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2 15:58:05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经济的发展
1.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依靠外地供给。这反映出(  )               
A.农业种植技术提高
B.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2.宋朝时,兖州人邹师孟徙居徐州萧县之北白土镇,为白器窑户总首。凡三十余窑,陶匠数百。潼州白龙谷陶人梁氏,世世以陶冶为业,其家极丰腴,乃立十窑,皆烧瓦器。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瓷器生产准入与户籍相挂钩
B.民营制瓷业有一定的发展
C.手工工场普遍采用雇佣劳动
D.瓷器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
3.进入宋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营”的社会热潮。该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B.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D.商业活动不受限制
4.南宋时期,海外输入泉州的商品,大部分被转运到了中国长江下游或华北、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日本。由泉州输出的商品,则远销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泉州(  )
A.践行重商主义政策   
B.积极拓展商业范围
C.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D.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5.杭州历史悠久,北宋欧阳修《有美堂记》称其“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塌房条》亦云“杭州之外城,东西南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繁,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由此可知,二者都认为杭州(  )
A.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B.城市管理混乱无序
C.城市化水平全国领先   
D.商业繁荣、人丁兴盛
6.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是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繁荣时代;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逐步萎缩、衰落,而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却迅速增长。这种变化折射出(  )
A.宋代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宋比唐代更加重视农业
D.南方地区灾害频发
7.隋朝时期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元朝时期对原有大运河裁弯取直,从“人”字形变成“一”字形。这一变化(  )
A.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沿岸工商业城市兴起
C.使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出现
D.有利于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
题组二 社会的变化
8.在宋代,许多父母在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他们积攒专门的婚嫁费用,同时,在宋人的墓志铭里,能够资助亲朋的子女婚嫁,也是一种大书特书的善行,士大夫所办的义庄里也会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男婚女嫁。这表明宋代(  )
A.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已形成
B.财力在婚姻习俗中占据重要地位
C.婚姻观念恪守封建伦理道德
D.士大夫阶层注重宣传婚姻新风尚
9.宋代政府将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既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又将其与有“常产”的主户区别对待。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10.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更多地来自雇佣,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题组三 儒学的复兴
11.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12.宋朝以前,我国民风比较开化。普通女子离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时期却强调“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史·烈女传》共记载烈女42人,其中贞节烈女类达38人之多。这表明(  )
A.理学思想理论日趋完善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
C.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D.理学信仰面临严重危机
题组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
13.李清照的名作《夏日绝句》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人毛晋称赞她:“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才媛,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返魏晋矣。”据此可知,李清照(  )
A.得到后世文人的一致称赞
B.始终以婉约风格见长
C.倡导妇女解放与个性自由
D.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
14.“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造成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的发展   B.书法艺术的进步
C.商业经济的发展   D.国家教育的普及
15.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其在论述垦耕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他在《垦耕篇第四》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所用,无使偏废”。该书(  )
A.反映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B.表明南北农业水平相当
C.体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南北农业技术交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下表内容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徐州地区 利国监……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之铜……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2.据《齐民要术》记载,水稻“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而收获期则在霜降,即农历九月下旬;而宋人陆游在《五月一日作》中对稻麦轮作注释道:“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水稻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获了,宋人称“八月登粳稻”。这说明宋代(  )
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精耕细作模式成熟
C.农业专业区域初显   
D.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3.宋代船户在户籍上被专列为一项,称为“海船户”。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检实,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限制朝贡规模
C.强化贸易管控   
D.提高船户地位
4.下表从侧面反映了(  )
唐宋时期主要省份公共工程数目表
朝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 12 7 25 20 43 86 18 45
金以及同 时期的南宋 4 2 14 4 73 185 36 63
A.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
B.北方经济呈现衰退
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5.在唐朝,六礼是士大夫阶层婚姻缔结所必须遵守的制度,通行范围上至皇族下至各级官员。到了宋朝,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阶层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政府从法律角度扩大了六礼的适用范围,使其从皇族、官员推广至整个庶人阶层。这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盛行   B.政治趋向平等
C.门第观念淡化   D.城市经济繁荣
6.两宋时期,城市居民住宅用鲜花、盆景、名家书画等物品进行装饰的现象,逐渐普及,如“而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材料中的现象(  )
A.彰显了两宋社会的奢靡之风
B.体现市民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C.反映出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
D.说明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题组二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
7.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这说明宋代儒学(  )
A.逐渐走向僵化和教条
B.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趋于社会化和世俗化
D.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8.宋代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
9.柳永传世的词作中有很多描写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的作品,展示了宋代广阔的社会风情,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体现了与士大夫阶层所代表文化的冲突与对抗。柳永对抗的是(  )
A.理学兴起并日益思辨哲学化
B.正统思想文化对人性的压抑
C.文化艺术领域的世俗生活化
D.思想大一统带来的精神危机
题组三 辽宋夏金元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10.宋代,李唐的《采薇图》表彰士人气节,无名氏的《折槛图》讴歌直言极谏,园林艺术则通过构筑“孔颜乐处”,意图实现“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节”。这些现象(  )
A.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
B.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
C.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D.表明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
11.宋神宗时期,司马光编成了一部通史巨著。宋神宗读罢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最终该书定名为《资治通鉴》。这说明《资治通鉴》的编写(  )
A.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B.注重史学的现实意义
C.具有制约皇权的动机
D.体现了崇文抑武方针
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当时国内26个地点(大都不在之内)进行天文观测,这些观测结果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13.宋代曾公亮在水利、术数方面都颇有研究,他负责编撰的《武经总要》颇具影响力,被封为吏部侍郎。宋真宗时,因石归宋献上的木羽弩箭,射程远,杀伤力大,朝廷增加了其俸禄。造船务匠人项绾等研发海船,获得钱币奖励。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
A.治国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动
B.社会环境利于技术创新
C.与少数民族间战争比较频繁
D.崇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动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4.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趋向成熟规范,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据此可推知宋代(  )
……都方伯淳奉母亲指零(令),将自己标账内大坞县字号十号夏(下)山二亩,夏(下)地五号计五步……并地内一应等物,尽行出断卖与李四登仕名下。面议价钱……其钱当日交收足讫,契后别不立领,只此随契交足讫。……今恐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照。 咸淳三年三月十二日
A.租佃风气盛行   B.土地流转普遍
C.商品经济繁荣   D.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B 4.D 5.D 6.B 7.D 8.B
9.C 10.B 11.B 12.C 13.D 14.A 15.D
1.B 材料反映了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靠外地供给,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呈现出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B项正确。
2.B 由材料“凡三十余窑,陶匠数百”“乃立十窑,皆烧瓦器”可知,兖州人邹师孟组织陶匠专门从事白器生产,梁氏世代以陶冶为业,主要烧制瓦器,规模日益扩大,这反映出当时民营制瓷业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瓷器生产准入条件作出判断,排除A项;“普遍采用雇佣劳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民营制瓷业有一定发展,无法得出瓷器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结论,排除D项。
3.B 由材料可知,宋朝掀起了全民经商的热潮,这主要和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有关,B项正确;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排除A项;封建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4.D 南宋时期,进口货物通过泉州港转运到各个地方,由泉州输出的商品远销东南亚等地,这反映出南宋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较为活跃,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B项中的“积极拓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5.D 由“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人烟生聚,民物阜繁,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可知,杭州经济繁荣,人口众多,D项正确。
6.B 安史之乱前,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繁荣;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却迅速增长,说明当时江南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超越北方,折射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正确。
7.D 元朝统治者定都大都,将政治重心设在北方,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对于南方的财赋和粮食需求量大,因此,元朝将隋朝大运河裁弯取直,从而缩短距离,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与联系加强,D项正确。
8.B 宋人特别注重为子女或亲朋的子女准备婚嫁的费用,说明在宋人的婚姻习俗中财力占有重要地位,B项正确;“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已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财力在宋人婚姻观念中的地位,与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在资金上对男婚女嫁的支持,未涉及宣传婚姻新风尚,排除D项。
9.C 宋代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朝廷都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但又有主户和客户之别,原因是宋代实行不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中主户和佃农(客户)的区别,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排除D项。
10.B 宋代奴婢“来自雇佣”“本出良家”,以及宋代严惩贩卖人口等,都表明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实现了社会平等”太过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是宋代社会关系契约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豪门”,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篡弑现象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B项正确;据“五十三年”“易五姓”可知,这描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是唐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更替的表象,而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C 宋朝理学兴起,“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主张用纲常名教的绳索束缚了人性,迫害了女性,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提及官方对理学的认可,排除B项;社会上对纲常名教的重视,体现理学兴盛,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而非理学“面临严重危机”,排除D项。
13.D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非止雄于一代才媛”,说明李清照虽作为婉约派的词人,但却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故D项正确。
14.A “书手”是专职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大量书籍都需要人员进行手工抄录,而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职业走向衰落,A项正确。
15.D 由“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所用,无使偏废”可知,《农书》把南北的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促进了南北农业技术交流,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2.D 3.C 4.D 5.C 6.B 7.C
8.C 9.B 10.C 11.B 12.A 13.B 14.B
1.D 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强,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三个地区矿冶业的情况,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治安秩序紊乱”,排除C项。
2.D 据材料可知,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水稻从三月插秧,到九月才能收获;而发展到宋代则是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获。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土地可以进行稻麦轮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并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排除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专业区域初显,排除C项。
3.C “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检实,方得出海’”,这体现的是官府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从而体现了对贸易的严格控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税收,不能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B项;该措施不利于提高船户地位,排除D项。
4.D 
国家公共工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加是一种正常现象,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财政负担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公共工程数量的变化,无法得出北方经济呈现衰退及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结论,排除B、C两项。
5.C 宋代由于社会流动加快,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阶层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使得原属于士大夫阶层婚姻缔结所必须遵守的“六礼”的使用范围,从皇族、官员推广至整个庶人阶层,反映出门第观念的淡化,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D两项;古代中国等级制度长期存在,政治趋向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6.B 据材料可知,宋朝城市居民注重装饰住宅,这说明了当时的市民注重追求生活的品位,彰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奢靡”一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缩小,故C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7.C 据材料可知,宋代士大夫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说明儒家思想趋于社会化和世俗化,C项正确;“僵化”“教条”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大夫阶层而非市民阶层,排除D项。
8.C 宋代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宋代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C项正确。
9.B 结合所学可知,柳永的词通俗易懂,体现出世俗生活化的特征,而士大夫所代表的文化,主张压抑人性,维护三纲五常,与柳永所代表的通俗文化出现了冲突,故B项正确。柳永对抗的是理学压抑人性的部分,与思辨化的理学无关,排除A项。柳永的词体现出文化艺术领域的世俗生活化,排除C项。思想大一统带来的精神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采薇图》《折槛图》及园林艺术表现了文人的气节,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排除B项;“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B 司马光编写通史巨著,宋神宗认为此书可以用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将该书定名为《资治通鉴》,说明《资治通鉴》对现实治国具有指导意义,B项正确;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皇权,也没有体现出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C、D两项。
12.A 元世祖支持进行天文观测,天文观测结果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说明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只列举了元世祖的事例,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科技发展,D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对在技术上有贡献的人员有相关的奖励,这种做法会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技术创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治国指导思想发生变动,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C项;宋朝一直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排除D项。
14.B 实证思维主要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学生要能够综合各种类型和不同出处的史料,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本题以南宋时期的一份土地买卖契约为素材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能够从这段原始史料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1(共21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农业发展
(1)耕作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一定突破。
(3)棉花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
和质量。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
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4.商业发展
(1)商品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
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
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海外贸易: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
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5.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6.经济重心南移
(1)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4)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对隋唐时期的
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1.门第观念淡化
(1)隋唐: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人们的
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
(2)宋朝: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
外的人身束缚。
知识点 2
社会的变化
3.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中期起,一
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
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4.理学的内容
(1)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3)提出“格物致知”。
知识点 3
儒学的复兴
(4)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
础读物。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文学艺术
(1)宋词
①发展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②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
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
说。
(4)书法:宋元书法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知识点 4
文学艺术和科技
(5)绘画: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
水平也很高。
2.科技
(1)三大发明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宋朝时期,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③指南针:宋朝广泛应用于航海。
(2)科学家
①沈括(北宋):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郭守敬(元朝):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3)农学家: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材料 (宋代)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中国的总人口
在北宋时可能就已超过一亿……到唐代后期和宋代,贸易摆脱了政府的束缚,贸易活动不再
局限于过去政府的市场范围内……这一时期宋与中国北方和西北近邻国家的陆上贸易大大
增加。这些地区的民族喜爱像丝、茶这样的中国产品……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
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货币发展和经济的其他许多方
面,宋代所取得的成就,在19世纪以前中国的其他时期一般都未能达到。
——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
《中国:传统与变革》
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1)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
(3)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外国良种水稻、棉花等的引入等),丰富了商品
的种类与数量。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5)农村租佃制盛行,城市雇佣关系的出现,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商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人身自由,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荣创造了契机。
(2)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
(3)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宋朝政策的调整。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4)促进各族交往,有利于国家走向大一统。
(5)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
(6)商业发展反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
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
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社会环境: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2.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鼓励垦荒、兴修水
利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
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定点 2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
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朝文化的繁荣
材料 (宋)从原来的诗和文,扩大到词、曲、小说,包括后来的南戏等,都是和市井有密切关
系的……从过去的士族文人,扩大到了庶族文人,就是平民身份的文人,进而扩大到了市井文
人。比如出现在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实际由《三国志》演化而来,宋代许多人在市井
说书,“说三分”,三国故事不断演化,后来就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文学不仅
服务于上层,服务于士人,也服务于当时的市民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通史大师课》
问题 分析材料,指出宋以后文学新风貌的表现,并分析新风貌的成因。
提示 表现:文学创作主体扩大(作家趋向平民化);文学体裁多样化;文学受众大众化(文学的
服务对象下移);文学内容从以雅为主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文学作品内容世俗化);语言通
俗化(白话文的运用);文艺作品内涵逐步丰富生动;文学价值观念多元化(市民价值观念渐
浓)。
成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民众身份趋于平等;印刷事业发
展;理学兴起,伦理道德教化普及。
讲解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
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
互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具体到本题,要求学生从宋以后文学新风貌的表现
及成因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这体现的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唯
物史观,需要学生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分析这一时期文化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及原
因。
思维升华
1.宋代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1)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
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2)经济: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政策: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政策,两宋政府重视教育,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化的繁
荣。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也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4)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5)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6)科技:印刷技术进步,书籍增多,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宋元文化发展的特点
(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
学、绘画成就等。
(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
世界文明进程。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
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