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阿西莫夫的文学常识。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本文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
4. 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5. 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庆任译。有改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一、整体感知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是什么
“撞击说”的依据
“火山说”的依据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二、细节探讨
1.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他是如何论证的?
作者认为“撞击说”正确。
(1)科学的实验证明。
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2)有力的事实证明
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
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2.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如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这样,一旦将来我们遇到此种灾难,就可以采取某些应急措施。
三、语言品味
(一)说明文中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
2.表示限制的词语:
⑴ 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
⑵ 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几乎、格外
⑶ 限制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确数
⑷ 限制频率 :速度:经常、很快
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
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
仅、最、很、非常、几乎、格外
很多,几个、许多、很少、确数
速度:经常、很快
三、语言品味
(二)划出语言准确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效果,使意思层层推进。
④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在通常条件下”起到了限制作用,将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⑤ 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说明语言准确、严谨。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或(某方面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对事物的特
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对象)的(××特
点)或(某方面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
有说服力。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
(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8.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引起的,使得说明更有说服力。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相同单位的“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
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温度下可以转为普通沙子。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表现了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四)品味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分析其作用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高压状态……
“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是科学术语,括号里的内容是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帮助读者明白二氧化硅为何物;另外也强调了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拓展延伸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
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都是逻辑顺序,运用“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的顺序,说明事理。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比较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的异同
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从探究斯石英的分布推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造成的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内容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方法
①都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列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说明“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②都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③除此以外,还都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学习小结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产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 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斯石英石的形成
“撞击说”的成立
撞击说
火山说
严谨的思维
求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