风气,这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开始觉醒”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理学在当时依然是正统思想,地位并未动摇,排除B项;此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期,个性解放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
10.D 材料反映出乾隆年间,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供民间戏曲表演,这是为了强化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进而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朝廷禁毁了大量民间剧本,故不能得出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不足以得出促进文化艺术作品创新的结论,排除B项;阻止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C项。
11.A 据材料“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均有插图”可知,明清时期主要流行的小说和话本题材有讲史、公案、灵怪故事,而讲史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另外设置插画符合大众阅读情趣,这均体现文学创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故选A项。
12.D 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西学而传教,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这些活动有助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传播,故D项正确。
13.B 宋应星著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内容丰富,分类详细,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B项正确。
14.D 材料“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帝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体现的是政府对当时科技著作总结的支持,D项正确。
15.B 由“农本、田制、农事、水利……荒政”可知,《农政全书》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农业方面的,这反映出作者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农政全书》中记载的门类,并未体现其具体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中西农业思想交汇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能看出农本思想,但看不出商末思想,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农业相关信息,没有工商业相关信息,不能据此得出农工商皆本的结论,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B 3.A 4.A 5.C 6.A
1.C
审题干 关键信息:硐头招募精壮者为“义夫”,义夫不接受官府统辖,仅受硐头约束,彼此以利益维持
辨选项 “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明代中央集权加强,“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官府将铜矿承包给民间的富户,由富户招募精壮者进行开采,这说明官方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进行铜矿开采,这促进了民营工场的发展,C项正确
“自然经济解体”在近代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不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良性发展,故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识别伪银的书籍,这折射出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役折银对商人的影响,排除D项。
3.A 据材料“市集皆日用常物,无大贾也”“粟米酒脯菜炭而止”可得,富平县的商业仅限于当地日用物品的交流,而与外界联系较少,这反映出当地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明显,故选A项;材料“无大贾也”表明民众生活依赖商帮活动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C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抑商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排除D项。
4.A 据“‘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可知,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A项正确。陆王心学并不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向内探究天理,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陆王心学的主张,无法得知其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项。
5.C 明清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实际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小说中的常言俗语很多,体现了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古典小说日益成熟,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市民价值观变化,排除B项;这一时期并未完全打破纲常礼教的束缚,排除D项。
6.A
归纳思维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史料中发掘有效信息,最后形成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规律认知。分析史料信息可知,崇安县当地百姓将土地租给客商种植茶叶,建阳县将地租给江西人种植茶叶,沙县也是把大量土地租给他人种茶,由此归纳出茶叶种植盛行,农业种植结构巨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