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淳朴悠长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视听效果及震撼力,传达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和激越饱满的生命激情!有一篇散文,直接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掘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文字的魅力!
导入新课
壹
第一课时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作者简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该集中的一篇。
作者简介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字词学习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kàng
zhuó
hàn
jiá
huì
rǒng
bàn
mò
páng bó
极度兴奋。
词语解释
亢奋
晦暗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烧、烫,使受伤。
羁绊
烧灼
繁杂。
冗杂
战抖,即发抖,哆嗦。
词语解释
战栗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遥远。
戛然而止
渺远
带着问题大声自读课文。
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诵读感知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使人叹为观止”“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诵读感知
诵读感知
2.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鼓响前
第1—4段
安静
腰鼓表演
第5—27段
激昂
鼓声止
第28—30段
寂静
1-4段
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朗
读
指
导
诵读感知
5-27段
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
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理清思路
可通过抓关键词句来明确内容和理清思路。
要读出《安塞腰鼓》这篇美文的感染力、震撼力,不仅靠声音,更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路,读出层次变化。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理清思路
关键句: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它表达出了作者最炽烈的情感,这个句子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理清思路
关键词:以上四个句子区分了四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个词语提示了这个部分的内容。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中的“一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中的“响声”;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中的“胳膊、腿、全身”“搏击”;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中的“舞姿”。
安塞腰鼓
打鼓前1-4: ( )的腰鼓
打鼓中5-17:( )的腰鼓
5-8:宏伟的场面
打鼓后18-20:( )的腰鼓
安静
激昂
9-11:雄壮的 ( )
响声
12-14:击鼓的( )
后生
寂静
15-17:奇丽的( )
舞姿
理清思路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研读交流
对于《安塞腰鼓》这样一篇经典美文,要想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受其熏陶,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
研读交流
诵读交流
(1)小组内诵读、交流,结合文本提出问题,反馈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新问题。
(2)讨论探究。
1.“安塞腰鼓”有什么突出特点?
研读交流
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特点。
研读交流
2.本文明明以“安塞腰鼓”为题目和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多次写“高粱地”“黄土高原”?
质朴的“高粱地”、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也是孕育“安塞腰鼓”的文化土壤,“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西北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示。
研读交流
3.黄土高原上的“后生”是怎样的形象?
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朴实、沉稳、热烈、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击打腰鼓时,他们全情投入、用尽全力,因为这对于他们是一种生命的宣泄与释放。
研读交流
4.文章开头四段和结尾三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文章开头四段和结尾三段的“静”,更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反过来又起到以动衬静的效果,开头四段的安静,表现蓄势待发;结尾三段的寂静,让人回味无穷。诵读的时候可压低声音,与“表演中”的部分形成对比。
5.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见解:
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研读交流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研读交流
研读交流
6.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比较贫穷,人们生活艰苦,西北好像落伍了。但作者深情地歌颂的“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步步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天天活跃的今天,这种“搏击”精神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研读交流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梳理,感受了安塞腰鼓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也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人独有的热烈豪放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人一定要有积极乐观、坚定生活的信念,让生命活得精彩、活
得有意义!
贰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
自主答疑,语言品析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运用圈点勾画法,从用词、修辞、句式、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角度入手,选择自己对本文的句式和语言感触最深的2—3处加以批注。
(1)
小组内交流、讨论批注内容,练习有感情地诵读。
(2)
各组汇报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新问题。
(3)
品味语言
1.文中大量出现“隆隆,隆隆,隆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叠词、拟声词的运用。
“隆隆,隆隆,隆隆”拟声词的反复使用,朗读时似有声响在耳边震撼,富有音韵美。
品味语言
2.作者频繁分段,多用短语、短句,甚至有时一个字、一个词独立成段,有何用意?
“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简洁、有力且自然地完成了画面由静而动的急转。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连用七个动词和感叹号,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品味语言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是强健的风姿”,如与“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比较,便很容易发现原句句子更短、语势更强、更有节奏感,用倒装句式强调了喻体,使动感的状态更为鲜明。
品味语言
第1段一句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将人物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兀立与天地之间,令人为之震撼。而且人物的整体风貌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粗犷、豪迈奠定了基调。
品味语言
5、6两段:两个词各自单独成段,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两个词各自单独成段,在加上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但是”表转折,标志着由表演前的背景描述到表演过程的过渡
“看”领起下文具体的表演过程。
品味语言
3.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使景物、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
①描写。
品味语言
3.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如“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静态描写
品味语言
3.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描写后生们热烈奔放、沸腾不可遏止的生命状态。
动态描写
4.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激昂的排比:对仗工整、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是句子内部的排比;“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使人叹为观止”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第9—11段是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品味语言
生动的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常把喻体提前,既增强了表现的力量,又使句式富于变化。
强烈的反复: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第二部分反复出现了四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品味语言
作者由眼前的安塞腰鼓以及击鼓的陕北后生,联想到古战场上勇敢无畏的战士骑着战马,举着战旗,为保卫边关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借以表现陕北人民的勇武雄壮。
考试链接
第9段为什么写古战场上的豪迈壮阔的景象?
考试链接
第7段,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考点: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考试链接
比喻排比
本 体
喻 体
鼓点
流苏
脚步
瞳仁
风姿
骤雨
旋风
乱蛙
火花
斗虎
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直接描写
急 促
飞 扬
蹦 跳
闪 射
强 健
考试链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考试链接
第9-11段的三个“使人想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一个方面三个“使人想起”构成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营造了一种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语势;另一方面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引发了观众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考试链接
第20段,作者为什么把“多水的江南”比着“易碎的玻璃”?
把“多水的江南”比着“易碎的玻璃”,是为了和黄土高原形成对比,进而突出黄土高原的原始、粗犷和厚重,表达了作者对雄浑有力的鼓声的赞美。
对比
理解句子含义“三抓一联系”法:
武功秘籍
1.抓关键词。找出句中凸显含义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它的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2.抓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根据语句的写作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3.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留心那些揭示句子内涵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4.联系语境、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经历等。
选择喜欢的语段自由诵读。
合作探究
反复诵读,体验感悟
(1)
小组内互相听读,分享体悟和收获: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与阳刚之美……
(2)
合作探究
1.本文好词佳句俯拾皆是。既适合声情并茂地朗读,又适合有滋有味地赏析。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做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做美点赏析。
句式:我喜欢朗读第_______自然段(朗读),因为它用_______修辞手法(或者其他手法)表现(达)出了________ 。
赏析角度提示:修辞、短句、叠词、文章结构等。
合作探究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
合作探究
2.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间隔反复四次。
“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
合作探究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有新的场景、新的内涵,不仅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爆发出的强烈的生命力和美感的赞美之情,而且营造了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合作探究
3.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合作探究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4.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合作探究
5.为什么说“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6.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闹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合作探究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反复
(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从写法上说: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写作技巧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多短句,简洁有力、脆生响亮;多排比,既有句内的排比,又有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排比,还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即使不单独直接描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使人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而为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感染力不仅源自安塞腰鼓本身的艺术风采,更是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技巧表达出的文字魅力!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文化探源
(1)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途。
仿写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真实描写:
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描写现实的人、景。
想象描写:
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联想中的景物属虚写,但更美丽、奇特,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品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