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2 15:58:05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袁世凯的统治
(1)专权: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2)签订不平等条约: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称帝: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1)反独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3)护法运动: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
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
之职。
1.原因
(1)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2)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2.表现
(1)军事上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2)政治上争权:黎元洪与段祺瑞的 “府院之争”;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3)外交上参战
①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知识点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②表现:1917年8月14日,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
前线。
③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
出了贡献。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条件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一定条件。
②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外部环境: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2)表现:以轻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
迁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和物质基础。
知识点3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社会生活
(1)条件
①政治: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令。
②思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
新风尚。
(2)表现: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1.背景
(1)原因:辛亥革命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
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2)条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2.概况
(1)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张
(1)拥护“德先生”“赛先生”。
(2)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知识点4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
(1)文化平民化: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2)报刊发展: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3)社会变革: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
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4)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知识拓展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而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
(2)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3)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材料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
这一时间段看作“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
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
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总体特征:既是中国近代史上黑暗、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政治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参加一战,在维
护国家主权方面作了一定努力。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找到正确道路。
2.经济:北洋军阀政府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采取了一些措
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新式教育、新式学
校不断出现并得到推广。
4.社会习俗: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典例1 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北洋军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
之后,不少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不仅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而且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
彩。后者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北洋军阀统治期间 (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
B.民主政治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C.新的经济因素得到一定的发展
D.政局趋向稳定,国家实现统一
C
解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政令,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使得北洋军阀统治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C项正确;北洋军阀统
治时期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项;北洋军阀政权
实施专制独裁统治,为此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战
争、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局并不稳定,排除
D项。
定点2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材料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他们运用近代自
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
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
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
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倡导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所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高举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典例2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书认为:“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
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这主要
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B
解析 根据材料“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
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报刊工作的活跃,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后迅速发展,促
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A项错误;C项只
是表象,未能揭示深层原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D项错误。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完全没有受到冲击
2.1915年,针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签字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态度,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了国书,指出,期望中国满足日本政府的要求,否则“帝国政府将执(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日本驻华公使此举表明(  )
A.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B.日本意图控制中国
C.北洋军阀政府公然卖国
D.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下图为民国初期某报刊登的漫画《倒行逆施》(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该漫画(  )
A.反映了革命党人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描述了当时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形
C.体现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
D.表达了国人捍卫民主共和政体的决心
4.《知音》是上映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老电影,讲述了云南督军蔡锷被袁世凯以高官厚禄拉拢进京,以期助己复辟。而对袁世凯媚日卖国和复辟行径心存激愤的蔡锷,却在“知音”小凤仙的相助下摆脱袁氏监视逃离京城,回到云南举起反袁大旗的传奇故事。《知音》的历史背景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府院之争   D.护法战争
题组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被称为“一个中国,三十五个军阀割据”的时代。其中有一派军阀在袁世凯死后,其代表人物掌握了实权,企图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后来,该派军阀又拒绝恢复国会,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派军阀是(  )
A.奉系  B.直系  C.晋系  D.皖系
6.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一千三百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一百四十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迭也愈加频繁。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A.思想解放、文明开化   B.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7.一战时,英国报纸评论道:“华工来到法国……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说明(  )
A.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
B.英国的舆论歧视在法华工
C.华工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
D.一战中大量华工献出生命
题组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其主要表现是(  )
A.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迅速
B.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D.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9.下图反映了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属于F1的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10.近代中国,旧式的跪拜、作揖等礼节被废除,代之以鞠躬、握手;旧的“大人”“老爷”等称呼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动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做法(  )
A.顺应了文明开化的潮流
B.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
C.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D.抛弃了中国传统礼制
题组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B.意在建立真正的共和国体
C.推动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
D.以科学与民主为重要旗帜
13.1917年,《新青年》第2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之下,有一段陈独秀的“附记”。他写道:“今得胡君之论,窃喜所见不孤。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吾生亲见其成,则大幸也。”这表明,陈独秀(  )
A.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
B.认识到陈规陋习的严重危害
C.提倡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
D.批判封建礼教,启民众觉悟
14.费正清曾说:“(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下列史实中体现了后一时代特征的是(  )
A.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B.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C.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15.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
C.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D.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北洋时期的政治变动
1.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曾擅自向外借款。1912年12月,北京政府照会驻华各使,强调外债必须经过财政总长签押,如未经财政总长签押者,中国政府概不承认。北京政府此举意在(  )               
A.挽救国家主权   B.防止内外勾结
C.抑制地方势力   D.规范借款程序
2.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要求中国与之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答应借给中国军费。但美国在得知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后,考虑到中国若参战必有利于日本,遂指使黎元洪伙同国会反对参战,此即所谓“府院之争”。材料表明,“府院之争”的实质是(  )
A.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
B.国内各个政党之间的矛盾
C.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争夺
D.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之争
题组二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3.下面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 824 000 270 717
1920年 1 759 500 620 000 557 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为民主革命积蓄新的革命力量
4.下面是一幅民国初年流行的名为《同学不同装》的漫画。它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新旧杂陈的社会气象
B.宽松自由的教育政策
C.封建陋习仍然很顽固
D.盛行崇洋媚外之风气
题组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5.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他认为青年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由此可知陈独秀希望青年(  )
A.追求个性自由   B.践行文学革命
C.改良国家政治   D.冲破思想束缚
题组四 思维训练
6.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减少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社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D 4.B 5.D 6.D 7.C 8.A
9.C 10.D 11.A 12.A 13.C 14.D 15.D
1.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的初衷是维护民主制度;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目的是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激烈,B项正确。
2.B 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签字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日本驻华公使采取了威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妄图独占中国,B项正确。
3.D 依据图片可知,四个人在攻击一只倒立的猿猴(袁世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遭到民众的攻击,该漫画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故材料所述电影的历史背景是护国战争,B项正确。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死后,掌握实权的是皖系军阀及其代表人物段祺瑞,后来,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正确。
6.D 材料“1912—1928年……一百四十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内阁总理的更迭也愈加频繁”体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动荡,D项正确;材料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A项;袁世凯独裁专制体现共和制度名存实亡,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军阀混战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项。
7.C 据材料可知,华工不仅出色地完成各种类型的任务,还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说明华工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华工的赞扬,不能说明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项;英国舆论对在法华工是赞扬的,并不是歧视,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这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迅速,A项正确;当时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D两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
9.C 依据材料“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和图片信息可知,一战时期代表动力的F1大于代表阻力的F2,说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是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属于动力F1,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B、D两项。
10.D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D项正确。
11.A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层面进行了改革,如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顺应了文明开化的潮流,A项正确;此时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排除B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政府,排除C项;中国传统礼制依然存在,“抛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A 据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中国依旧受专制之苦,根本原因在于国人仍未觉悟,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因此创办《青年杂志》,开展新文化运动,故选A项;据材料“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陈独秀强调民众思想觉悟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不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
13.C 材料“今得胡君之论,窃喜所见不孤。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体现的是陈独秀对胡适的文学主张表示认同,即提倡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C项正确。
1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列强侵略,但中国人没有放弃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传播民主、科学,提倡白话文等促进了青年觉醒、思想解放,D项正确。
15.D 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D项正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绝对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排除B项;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C 2.A 3.D 4.A 5.D 6.B
1.C 根据材料“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曾擅自向外借款”可知,地方政府向外借款没有经过北京政府认可,这符合民国时期政治分崩离析的现状。因此根据材料“北京政府照会驻华各使,强调外债必须经过财政总长签押”可知,北京政府想通过控制财权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府院之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是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而其实质却是美日在华利益的争夺,故A项正确。
3.D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华资企业的增长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展,使工人人数有了大幅增长,从而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积蓄了新的革命力量,故选D项;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就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B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
4.A 漫画《同学不同装》显示民国初期学生既有穿传统服饰的,也有穿新式服装的,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社会现象,A项正确。
5.D 材料“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自主的……进步的……世界的……科学的”体现了陈独秀希望青年冲破传统思想束缚,D项正确;“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但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学革命、改良国家政治,排除B、C两项。
6.B 联想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由一个历史事件联想到另一个历史事件的能力。
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这种变化是国内政治局势变化的表现,并不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也不能体现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排除C、D两项。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