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2 15:58:0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准备
(1)理论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2)组织准备: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
国。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太平天国运动
(4)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重建核心: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
(6)后期防御: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7)运动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
3.文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未能实施。
(1)《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4.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2)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3)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4)未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5.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2.目的:“自强”“求富”,挽救国家的颓势。
3.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主张: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知识点2
洋务运动
5.内容
创办近代工业 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民用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 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1.边疆危机
(1)西北边疆——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起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②过程: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左宗棠督办
新疆军务,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③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东南边疆——中法战争(1883—1885年)
①起因: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过程:中法战争于1883年底打响。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
法军进攻台湾,但多次被击退。1885年3月,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知识点3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③结果: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
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急需发展资本主义。
③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过程
①丰岛战役: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
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随后,日军入侵辽东半岛,在占领旅顺后,进行了长达4天
的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朝贡体系崩溃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①《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激发台湾民众反抗侵略的斗争。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概况: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
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
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知识点4
瓜分中国的狂潮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材料 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问题,大冶铁矿和马鞍山及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
随之出现了;为了广开煤源,张之洞一再鼓励鄂、湘、川诸省“各该州、县煤户乡民早筹资
本,踊跃开采煤矿”;为了解决铁厂科技人才,他兴办各类学校,大量向外选派留学生;为了解
决汉阳铁厂的产品销路问题,他又奏请清政府将正在筹建中的卢汉、粤汉与川汉铁路所需的
材料“悉归汉厂自造”。
——摘编自赵葆惠《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1.经济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政治上: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
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中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加快了
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
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把中国推
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改变了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
体系,远东以及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3.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促使了中华民族
的觉醒。维新与革命这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力量。
4.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将巨额的战争赔款用于军事建设,加速了其对亚洲地区的
侵略扩张。
定点 2
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时,就宣布改元,即太平天国新开元年,后来改正朔、创新历,称之为天历。清朝统治阶级得知太平天国改正朔、创天历后惊呼:“蠢尔狂寇,竟至更张时宪!此尤黄巾、赤眉所不为,黄巢、闯、献所不敢也。”可见,太平天国此举(  )               
A.充分反映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B.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C.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完整延续
D.有一定的革命性与创造性
2.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突围
C.定都天京   D.天京变乱
3.据史料记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杨秀清即鼓励下属送礼。天京事变几年后,洪秀全大肆封王,封王者达两千多人,诸王大肆搜刮,民不聊生,最终太平天国被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联合“绞杀”。这说明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内部权力斗争激烈B.领导层的贪污腐化
C.清政府军事策略得当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题组二 洋务运动
4.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外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  )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5.洋务派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推行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
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
6.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幼童在美国除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外,还要诵读中国传统经典,向至圣先师牌位叩头,就连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务的正监督一职,都要派识大体的正统读书人担任。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封建保守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C.洋务派在中央缺乏支持者
D.留学教育秉持中体西用原则
7.1881年开平矿务局投产之时,李鸿章以“恤华商而敌洋煤”为由,向朝廷奏请税厘减至每吨一钱,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煤炭的大量生产不仅把洋煤排挤出华北市场,而且使天津、唐山一带濒于倒闭的传统工业得到复苏与发展。材料表明,开平煤矿的创办(  )
A.开启了工业近代化进程
B.得益于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扶持
C.推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题组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8.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一争论(  )
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9.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这些措施表明(  )
A.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中国业已摆脱民族危机
C.洋务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0.有史学著作这样描述:“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相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材料描述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甲午中日战争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台湾光复
11.甲午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约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约8亿美元,外资企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题组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12.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之日,俄国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向德、法两国驻俄使节声明:“俄国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他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参加共同对日干涉的行动。“三国干涉还辽”(  )
A.成功遏制了日本侵华的企图
B.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体现了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
D.旨在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13.甲午中日战争后,德、俄、法、英、日等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秋,美国先后向各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这表明(  )
A.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美国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
D.各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一致
14.晚清时期,东北北部的东清铁路采用俄式1.524米轨距,运费按卢布结算;东北南部的南满铁路采用1.435米标准轨距,运费按日元结算;西南的滇越铁路,采用法式1米窄轨距,运费按法郎结算。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内南北之间商品流通
B.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C.是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有地方政府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政策的变化表明太平天国(  )
A.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C.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D.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
2.《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这表明《资政新篇》(  )
A.具有浓郁的近代进步意识
B.带有封建忠君的残余思想
C.反映出作者中体西用主张
D.体现民族工业兴起的特征
3.洋务派从京师到地方兴办了三十多所培养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人才的新式学校,同时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培养了大量的外交翻译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和师资人才。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的近代化尝试取得一定成效
B.选官的主要方式发生改变
C.洋务运动得到士人阶层大力支持
D.洋务派注重笼络外来人才
4.郭嵩焘(1818—1891年)认为:“问及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且谓合肥伯相(李鸿章)及沈幼丹(葆桢)……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况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计乎!”据此可知,郭嵩焘(  )
A.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运动B.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C.倡导学习西方优秀艺术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不足
5.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州船政局的工人自发顶着敌人炮火,支援前线,并奋力抢救船厂。香港的船舶工人自觉拒绝修理法国兵舰,以抵抗法国侵略,并于1884年9月至10月举行了长达35天的大罢工。这体现出(  )
A.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B.早期产业工人朴素的爱国精神
C.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
D.工人运动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题组二 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6.1894年7月25日发生丰岛海战,日本教科书认为海战只是“军事冲突”,且对“军事冲突”描述并不具体,既未提日军首先向清朝巡洋舰开炮,也未讲日军击沉运输中国军队的“高升”号英国商船。据此判断,日本意在(  )
A.激发日本人民族优越感
B.避免中日矛盾激化
C.渲染日本军队英勇无敌
D.淡化战争侵略色彩
7.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
B.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
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
题组三 思维训练
8.当今学术界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看法已成共识,认为它是空想。但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天朝田亩制度》,认为它具有充分的革命性,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看问题的角度是《天朝田亩制度》(  )
A.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B.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C.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
D.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题组四 综合题组
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
《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
——《清史稿》
材料三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2008年12月26日下午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致词。吴胜利说,这次护航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对于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和平与安宁必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海防主权是如何遭到列强严重破坏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此后中国海防又出现了什么严重局面 (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D 3.D 4.D 5.C 6.D 7.D
8.C 9.A 10.C 11.A 12.C 13.B 14.D
1.D 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时,就宣布改元,即太平天国新开元年,后来改正朔、创新历,称之为天历”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创制了新历法,倡导进行社会改革,这是之前农民起义未曾出现的情况,故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创造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与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无关,排除A项;变更历法不能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排除B项;“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完整延续”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2.D 歌谣反映的是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D项正确。
3.D 洪秀全、杨秀清鼓励下属送礼,诸王也大肆搜刮,这是由农民阶级的小私有者地位决定的,说明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答案为D项;A、B两项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考场速决   题目问的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既然问的是根本原因,就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虑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D “李鸿章主持购买了外国的一批修理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表明洋务运动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D项正确。
5.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金陵机器制造局等企业属于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清政府的国防水平,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人民反抗,故选C项。
6.D 据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生,除了学习西方科技,还要诵读中国传统经典等,这说明留学教育秉持中体西用原则,D项正确;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这显然是承认了自身科技的不足,而不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排除A项;洋务派尊崇儒学不能说明封建保守势力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洋务派在中央的势力,排除C项。
7.D 据材料“把洋煤排挤出华北市场”可知,清政府降低洋务企业的税负,增强开平煤矿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工业化进程开始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而非开平煤矿的创办,排除A项。开平煤矿属于民用工业,排除B项。近代民族工业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产生的,C项夸大了开平煤矿的作用,排除。
8.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最终是为了应对边疆地区的危机,C项正确;这一争论是为了应对边疆地区的危机,并不能稳固传统的宗藩关系,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西方列强还没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9.A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为了应对外国侵略,在新疆地区、台湾地区正式建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军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又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清政府为应对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由此可见列强并未放松对华侵略,排除D项。
10.C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台湾人民组成义勇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抗击登陆的日军,10月,台湾全部沦陷,但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息,C项正确;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使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合法化,其他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享有这一特权,这就导致列强向中国资本输出数额增加,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工业,排除B项;C项是列强资本输出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这一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2.C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给日本,损害了俄国等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因此,俄国联合德、法进行干涉,体现了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故选C项。
13.B 由“德、俄、法、英、日等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要求‘利益均沾’,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特权,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非“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排除C项;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并非利益一致,排除D项。
14.D 晚清时期,东北北部、南部和西南地区的铁路修建受到不同西方国家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因此材料中铁路的不同模式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A 3.A 4.D 5.B 6.D 7.D 8.D
1.A 1853年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提出“有田同耕”口号,1861年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有所改变,让地主回乡收租,这是因为面对清军的进攻,太平天国的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C项;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
2.A 《资政新篇》提出的这些措施具有浓郁的近代进步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忠君的残余思想,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资政新篇》颁行于1859年,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其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兴起的特征,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大量的外交翻译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和师资人才,体现了清政府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A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科举考试依然是主要的选官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士人阶层大力支持洋务运动,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注重笼络外来人才,该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D 根据“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可知,郭嵩焘认为洋务运动中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对于本源没有进行探究和学习,说明他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不足,D项正确;郭嵩焘是探讨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并不是主张进行维新变法和坚持中体西用,排除A、B两项;郭嵩焘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而不是倡导学习西方的优秀艺术,排除C项。
5.B 据材料可知,中法战争中,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抵抗,初步显示了中国早期产业工人朴素的爱国精神,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看不出洋务运动的成效,A项排除。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的结论,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回避主动挑衅发动战争之责,意在淡化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色彩,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描述,并未强调战争的胜利及对日本优越感的激发,排除A项;日本教科书主要用于教育国民,不能体现避免中日两国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与日军英勇无敌无关,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为了“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中国效仿西方各国印发和筹缴债券、承办股票市场等,这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渐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从侧面反映出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新旧观念的碰撞,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破产,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D 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在认识历史事物时能够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其积极性也能看到其局限性。
9.答案 (1)问题:军事极其落后;没有形成近代海军,海防废弛。(2分)
后果:导致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或便利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1分)
破坏:《南京条约》英国侵占香港岛,五口通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了更多的沿海通商口岸;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3分)
(2)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2分)严重局面:北洋舰队覆灭,威海卫、旅顺军港沦陷,渤海、黄海海防尽失,割让台湾岛,东南海防洞开。(2分)
(3)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问题是军事极其落后,没有形成近代海军,海防废弛。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835年”和所学可知,后果是导致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三小问,结合《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可知,局面是北洋舰队覆灭,威海卫、旅顺军港沦陷,渤海、黄海海防尽失,割让台湾岛,东南海防洞开。
(3)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