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 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教学准备
认真研读教材,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布置学生收集语文课中学过的毛泽东的关于长征的诗词《七律长征》及长征小故事等。认真备好课,利用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收集整理长征路线、遵义会议照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相关图片资料,并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重点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1、集体背诵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
2、导入新课:很好,这首诗同学们都能背出来,它生动的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全貌。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跟着红军去长征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由此导入新课。)2·1·c·n·j·y
3、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导学。
4、讲授新课:
活动2【讲授】新授课
讲授新课:
(一)长征的原因(背景)
教师:布置学生快速阅读教材70页的内容。
教师导入:出示长征路线图并设问:这是一张关于什么的地图?
学生作答教师导入:这样一幅长征路线图,利用这个地图我们一起来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师导入:(看图)找出中央革命根据地所在的位置,1930-1933年这块根据地发生了什么大事?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利用地图明确所在的位置。1930-1933年这里根据地军民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作答)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导入:那么国民党发动四次围剿的目的是什么?失败后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国民党围剿的目的是消灭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被打败后于1933年9月发动100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其中50万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21教育网
教师导入:(分析当时形势)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进攻,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方针?结果怎样?(从双方军队数量、根据地范围来分析)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排除在中央领导小组之外,中共中央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险主义,使红军损失很大,北大门广昌、南大门会昌均失守,西部兴国,东部长汀都保不住,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www-2-1-cnjy-com
教师导入: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还能在这里立足吗?中共中央又做出了什么决策?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中共中央和红军只能选择离开这里,进行战略转移——长征。2-1-c-n-j-y
(设计意图)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快速浏览教材70页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图,分析当时形势并设问,这样借助图片形象的分析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内容,分析胜利的原因;指出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二)战略转移过程
教师导入:(利用地图,分析当时形势)敌人从北面、西面、东边三面夹击,南边广东军阀堵截。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做决策,红军应从哪个方向突围安全些?目的地在哪?
学生活动:2——3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敌人四面包围,并不意味着没出路。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是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军队,陈与蒋介石矛盾较深,中共中央利用这点,秘密的和陈达成协议——借道转移。所以选择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西南突围,沿着红二军的路线西行,然后渡过湘江,再北上进入湘西和贺龙的二六军团会师,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有机会再打回中央革命根据地。
教师导入:那么中央红军什么时候开始转移?从哪出发?这一路上遭遇了怎样的困难?结果怎样?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21*cnjy*com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国民党发动五次围剿的目的是要消灭红军。红军于1934年10月从瑞金开始转移时,蒋介石正在华北视察,得到消息后忙调重兵围追堵截。红军突破了敌军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由于左倾错误者推行错误路线以及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使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来源:21cnj*y.co*m】
教师导入:(利用地图,形势分析)渡过湘江,红军能去湘西吗?如果去了,结果会是怎样呢?(学生作答)
教师导入:在这种情况下,谁提出了放弃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呢?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毛泽东提出放弃湘西,取道贵州,得到大多数红军指战员的同意。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暂时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机会,而这时党内围绕着军事和组织路线的斗争异常激烈。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主张继续留在贵州发展;而博古、李德等坚持去湘西,推行左倾路线。双方针锋相对,互相攻击。另一方面,红军到达遵义以后,国民党重新部署兵力向遵义地区靠拢。(分析形势)在这危急时刻,在遵义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观看影片剪辑)教师导入:看了影片,这里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怎样?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在党内组织、军事路线斗争异常激烈,国民党又重新部署兵力包围红的时候召开的。那么这个会议通过了哪些重要决议?这次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呢?(2——3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导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也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毛泽东是怎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视频: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21*cnjy*com
教师导入:这个视频反映了遵义会议后红军首先取得了什么战役的胜利?这战役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学生作答教师总结:遵义会议后首先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胜利,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了敌人的包围圈。从而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然而红军并不安全,敌人后面追过来,大渡河横亘前面。红军能否过河?(分析形势、观看视频:飞夺泸定桥)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大渡桥横铁锁寒,好一个“寒”字,英勇的22名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21·cn·jy·com
教师导入: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同张国焘的红四军会师了,红军为什么还要北上呢?结果怎样?(分析形势)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蒋介石始终没有放弃消灭红军,红军选择了一条敌人认为不可能走的路,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过雪山和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设计意图:利用长征路线图,分析长征过程,指导学生读图、用图。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掌握长征路线,这一过程要求简洁;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召开、内容、意义就必须首先分析其背景,然后得出其他内容。分析意义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长征的胜利、意义
教师导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意味着什么?红军长征被认为是中外历史上的壮举,奇迹,那么长征得胜利具有什么意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www.21-cn-jy.com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21cnjy.com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长征精神是救亡图存的精神;百折不饶的精神;同舟共济的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教师导入:伟大的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长征精神,生活中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呢?(学生开展讨论,自由回答)【版权所有:21教育】
课堂反馈:依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说一说长征经过的省份,红军渡过了那几条江?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此为教学的第三大块内容——长征结果的分析。长征结果的分析与长征的原因、过程有机的成为一个整体。此过程突出长征胜利的时间和标志,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程中分析得出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活动3【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一课时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优于平常的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气氛活跃,教师只在其中穿针引线,起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中单靠讲述法很难达到目的,借用多媒体技术能生动的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现伟大的长征精神。不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围绕教学需要,学生认知水平,忌华而不实,要讲究实用,思路清晰,内容适量。
(3)新课导入力求简洁,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必须简明扼要地补充介绍当时党内组织军事路线斗争的激烈状况,准备好一段相关的录音资料(或自制录音),在此基础上学习遵义会议的内容,理解其重大意义自然水到渠成。长征过程复杂,地点众多,借助flash地图效果良好,直观形象,且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围绕这一地图而展开。【出处:21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