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3 16: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①通过对比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②指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合作排列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④通过让学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⑤指导学生讨论、提炼长征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团结协作、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真体会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进而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长征路线图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1、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
二、学习新课:
(一)长征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到1930年,全国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
面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2. 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原因: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指挥下,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3、第五次“围剿”的发动
1933年秋,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重点“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瑞金城东6公里处的叶坪)、国民党在中央苏区修筑的雕堡、蒋介石在南昌检阅 “第五次围剿” 部队
红军反“围剿”胜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争胜败,不在于力量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其原因
由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客观:敌强我弱。
主观:“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5.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红军长征的原因: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和政策 红军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陷于内外交困 长征开始(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6.红军向西突围的失利
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以重兵设下了四道封锁线。“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使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只剩下3万多人。
突破湘江: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是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损失巨大,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000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强渡乌江:蒋介石调集重兵,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布置新的防线。若红军继续西进,无异虎口投食。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弃湘西、取贵州的主张,得到多数人赞同。接着,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
遵义战役: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战役是遵义战役。
1935年2月26日至28日,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地区击溃、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城市。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召开时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研究了对挽救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遵义会议的成就
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小结
背景:战略转移初期,由于实行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中国共产党、红军极度削弱,频临绝境。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胜利
1. 中央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1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川滇黔边广大地区穿插迂回,与敌周旋。
四渡赤水:①1935.1.29,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蒋介石急忙调重兵封锁长江,以防中央红军与川陕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结果红军立即调头向东。 ②1935.2.18~19,二渡赤水河,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蒋介石急忙调兵,妄图把红军消灭在遵义、鸭溪一带狭窄地区。为迷惑和调动敌人,毛泽东率红军突然北进。 ③1935.3.16~17,三渡赤水河,再入四川古蔺地区。蒋介石误认为红军主力又要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再次调大军在川南长江沿线布防。 ④1935.3.21~22,四渡赤水河,再渡乌江,直逼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前来”保驾“。红军趁云南兵力空虚之际,在贵阳附近突然转向西南,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调头北上,向金沙江挺进。
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最著名战役是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1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以3万多人的弱势兵力同数十万敌人迂回作战,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展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南渡乌江。
巧渡金沙江: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团。1935年5月3晚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皎平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通过大凉山彝族区:中央红军最早通过凉山彝族区的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和工兵排。在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下于1935年5月22日从大桥镇出发,进入大凉山彝族区。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5日红军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中央红军最早抢渡泸定桥的部队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第二连。22名突击队员于1935年5月29日胜利占领泸定桥。
翻越夹金山:中央红军最早翻越大雪山(夹金山)的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他们于1935年6月12日翻越夹金山,下午在达维附近同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过草地:最早跨越松潘草地的是红军右路军先头部队第三十军的二六三团、二六五团和二六八团。1935年8月18日在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为右路军穿越草地北上开路。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壤,纵横几百公里,海拔3000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激战腊子口:最早攻占天险腊子口的是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四团。他们于1935年9月17日突破甘肃腊子口,击溃敌军4个营,俘敌一个排。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历经11省,行程25000里。是红军长征部队经过省份最多、行程最远的部队。
2.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时间、地点)
1936年10月,红四、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bǔ]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会师时间:1936年10月
地点: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
回忆长征路线并展示: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南渡乌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陕北吴起镇 三军会师
顺口溜:
红军长征二万五,一九三四开始数;四道封锁强渡乌,遵义会,三五初;
四渡赤水追剿误,跳出重围金沙渡;大渡河,飞夺泸,雪山草地人烟无;
三五十月吴起路,三军会宁在三六;锻炼考验存基干,鼓舞人民推发展。
资料:
其一,长征中的相关数据: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其二,红军长征史上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
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跨越大河48条,历经11省25000里;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武装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超过数百人,牺牲的战士就更多了。
红军过草地时,一次就有七八百红军战士饿死在草地上。
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的困难:⑴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⑵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 ⑶缺少粮食给养等。
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3、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