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1.(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让非遗文化“动”起来、“火”起来,为扩大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临夏县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下列非遗文化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酸河州黄酒 B.刻河州砖雕 C.绘河州彩陶 D.捏河州泥塑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刻河州砖雕、绘河州彩陶、捏河州泥塑的制作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酸河州黄酒在酿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2.(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春天的沂河两岸,草长莺飞、绿水荡漾,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娱乐、游客的以下活动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
A.河边撩水嬉戏 B.沙滩风筝高飞
C.树下折柳编帽 D.岸堤自助烧烤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河边撩水嬉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沙滩风筝高飞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树下折柳编帽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岸堤自助烧烤涉及燃烧,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3.(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湿法炼铜 C.海水晒盐 D.黏土烧瓷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湿法炼 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 黏土烧瓷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以“溯源华夏 最初中国”为主题的第五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在临汾举行。下列展出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尧都剪纸 B.手工织布 C.柳编工艺 D.古陶烧制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尧都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手工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柳编工艺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古陶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壶中的水垢
B.稀有气体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用稀盐酸除铁锈
D.利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物质;食醋是主要成分为醋酸,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所以能除水垢,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因为通电时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C、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灰浆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坚硬的碳酸钙,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其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其物理性质。
6.(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银不是银而是汞 B.有机玻璃不是玻璃是塑料
C.玻璃钢不是玻璃而是钢 D.生铁不是铁而是铁合金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水银不是银而是金属汞,元素组成根本就不含有银,所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B、有机玻璃看起来像玻璃,其实它属于塑料的一种,所以答案正确;
C、玻璃钢既不是玻璃也不是钢,属于复合材料,所以这一答案不正确;
D、生铁是含碳2%﹣﹣4.3%的铁的合金,它不是纯铁,所以这种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记住它们的主要成分来解题,看起来好像说法是错误的,学习了化学知识就能很轻松解决.
7.(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隔改变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
C.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原子重新组合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C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
8.(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智慧实验考评系统将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及日常教学。以下通过智慧实验考评系统捕捉到的学生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塞紧橡胶塞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对准手心,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故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操作正确;
C、严禁使用一支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支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应使用火柴,故操作错误;
D、连接试管和橡皮塞时不能直接按在桌面上,以防试管被压碎,故操作错误。
故选B。
【分析】掌握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如下:
1.取用固体药品:打开瓶塞,用镊子夹取出药品,将试管横放,让药品放在试管口,慢慢的将试管竖起来,让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不可直接放入试管或其他容器中,会砸破试管或容器;
2.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微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使液体缓缓倒入。
2.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装置外壁,一段时间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比对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检查灯心是否浸入酒精中,检查酒精灯中酒精是否多于容积的三分之一;“二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火焰。
5.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稀释过程会放出大量热,若将水注入浓硫酸,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6.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听到轻微的噗噗声,说明氢气纯净;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7.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8.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时应使用“扇闻法”即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以防止气体有毒。
9.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不能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入胶帽,从而腐蚀胶帽。
10.连接仪器时,应先将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进橡皮管。
11.蒸发结晶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9.(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在化学实验操作考核中,4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蒸发溶液
C.滴加液体 D.取用固体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体积,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稀释,故选项操作错误;
B、蒸发操作过程中加热时需要用玻璃杯不断地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故选项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选项操作正确;
D、使用试管盛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防止试管底部被砸破,故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C。
【分析】掌握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如下:
1.取用固体药品:打开瓶塞,用镊子夹取出药品,将试管横放,让药品放在试管口,慢慢的将试管竖起来,让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不可直接放入试管或其他容器中,会砸破试管或容器;
2.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微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使液体缓缓倒入。
2.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装置外壁,一段时间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比对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检查灯心是否浸入酒精中,检查酒精灯中酒精是否多于容积的三分之一;“二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火焰。
5.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稀释过程会放出大量热,若将水注入浓硫酸,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6.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听到轻微的噗噗声,说明氢气纯净;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7.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8.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时应使用“扇闻法”即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以防止气体有毒。
9.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不能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入胶帽,从而腐蚀胶帽。
10.连接仪器时,应先将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进橡皮管。
11.蒸发结晶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10.(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空气成分中含量多且可用作保护气的是( )
A. B. C.稀有气体 D.
【答案】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氮气占空气总体积的78%,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故选A
【分析】根据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性质分析。
11.(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将煤液化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这个变化属于 变化。
【答案】化学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将石油液化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这个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2.(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玉米、高粱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其中发酵过程属于 变化.
【答案】化学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玉米、高粱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其中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化学.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13.(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木炭是一种常见物质,根据下面的描述填空。
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木炭能燃烧;我国一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将木炭粉碎;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在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答案】④;②;⑤;③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将木炭粉碎;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在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属于用途的是我国一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
14.(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
【答案】分子;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故填:分子;原子。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
15.(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 的科学;
【答案】变化规律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根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解答
16.(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 。化学就是要研究 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 ,还要研究和创造 。
【答案】不断地变化着;物质;物质;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分析】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据物质变化规律创造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所服务。
17.(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实验离不开实验仪器,如图1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
(1)图1中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名称),仪器D的用途是 。
(2)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则所量液体的体积为 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将量筒水平放置,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填“>”“=”或“<”)两次读数的差值。
【答案】(1)试管;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6.8;>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1)根据题中图示可得,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仪器D为铁架台,铁架台可用于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所量液体体积为6.8mL,俯视读数,导致读数比真实值偏大,因此实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两次读数的差值。
【分析】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应与刻度线保持水平;俯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小;仰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大。
(1)根据题中图示可得,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仪器D为铁架台,铁架台可用于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所量液体体积为6.8mL,俯视读数,导致读数比真实值偏大,因此实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两次读数的差值。
18.(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人体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
【答案】21;氮气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人体中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体积分数为78%。
【分析】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氮气为78%,其他成分是1%。
19.(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 ,它能使 变浑浊。
【答案】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理为CO2+Ca(OH)2=CaCO3 +H2O,通常利用该性质检测二氧化碳是否存在。
20.(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1)下列实验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填字母代号)。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蒸发皿
(2)液氨是液态的氨气,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液氨泄漏时,可用喷水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氨气,说明氨气具有 的物理性质。
②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上图中的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应选择的是 。
③若用F装置排出里面的空气收集氨气,氨气气体应该从 (填m或n)端进入。
④B装置用仪器a(分液漏斗)的优点是: 。
【答案】(1)b
(2)易溶于水;A;C;n;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a、烧杯是可以加热的仪器,故a错误;
b、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加热,故b正确;
c、试管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c错误;
d、蒸发皿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d错误;
故选:b。
(2)①液氨泄漏时,可用喷水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氨气,说明氨气具有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②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A,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C;
③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若用F装置排出里面的空气收集氨气,氨气气体应该从短管n通入;
④B装置用仪器a (分液漏斗)的优点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分析】1.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可分为固体加热型装置、固液常温型装置、固液加热型装置。
2.收集装置的选择: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以选用向下排空气法;需收集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以选用排水集气法;相对于排水法,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干燥;相对于排空气法,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1)a、烧杯是可以加热的仪器,故a错误;
b、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加热,故b正确;
c、试管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c错误;
d、蒸发皿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d错误;
故选:b。
(2)①液氨泄漏时,可用喷水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氨气,说明氨气具有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②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A,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C;
③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若用F装置排出里面的空气收集氨气,氨气气体应该从短管n通入;
④B装置用仪器a (分液漏斗)的优点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21.(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相关空白:
(1)图(甲)把一根铁丝盘成螺旋状,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 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发生反应的表达式为(文字符号均可) ;实验前要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一些水,其目的是 。
(2)图(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请写出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反应的表达式为(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均可) 。
【答案】(1)火柴快燃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图(甲)把一根铁丝盘成螺旋状,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影响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实验前要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一些水,其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1.常见物质在氧气中被点燃的现象:
(1)碳在氧气中点燃后发出白光,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溅,生成黑色固体;
(3)硫与氧气反应会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量,并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并生成大量白烟。雾是小液滴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磷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而不是雾。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式一般有3种: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加热及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和水;前两种的发生装置都是固体加热型,后一种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
22.(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完成下列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量取8.2mL溶液,需选用 mL量筒,若读数时的操作如图1所示,则实际量取液体体积 8.2mL。
(2)实验需要一定量食盐,若天平平衡时如图2所示,则称得食盐的质量为 g。
【答案】(1)10;<
(2)7.4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分析】(1)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取8.2 mL溶液,需选用10mL量筒;
若读数时的操作如图1所示,即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则实际量取液体<8.2mL。
(2)由图可知,称取食盐的质量为:5g+2.4g=7.4g。
【分析】1.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应与刻度线保持水平;俯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小;仰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大。
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所称量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右码质量。
(1)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取8.2 mL溶液,需选用10mL量筒;
若读数时的操作如图1所示,即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则实际量取液体<8.2mL。
(2)由图可知,称取食盐的质量为:5g+2.4g=7.4g。
1 / 1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1.(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让非遗文化“动”起来、“火”起来,为扩大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临夏县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下列非遗文化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酸河州黄酒 B.刻河州砖雕 C.绘河州彩陶 D.捏河州泥塑
2.(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春天的沂河两岸,草长莺飞、绿水荡漾,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娱乐、游客的以下活动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
A.河边撩水嬉戏 B.沙滩风筝高飞
C.树下折柳编帽 D.岸堤自助烧烤
3.(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湿法炼铜 C.海水晒盐 D.黏土烧瓷
4.(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以“溯源华夏 最初中国”为主题的第五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在临汾举行。下列展出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尧都剪纸 B.手工织布 C.柳编工艺 D.古陶烧制
5.(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壶中的水垢
B.稀有气体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用稀盐酸除铁锈
D.利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
6.(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银不是银而是汞 B.有机玻璃不是玻璃是塑料
C.玻璃钢不是玻璃而是钢 D.生铁不是铁而是铁合金
7.(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隔改变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
C.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原子重新组合
8.(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智慧实验考评系统将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及日常教学。以下通过智慧实验考评系统捕捉到的学生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塞紧橡胶塞
9.(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在化学实验操作考核中,4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蒸发溶液
C.滴加液体 D.取用固体
10.(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空气成分中含量多且可用作保护气的是( )
A. B. C.稀有气体 D.
11.(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将煤液化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这个变化属于 变化。
12.(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玉米、高粱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其中发酵过程属于 变化.
13.(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木炭是一种常见物质,根据下面的描述填空。
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木炭能燃烧;我国一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将木炭粉碎;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在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14.(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
15.(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 的科学;
16.(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 。化学就是要研究 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 ,还要研究和创造 。
17.(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实验离不开实验仪器,如图1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
(1)图1中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名称),仪器D的用途是 。
(2)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则所量液体的体积为 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将量筒水平放置,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填“>”“=”或“<”)两次读数的差值。
18.(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人体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
19.(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 ,它能使 变浑浊。
20.(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1)下列实验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填字母代号)。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蒸发皿
(2)液氨是液态的氨气,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液氨泄漏时,可用喷水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氨气,说明氨气具有 的物理性质。
②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上图中的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应选择的是 。
③若用F装置排出里面的空气收集氨气,氨气气体应该从 (填m或n)端进入。
④B装置用仪器a(分液漏斗)的优点是: 。
21.(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相关空白:
(1)图(甲)把一根铁丝盘成螺旋状,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 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发生反应的表达式为(文字符号均可) ;实验前要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一些水,其目的是 。
(2)图(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请写出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反应的表达式为(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均可) 。
22.(2024九上·武威开学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完成下列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量取8.2mL溶液,需选用 mL量筒,若读数时的操作如图1所示,则实际量取液体体积 8.2mL。
(2)实验需要一定量食盐,若天平平衡时如图2所示,则称得食盐的质量为 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刻河州砖雕、绘河州彩陶、捏河州泥塑的制作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酸河州黄酒在酿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河边撩水嬉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沙滩风筝高飞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树下折柳编帽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岸堤自助烧烤涉及燃烧,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3.【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湿法炼 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 黏土烧瓷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尧都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手工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柳编工艺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古陶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物质;食醋是主要成分为醋酸,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所以能除水垢,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因为通电时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C、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灰浆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坚硬的碳酸钙,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其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其物理性质。
6.【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水银不是银而是金属汞,元素组成根本就不含有银,所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B、有机玻璃看起来像玻璃,其实它属于塑料的一种,所以答案正确;
C、玻璃钢既不是玻璃也不是钢,属于复合材料,所以这一答案不正确;
D、生铁是含碳2%﹣﹣4.3%的铁的合金,它不是纯铁,所以这种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记住它们的主要成分来解题,看起来好像说法是错误的,学习了化学知识就能很轻松解决.
7.【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C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
8.【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对准手心,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故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操作正确;
C、严禁使用一支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支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应使用火柴,故操作错误;
D、连接试管和橡皮塞时不能直接按在桌面上,以防试管被压碎,故操作错误。
故选B。
【分析】掌握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如下:
1.取用固体药品:打开瓶塞,用镊子夹取出药品,将试管横放,让药品放在试管口,慢慢的将试管竖起来,让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不可直接放入试管或其他容器中,会砸破试管或容器;
2.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微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使液体缓缓倒入。
2.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装置外壁,一段时间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比对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检查灯心是否浸入酒精中,检查酒精灯中酒精是否多于容积的三分之一;“二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火焰。
5.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稀释过程会放出大量热,若将水注入浓硫酸,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6.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听到轻微的噗噗声,说明氢气纯净;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7.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8.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时应使用“扇闻法”即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以防止气体有毒。
9.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不能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入胶帽,从而腐蚀胶帽。
10.连接仪器时,应先将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进橡皮管。
11.蒸发结晶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9.【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体积,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稀释,故选项操作错误;
B、蒸发操作过程中加热时需要用玻璃杯不断地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故选项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选项操作正确;
D、使用试管盛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防止试管底部被砸破,故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C。
【分析】掌握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如下:
1.取用固体药品:打开瓶塞,用镊子夹取出药品,将试管横放,让药品放在试管口,慢慢的将试管竖起来,让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不可直接放入试管或其他容器中,会砸破试管或容器;
2.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微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使液体缓缓倒入。
2.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装置外壁,一段时间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比对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检查灯心是否浸入酒精中,检查酒精灯中酒精是否多于容积的三分之一;“二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火焰。
5.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稀释过程会放出大量热,若将水注入浓硫酸,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6.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听到轻微的噗噗声,说明氢气纯净;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7.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8.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时应使用“扇闻法”即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以防止气体有毒。
9.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不能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入胶帽,从而腐蚀胶帽。
10.连接仪器时,应先将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进橡皮管。
11.蒸发结晶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10.【答案】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氮气占空气总体积的78%,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故选A
【分析】根据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性质分析。
11.【答案】化学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将石油液化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这个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2.【答案】化学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玉米、高粱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其中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化学.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13.【答案】④;②;⑤;③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将木炭粉碎;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在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属于用途的是我国一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
14.【答案】分子;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故填:分子;原子。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
15.【答案】变化规律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根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解答
16.【答案】不断地变化着;物质;物质;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分析】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据物质变化规律创造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所服务。
17.【答案】(1)试管;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6.8;>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1)根据题中图示可得,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仪器D为铁架台,铁架台可用于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所量液体体积为6.8mL,俯视读数,导致读数比真实值偏大,因此实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两次读数的差值。
【分析】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应与刻度线保持水平;俯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小;仰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大。
(1)根据题中图示可得,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仪器D为铁架台,铁架台可用于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所量液体体积为6.8mL,俯视读数,导致读数比真实值偏大,因此实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两次读数的差值。
18.【答案】21;氮气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人体中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体积分数为78%。
【分析】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氮气为78%,其他成分是1%。
19.【答案】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理为CO2+Ca(OH)2=CaCO3 +H2O,通常利用该性质检测二氧化碳是否存在。
20.【答案】(1)b
(2)易溶于水;A;C;n;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a、烧杯是可以加热的仪器,故a错误;
b、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加热,故b正确;
c、试管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c错误;
d、蒸发皿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d错误;
故选:b。
(2)①液氨泄漏时,可用喷水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氨气,说明氨气具有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②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A,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C;
③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若用F装置排出里面的空气收集氨气,氨气气体应该从短管n通入;
④B装置用仪器a (分液漏斗)的优点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分析】1.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可分为固体加热型装置、固液常温型装置、固液加热型装置。
2.收集装置的选择: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以选用向下排空气法;需收集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以选用排水集气法;相对于排水法,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干燥;相对于排空气法,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1)a、烧杯是可以加热的仪器,故a错误;
b、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加热,故b正确;
c、试管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c错误;
d、蒸发皿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d错误;
故选:b。
(2)①液氨泄漏时,可用喷水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氨气,说明氨气具有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②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A,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C;
③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若用F装置排出里面的空气收集氨气,氨气气体应该从短管n通入;
④B装置用仪器a (分液漏斗)的优点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21.【答案】(1)火柴快燃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图(甲)把一根铁丝盘成螺旋状,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影响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实验前要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一些水,其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1.常见物质在氧气中被点燃的现象:
(1)碳在氧气中点燃后发出白光,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溅,生成黑色固体;
(3)硫与氧气反应会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量,并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并生成大量白烟。雾是小液滴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磷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而不是雾。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式一般有3种: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加热及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和水;前两种的发生装置都是固体加热型,后一种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
22.【答案】(1)10;<
(2)7.4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分析】(1)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取8.2 mL溶液,需选用10mL量筒;
若读数时的操作如图1所示,即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则实际量取液体<8.2mL。
(2)由图可知,称取食盐的质量为:5g+2.4g=7.4g。
【分析】1.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应与刻度线保持水平;俯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小;仰视液面,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相较正常量偏大。
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所称量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右码质量。
(1)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取8.2 mL溶液,需选用10mL量筒;
若读数时的操作如图1所示,即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则实际量取液体<8.2mL。
(2)由图可知,称取食盐的质量为:5g+2.4g=7.4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