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正确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举行:1956年。
内容:①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②指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
“双百”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的论述: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4)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
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政策调整
(1)过程:①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④1964年,三届全国
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他强调
“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1966年夏,全面发动。
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
“一月风暴”发生。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1972年,周
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1
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76年
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3.评价:“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
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知识点2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工业
(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
知识点3
伟大的建设成就
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外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
次高潮。
(1)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5.其他方面: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无数先进人物。社会
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代表——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1956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
取得探索的初步成果后,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经验可借鉴,逐渐滋长了“左”的指导思想。
——邰凤琳《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探索中的失误与反思》
1.客观原因
(1)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客观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2)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
理。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
2.主观原因
(1)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2)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
严格监督。
(3)“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人崇拜现象严重,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党内民主法制遭到严
重破坏。
(4)急于求成,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5)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的发
展阶段。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
史料实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材料 一个外交官的回忆录
1955年4月18日,由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4月19
日,周总理在大会上发言……他庄严宣告,我们不是来万隆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
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
对殖民主义。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到达北京机场。尼克松清楚地了解到 1954年,美国
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公
开场合纠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洗刷中国人心上的阴影。他指示整个代表团,包括他夫人,都
留在专机里,一直到他走下舷梯,和东道主周恩来总理握过手后才能出来。我作为周总理的
指定翻译,站在总理身后,目睹了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握手。
1990年5月2日,我们应湖南省驻英国贸易代表的邀请,去湖南访问。我们去岳阳看了由英国
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并且同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官员多次会谈讨论如何促进湖南和英国
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冀朝铸《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
——冀朝铸口述回忆录》
问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史料价值。
提示 本题是史料价值题,需从三个角度分析:史料来源、史料内容及总体。从史料来源看,
选自外交官的回忆录,作为新中国外交的亲历者、参与者,其回忆录是研究新中国外交的一
手史料。从史料内容看,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强调亚非国家应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
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发展中国家交往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发展
中国家的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主动同周恩来握手,反映了中美关系缓和,可用于研究20
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1990年,参观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等,反映了中国积极利用
中英友好关系发展经贸,可用于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英关系的发展。从总体看,回忆录从政
治、经济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情况,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缩
影。
讲解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用。根据载体不同,史料可分为文献史
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根据价值不同,可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以下
是几种常见史料的价值辨析。
考古实物/遗址:是考古出土的文物/实物遗存,属于原始史料,可作为研究主题细节和具体内
容的直接证据,史料价值较高。
日记:是亲历者的记录,是研究作者和相关主题的原始史料,有较高参考价值,但带有作者的主
观立场与目的,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回忆录:是亲历者的回忆,史料价值较高,但由于作者的立场与主观认知、年代影响等,真实性
/可信度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学术研究著作:是后世学术研究的产物,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主题,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带有作
者的主观观点,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存在虚构和夸大的可能,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需要加以甄别。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A.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开展 D.经济困难的出现
题组二 “文化大革命”
3.1971年,周恩来在全国公安会议上,批评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以权凌法,破坏公安组织办案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做法。他指出:“现在组织没有了,制度没有了,办法也没有了。”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B.“文化大革命”错误得到纠正
C.司法机关的职能被强化
D.“拨乱反正”正式开始
题组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4.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 )
A.工作重心在农业并取得明显成效
B.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发展
C.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且成效显著
D.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要进行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一线部分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迁移到二线、三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6.1972年4月我国政府赠送美国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不仅成为美国国家动物园的镇园之宝,而且还是传媒宠儿。下列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 07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 900亿斤达到7 000亿斤左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人民对政策的错误理解
C.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2.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 )
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3.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B.纠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路线
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D.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4.下面是1957年至1960年有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柱状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业总产值稳步提高
B.产业结构呈现不平衡发展
C.国民经济调整获得成功
D.经济落后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题组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5.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
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6.下面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其中1971—1980年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国得到全世界国家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组三 思维训练
7.1971年印度武装干涉巴基斯坦,激化了印巴矛盾。不久,苏联与印度签订了《和平友好互助条约》,而中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谴责印度政府,美国从遏制战争到明确支持巴基斯坦。材料反映出( )
A.美苏争霸重心转向南亚
B.美国已经放弃霸权主义
C.中美关系呈正常化趋势
D.中国和巴基斯坦已结盟
题组四 综合题组
8.(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我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仅“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就开展了1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这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火红年代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窗口,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了中国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4分)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于是有人就此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历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驳斥的理由。(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A 4.B 5.A 6.C
1.B 据材料“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6年举行的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1953年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排除A项;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
2.D 依据材料“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并结合时间1961年可知,“左”倾错误的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D项正确。
3.A 根据材料中的“以权凌法,破坏公安组织办案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现在组织没有了,制度没有了,办法也没有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法治建设遭到了破坏,A项正确。
4.B 根据题干“开始大力发展”“开始试制”“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等信息可知,我国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并取得一定成绩,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是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算高,且机械化程度南北方不均衡,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农业合作社,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58年以后合作社转为人民公社,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要进行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说明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应对国防威胁,A项正确;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三线建设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排除D项。
6.C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成了熊猫赴美,C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A项;中日建交与熊猫赴美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与熊猫赴美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C 3.A 4.B 5.A 6.A 7.C
1.A 依据材料“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 07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 900亿斤达到7 000亿斤左右”,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在制定国家发展计划时并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这也是经验缺乏的表现,A项正确。
2.C 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A项;“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内容是正确的探索,排除B项;“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D项。
3.A 材料“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不要求各级干部按照上级指标行事,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纠正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路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C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4.B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轻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重工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故选B项。
5.A 材料所列举的奇迹得益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所列举的奇迹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只与材料部分内容有关,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材料中的史实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因此1971—1980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出现高峰,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中国没有得到全世界国家支持,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7.C 创新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题应提取出历史事件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8.答案 (1)完成“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4分)
(2)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并结合所学可知,完成“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2)据材料“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据材料“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得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