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信息、假的信息,真的文艺评论、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此时,文艺评论家应该做些什么?人民大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社会日益多元,网络的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无学术背景的,也可以成为网上文艺评论达人,而当前文艺评论天然的写作队伍出自文艺学、影视戏剧学、音乐学等“专业”或“理论”学科的师生,很多人还在一个“误区”里转圈圈——文艺评论是要写给“知识精英”看的。所谓“知识精英”分两类:一类是与被评价的作品相关的创作者;一类是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但是,“知识精英”终究也是人民大众中的一个部分。基于艺术规律、饱含真知灼见、格局顶天立地、行文温暖动人的文章,一定会让更多人产生互动与共鸣。所以,文艺评论的读者,本该就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轻松但不轻飘、通俗但不粗俗、尖锐但不尖刻、深沉但不深奥,也就是文艺评论理应坚守的“高不冷、低有格”:即将高冷的写得“不冷”、将通俗的写得不俗且具格调。
文艺评论中的艺术普及很重要。“高不冷”就是相对冷门的艺术规律,通过贴生活、接地气、通人心的共情文风,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比如,“悲剧”就是“悲戚戚的剧”吗?并不是。悲剧,尤其是古希腊悲剧,是每一个人都做了他认为对的事,但是彼此相遇就悲催了——其实是价值观碰撞后,各自坚持各自的“真理”而形成的悲剧,就好比韩剧《太阳的后裔》讲述男战士与女医生,一个为和平而杀人,一个是人都要救——两个人的价值观冲突导致爱不下去的悲剧。让大众从喜爱的作品里提炼出“有格调”的知识内核就是“低有格”。
(摘编自朱光《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文艺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数字艺术、网络文艺和跨媒介艺术等新兴文艺形态勃然兴起,在媒介的深度介入下,文艺评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媒介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媒介改变了人们对文艺的体验、感知和理解,从根本上改变了文艺发生和接受的心理机制,媒介成为文艺本身,逐渐具备了本体性特征,甚至一步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相应地,与文艺创作相伴相生的文艺评论的主体、客体、受众、传播途径也已媒介化,媒介越来越成为评论者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评论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媒介转向,媒介与评论正在互联网上合流。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在对文艺作品作出评论时,要考虑这四个要素。在数字媒介时代,文艺评论在这四要素之外还要增加“媒介”这个要素,成为第五要素。在很多时候,缺乏媒介要素的评论,是不完整的评论。文艺评论要素的重组势所必然。文艺评论的理论来源更加广阔,除了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艺术学等传统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批评方法外,还要把网络理论、媒介理论、传播学和跨媒介理论等新兴理论资源纳入工具箱,如此,才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文艺评论话语和方法。
当下文艺评论的深刻变革,不只是表面上的从传统印刷时代过渡到网络时代的媒介和场域变化,更应该注意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艺评论机制的重建。传统建立在纸质书籍和报刊上的文艺评论,追求学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具有滞后性;评论文章的受众也相对小众,其关注度、辐射面和影响力大多局限在小部分与评论对象相关的人群之中。在当代,文艺评论的创作者不仅仅依赖于纸质书本或文章,而是随时随地在各种网站、公众号等新平台上,通过留言、弹幕、图文、视频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出即时性、低门槛、交互性、多样式、大众化等特点,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唤起共鸣、影响创作。
在“流量即是财富”的时代,评论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来自资本、粉丝、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更为明显。在互联网平台,人人都是评论家,看似自由,实则每个人都受到媒介的影响,受到资本无形的裹挟。面对文艺评论运行机制的改变,保持清醒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的文艺领域,传统的文艺评论在体制性的支撑下依然有效运行,但是它的话语权、引领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严重的挑战。依托于数字媒介的新型文艺评论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最具活力的文艺评论力量。从评论的主体看,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有自己的审美旨趣和评论语汇,是新型文艺评论的写作者。文艺评论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新生代与“传统代”在评论场域、评论题材、理论资源、话语方式上有明显差别,如何加强对话,靠拢而不并拢,交融而不消融,保持艺术形态和审美追求的多样性和通约性,是文艺评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徐粤春《略谈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评论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网络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
B.很多人认为,文艺评论是要写给作品的创作者和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这些“知识精英”看的,这是一种误区。
C.过去,媒介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传统媒介被淘汰,新媒介成为文艺本身。
D.传统文艺评论追求学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具有滞后性、小众性等特点;现代的文艺评论呈现出即时性、大众化等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就是不同的价值观相遇后形成的强烈碰撞;喜剧,就是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相遇后达成的一致或融合。
B.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艺评论还要增加“媒介”这个要素。
C.与传统的文艺评论相比,新型文艺评论形态背后,隐含网络平台的资本逻辑与商业逻辑,容易陷入资本化的危险。
D.随着新生代文艺评论主体的出现,评论标准出现了较大变化,文艺评论生态的多样性面临消解的风险。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依托于数字媒介的新型文艺评论日益发展壮大”的一项是( )
A.2021年,晋江文学城总分榜第一名《天官赐福》有280万条评论。
B.豆瓣2024年上半年50部高分电影,共有累计约684万人参与评价。
C.网易云音乐2022年乐评报告显示,平台月活跃评论用户数达1.82亿。
D.2023年,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网文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
4.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文艺评论家怎样才能做到“高不冷、低有格”?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5.“数字媒介时代”给文艺评论带来哪些变革要求?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吉公
林徽因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那错综的人物中一个人物。他是我们的舅公,我们都叫他做“吉公”。“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儿子。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祖母等人且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爱念书,尤其是关于学问是如何的没有兴趣,长大起来,他也始终不能去参加他们认为光荣的考试。
吉公住在一个跨院的旧楼上边。在那楼上,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识,许多确非负责我们教育的大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随便说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鸣钟的机轮的制作,世界地图,油画的外国军队军舰,和照相技术的种种,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吉公这个人。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对于种种新鲜事情的好奇活像个孩子。在许多人跟前,他被认为是个不读书不上进的落魄者,所以在举动上,在人前时,他便习惯于惭愧、谦卑、退让、拘束的神情,惟独回到他自己的旧楼上,他才恢复过来他种种生成的性格,与孩子们和蔼天真地接触。
某个夏日午后,他看我走来便向我招手。他告诉我他私自学会了照相,家里新买到一架照相机已交给他尝试。夜里,他点盏红灯,冲洗那种旧式玻璃底片,白日里他一张一张耐性地晒片子,这还是第一次让我遇到!那时他好脾气地指点给我一个人看,平常孩子们太多他没有工夫讲解的道理,此刻慢吞吞地也都和我讲了一些。“吉公,谁教你怎么修理钟的?”吉公笑了笑,一点不骄傲,却显得更谦虚的样子,努一下嘴,叹口气说:“谁也没有教过吉公什么!”“这些机器也都是人造出来的,你知道!”他指着自鸣钟,“谁要喜欢这些东西尽可拆开来看看,把它弄明白了。”“要是拆开了还不大明白呢?”我问他。他更沉思地叹息了。“你知道,吉公想大概外国有很多工厂教习所,教人做这种灵巧的机器,凭一个人的聪明一定不会做得这样好。”说话时吉公带着无限的怅惘。
一次,我那喜欢兵器、武艺的祖父,拿了许多所谓“洋枪”到吉公那里,请他给揩擦上油。吉公开一瓶橄榄油,扯点破布,来回地把玩那些我们认为颇神秘的洋枪,一边议论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体知识,他把枪支放在手里,开开这里,动动那里,演讲一般指手画脚讲到机器的巧妙,由枪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车,一件一件。祖父感到惊讶了,这已经相信维新的老人听到吉公这许多话,相当地敬服起来,微笑凝神地在那里点头领教。他们讲到苏彝士运河,吉公便高兴地,同情地,把楼上地图拿下来,由地理讲到历史,甲午呀,庚子呀,我都是在那时第一次听到。我更记得平常不讲话的吉公当日愤慨的议论,我为他不止一点的骄傲,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结论总回到机器上。
但是一年后吉公离开我们家,却并不为着机器,而是出我们意料外地为着一个女人。有一次有人请他去,照相的却是一位未曾出阁的姑娘。这事传到祖母耳里,这位相信家教谨严的女人便不大乐意。起前,她觉得一个未出阁的女子,相片交给一个没有家室的男子手里印洗,是不名誉不正当的。并且这女子既不是和我们同一省份,便是属于“外江”人家的,事情尤其要谨慎。在这纠纷中,我才又得听到关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剧。多少年前他是曾经娶过妻室的,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过一个孩子,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母子两人全都死去。现在这照相的姑娘是吉公生命里的一个新转变,在他单调的日月里开出一条路来。不止在人情上吉公也和他人一样需要异性的关心和安慰,就是在事业的野心上,这姑娘的家人也给吉公以不少的鼓励,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轮船的梦是有了相当的担保,本来悠长没有着落的日子,现在是骤然地点上希望。虽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里他却开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树又开了花;晚上有没有月亮;还买了几条金鱼养到缸里。忽然突兀地他把婚事决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选好,预备去入赘。吉公终于离开那所浪漫的楼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现在想来,我不能不称赞吉公当时那一点挣扎的活力,能不甘于一种平淡的现状。那小楼只能尘封吉公过去不幸的影子,却不能把他给活埋在里边。两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里去,无意中遇到一位远亲,他告诉我吉公住在城中,境况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个学校里读书,对于科学都非常嗜好,尤其是内中一个,特别聪明,屡得学校奖金等等。于是我也老声老气地发出人事的感慨。如吉公自己生早了三四十年,我说,我希望他这个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合适于他的聪明,能给他以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他老子的悲剧。并且在生命的道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励,敏捷地达到他可能的成功。这得失且并不仅是吉公个人的,而可以计算做我们这老朽的国家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公是被抱来的孩子,所以他在家人面前总是谦卑、退让的模样,这与后文吉公在婚事上的表现形成了对比。
B.小说写吉公与孩子们和蔼天真地接触,一方面表现了吉公童心未泯,另一方面寄托了作者对儿童的赞美。
C.吉公尝试使用照相机、拆开自鸣钟进行研究、给“我”祖父的洋枪揩擦上油,可见他对机器的好奇和热爱。
D.祖母对未曾出阁的姑娘照相一事的看法体现了她思想的谨慎,从她的观念中折射出了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塑造吉公形象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如通过祖父的反应可以看出吉公对机器的了解。
B.小说主体采用第一人称、成人视角叙述故事,与众人对吉公的负面评价形成对比,更有利于表现吉公富有才华的形象。
C.小说中通过吉公回到小院后开始注意到柚子树开花、晚上有没有月亮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吉公重新获得爱情后的喜悦。
D.小说最后一段的补叙,交代了吉公人生的圆满结局,使得对吉公人生的叙述更加的完整,同时也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8.文章开头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在全文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在谈及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时认为她继承了传统文化积极入世的精神,评价其“努力建构一种关心个体精神和家国进程的人生理想”。请你结合小说文本对该评价加以阐释。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八月,丁亥,诏修泰州捍海堰。先是,堰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监西谿盐税范仲淹言于发运副使张纶,请修复之。纶奏以仲淹知兴化县,总其役。议者谓涛患息则积潦必为灾,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灾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役既兴,会大雨雪,惊涛汹汹且至,役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众言堰不可复,诏遣中使按视,将罢之。仲淹寻以忧去,犹为书抵纶,言复堰之利。纶表三请,愿身自总役。乃命纶兼权知泰州,筑堰自小海寨东南至耿庄,凡一百八十里,而于运河置闸,纳潮水以通漕。逾年,堰成,流逋归者二千六百馀户。
初,群盗剽劫淮南,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盗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枢密副使富弼议诛仲约,参知政事范仲淹欲宥之,争于帝前。弼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不诛则郡县无复肯守者矣。”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法所当诛。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帝释然,从之。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仲淹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守,谕之曰:“今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于是诸寺工作并兴。又新仓廒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公乃条奏:“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工技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致转徙沟壑耳。”是岁唯杭饥而不害。
评曰:《周礼》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但他人不能举行,而文正行之耳。凡出游者,必其力足以游者也。游者一人,而赖游以活者不知几十人矣。万历时吾苏大荒,当事者以岁俭禁游船。富家儿率治馔僧舍为乐,而游船数百人皆失业流徙,不通时务者类如此。
(节选自《智囊(选录)·术智部》)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仲淹乃纵A民B竞渡C太守日出D宴E于湖上F自春至夏G居民空巷H出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逋,文中指流亡的人,与《陈情表》中的“责臣逋慢”的“逋”意思相同。
B.当,文中意为判决、判罪,与《项脊轩志》中的“以当南日”的“当”意思不同。
C.转徙,辗转迁移,此处指背井离乡,与《琵琶行并序》中的“转徙于江湖间”的“转徙”意思相同。
D.时务,文中意为客观形势,与成语“不识时务”中的“时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复泰州捍海堰虽是出自范仲淹的建议,而他本人不久后因忧虑而离职,所以并未参与具体策划与监督,捍海堰的修筑最终是由张纶总管监督完成。
B.对知军晁仲约的行为,范仲淹认为高邮没有足够的兵力与武器对抗强盗,以财物赠之,使百姓免于暴行,也算权宜之计,若杀晁仲约则不符合立法本意。
C.面对劳民伤财的质疑,范仲淹认为要让富人消费,来使穷人获得好处,这样才不会让百姓在灾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D.材料二的评论高度赞扬了范仲淹赈济灾民的举措,认为其行为符合《周礼》,并将之与万历年间苏州闹饥荒时政府的举措进行了对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役既兴,会大雨雪,惊涛汹汹且至,役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
(2)时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14.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民”,在所选两则材料中,他在不同事件中都表现出了这种思想,请对此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以“薄似纱”喻世态炎凉,与尾联“风尘叹”形成呼应,体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B.朱诗中“万紫千红”以拟人手法展现春色绚烂,与陆诗“卖杏花”的含蓄描写形成对比。
C.陆诗以“听春雨”“卖杏花”等生活琐事抒怀,朱诗则通过“寻芳”“光景”等景象言理。
D.陆诗颈联写“作草”“分茶”的闲适,与首联“客京华”的无奈相映衬,暗示诗人复杂心绪。
16.两首诗均写春光,但情感基调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铁的开通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如今再不会出现《蜀道难》中的惊魂场景——行人“ , ”,通过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悲叹蜀道之难之险。
(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称颂诸葛亮功绩才德的名句。如杜甫《蜀相》中“ , ”两句,凝练概括了他的雄才与忠诚。
(3)古代文人常用鸥鸟寄托情怀,含有“鸥”字的古诗文名句很多,如“ ”和“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花果在《圣经》中被称为“神圣之果”, ① ,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是备受推崇的保健水果之一。
在花木家族中,山茶花、迎春花、白玉兰等,都可以戴顶华而不实的帽冠。至于花朵大、果实小的,那更是( A )。而无花果的朴实简直堪称高风亮节。默默无闻地萌芽,默默无闻地生长,不见开花,不见绚烂,便悄悄孕育出青色的果粒。那青果与绿叶一个颜色,隐藏在枝叶间毫不显眼,没有一丝( B )的意思。待到显眼时必然是成熟了,青果穿上了紫色的外衣。轻轻摘下,那里面不知何时已装满蜜汁。牙齿轻轻一咬,舌尖轻轻一舔,那甜蜜瞬间浸润全身,眼睛都会为之一亮。
无花果, ② ?自然不会,只不过花朵小得毫不起眼。这正是无花果( C )的做派。无花果在每片叶子与主干的开杈处, ③ ,可谓是“一叶一果实”。这是果实对绿叶最丰厚的感恩与报答,真不知道花木世界还有哪种植物具有这样的美德。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在诗歌艺术上登峰造极、在人格精神上崇高伟大的“诗圣”。
杜甫一生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唐代那一历史转折期重大的缩影。因为他的原因,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靖康之难的记忆,都不及对安史之乱来得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20.下列句子中的“这样”与文中加点的“这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张这样的穿着,顿时引起同学们观看话剧的兴趣。
B.她的认识和态度就是这样慢慢地转变的。
C.站在老槐树下抬头望,我从未看见过这样蓝的天。
D.我们的老班长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文本第二段中的省略号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他既非断然弃“忠”,亦未盲目守“孝”,而是以生命的刻度丈量责任的轻重缓急——暂缓应召赴任,先护祖母余年,待尽孝后再尽忠。这份陈情,既是对矛盾的坦诚直面,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主动排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D 4.文艺评论家应做到:
①转变受众定位:从服务“知识精英”转向面向人民大众。
②创新表达方式:用生活化、共情化的语言阐释艺术规律。
③把控内容格调:做到“通俗但不粗俗”,从大众作品中提炼深刻见解。
④普及专业知识:将“高冷”理论转化为易懂内容。 5.①评论理念与受众定位的革新:打破“服务知识精英”的误区,以“高不冷、低有格”为标准,面向人民大众,实现与大众的互动共鸣。
②评论要素与理论体系的拓展:在传统“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基础上增加“媒介”要素,纳入网络理论、媒介理论等新兴资源,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评论框架。
③评论机制与生态的重建:从滞后性、小众化的纸质评论转向即时性、大众化的数字传播,同时警惕资本裹挟,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促进新老代际评论者的对话与交融。
6.C 7.B 8.①“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隐喻封建落后、封闭保守的社会,为吉公一生的境遇提供了社会背景。②引出下文对吉公的记叙,突出吉公的与众不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与结尾段中的“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形成对比,暗示新时代给予青年一代发挥才智的机会,体现了时代改变人生的巨大作用。 9.关心个体精神:①作者赋予主人公以鲜明的个体精神,他思想开明,对新知识有浓厚兴趣,追寻现代文明和科技理性;②他敢于不顾世俗的眼光追求爱情,表现了作者对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肯定。
关心家国进程:①作者通过叙述家庭中人们对吉公的评价和祖母对吉公婚事的态度,批判了封建旧观念对吉公的压迫;②吉公谈及屈辱历史时的愤慨,作者为他感到骄傲;③作者希望吉公的儿子在新时代时获得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吉公的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并通过对吉公的祝福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期盼。
10.CFG 11.A 12.A 13.(1)修筑捍海堰的工程已经开始,正好碰上天降大雪,惊涛汹涌而至,建堰的民夫四散奔逃,陷入泥泞中(或译为在泥泞中挣扎)死亡的人有一百多。
(2)当时范仲淹兼管浙西事务,下令发放粮食赈灾并招募百姓(服役)、储备粮食,救灾的措施(或译为方式、方法)非常完备。 14.①明水利,筑海堰,利民。②为晁仲约求情,知变通,保民。③抗饥荒,办盛会,兴土木,赈民。
15.B 16.①陆诗借春光抒写愁绪,基调深郁无奈。“听春雨”“卖杏花”等清新意象,反衬“世味年来薄似纱”的落寞和“素衣风尘”的羁旅之愁。②朱诗借春光表达哲理与喜悦,基调明快昂扬。“东风面”“万紫千红”的蓬勃春景,寄托“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展现对宇宙生机的乐观体悟。
17.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但见群鸥日日来 此心吾与白鸥盟(天地一沙鸥/相亲相近水中鸥/海鸥何事更相疑/鸥鹭闲眠)
18.A.屡见不鲜 B哗众取宠 C.与众不同 19.①它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 ②真的就无花而结果吗 ③都挂着一颗果实
20.D 21.示例一:杜甫一生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靖康之难的记忆,都不及对安史之乱来得深刻。
示例二:杜甫一生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的诗文,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靖康之难的记忆,都不及对安史之乱来得深刻。 22.①表示列举未尽,省略更多杜诗中的细节描写。②增强画面感,使读者联想战乱中的其他惨状。③与后文“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形成衔接,体现杜诗内容的丰富性。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