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编稿老师
一校
二校
审核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的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板书: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
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教学过程:A组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板书: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知识迁移应用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巩固与提升
: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
( http: / / www.21cnjy.com )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延伸性研究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教学拓展
【随堂练习】
1.(2013.湘潭市)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你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
2.(2013.福州市)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
A.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
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3.(2013.雅安市)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
现
象
解
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4.(2013.兰州市)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
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5.(2013.荆门市)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由原子构成
6.(2013.内江市)春天的公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8.(2013.烟台市)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断运动
B
氯化钠溶液具有导电性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
夏天湿衣服晾干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分子之间有间隔
9.(2013.哈尔滨)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OH-
10.(2013 长沙)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节内容比较抽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考察的内容比较简单,多数出在选择题中,考察分子的基本性质,运用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以及生活中运用微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随堂练习选择了一些选择题。
例1.(2013.大连市)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2)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
⑴
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空气是由多种分子构成的
⑵分子间有间隔,在水分子作用下糖的分子不断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液体体积减小
例2.(2013.哈尔滨)(3分)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类、数目不变,所以B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与A中相同可以得出1的答案,比较A和C可以得出2的答案,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得出3的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氮分子和氧分子
(3)在放电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1.(2013.乐山市)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
事
实
解
释
A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B
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
C
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
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D
装有红磷的密闭氧气瓶,点燃其中的红磷后,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瓶中分子总数不变
2.(2013.黄冈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组成CO、CO2的元素种类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变大
3.(2013.昆明市)从分子得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4.(2013.黄石市)下列因素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气体体积的是
(
)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5.(2013.北京市)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碘分子质量变大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6.(2013.南宁市)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粒子大小发生变化
7.两个注射器充满水和空气,同时压缩,哪一个更容易压缩,为什么?用微观的观点解释问题,对微粒的性质在对比中更容易掌握和应用。
一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
实验名称:氨分子的扩散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玻璃片、镊子、滤纸、剪刀、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
( 四)、实验操作过程
1.
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滤纸条(防止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片上的浓氨水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小圆点,然后用镊子把滤纸条放入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片上滴1-2滴浓氨水。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水的玻璃片上,稍静片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色圆点。
4.用镊子取出滤纸条,在空气中放置片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色圆点逐渐消失。
(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用时短。
2.增加了对比实验,充分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用量小。
二
通过本节课认识了物质是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且知道分子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分子原子之间都有间隔,间隔改变,引起物质的三态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课外知识的拓展
会“走路”的分子
科学家日前制造出了一种会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的分子,当它受热或被显微镜扫描槽吸引时,会象人一样用“两条腿”走路。
这种分子名为DTA(9,10-dithioanthracene),具有名为硫基的两部分,正是它们在起着“走路”时两条“腿”的作用。它的运动并无规律,它通常只用一只“脚”站在平面上。当它受热时,DTA分子链就会滚动向前,并且还能象人一样抬起一条“腿”同时放下另一条“腿”。
在行走过程中,DTA分子并不使用纳米轨道或纳米槽就能沿直线行走而不会失足或者是迷失方向。尽管它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与人类十分相似,但是DAT分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机器人。
另外,DAT分子也会被显微镜扫描槽所吸引,它的样子会象一个胡萝卜。在铜制的平面上进行的一项实验中,DAT分子一共行走了1000步却没有摔倒一次。
加利福尼亚的里弗赛德大学研究小组组长路德维格表示,这种会行走的细小分子在未来将可以适用于微型通讯或者计算机领域。它将和最新的分子汽车一起成为这一领域的最新的产品。他同时指出,这项研究还可以找到建立在微型芯片中保存大容量信息的新方法,说明纳米世界里的原子和分子,在人工设计下也能像宏观世界的物体那样运动。
通过此材料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请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我再加以改进,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