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内蒙古自治区2025届中考生物试卷
1.(2025·内蒙古自治区)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用擦巾对空间站舱内表面微生物进行在轨采集。地面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采集物,于2025年5月公布,确认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天官尼尔菌”,这是一种细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采集微生物要用无菌擦巾
B.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该菌
C.该菌是单细胞的,所以属于细菌
D.该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2025·内蒙古自治区)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后,一部分被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吸附而被杀灭或排除;一部分进入人体内,有的直接被吞噬细胞吞噬,有的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上述免疫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人体的( )
①第一道防线②第二道防线③第三道防线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3.(2025·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一种蚊对某种杀虫剂的耐药性,研究者进行相关实验,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持续施用杀虫剂的时间 0个月 8个月 12个月
耐药蚊的比例 4% 45% 77%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施用杀虫剂前蚊群中无耐药性的个体
B.施用杀虫剂后耐药性是蚊的有利变异
C.耐药蚊比例增加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
D.随施用时间延长该杀虫剂的药效下降
4.(2025·内蒙古自治区)明代《二如亭群芳谱》记载:“凡接梅花于杏树者,用劈枝法。三月取梅嫩枝长二寸许,削去半边皮,插入杏木裂口内。以麻缠紧,泥封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三月环境适宜,在此时操作梅枝成活率较高
B.削半边皮的梅枝、杏木裂口均需露出形成层
C.要确保接口处分裂产生的新细胞愈合在一起
D.接口愈合后,梅枝上既可开梅花又可开杏花
5.(2025·内蒙古自治区)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在动脉管壁的中膜和内膜之间堆积,使管壁增厚导致的,通常会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动。某同学为探究动脉斑块对血液流动的影响,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模拟实验。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实验的评价与建议,不合理的是( )
A.选用乳胶管是因为其有一定弹性
B.乳胶管中应加入模拟瓣膜的材料
C.动物油位置不能准确模拟斑块在动脉管壁形成的部位
D.两装置中红墨水的流速不同可反映斑块对血流的影响
6.(2025·内蒙古自治区)为落实国家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的环保要求,内蒙古某地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引入一人工湿地,利用该湿地的净水功能,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憩。下图为该人工湿地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尾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有机物主要由 分解成 、水和含氮、含磷的无机盐等。
(2)尾水进入湿地后,没有引起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可能的原因:一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和浮游植物的 作用;二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与藻类和浮游植物竞争无机盐,影响后者生长,如挺水植物依赖自身的通气组织将 输送到根参与 作用,为根吸收无机盐及其他生命活动提供 ,从而促进自身生长,美化湿地环境。
(3)为评估该湿地的净水效果,某同学提出在出水口取样检测氮、磷等水质指标,你认为该方案能否达到评估目的并说明理由: 。若要进一步提升该湿地的净水能力,增加游客承载量,请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
7.(2025·内蒙古自治区)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病,某幼儿被确诊患此病,需长期吃低苯丙氨酸(一种氨基酸)的食物来控制病情。下表是该患儿就诊的部分信息,图1是泌尿系统示意图。
性别 年龄 症状 血液检查
女 2岁 发育迟缓、尿液有“发霉”臭味等 苯丙氨酸浓度:387.4μmol/L(正常值<240μmol/L)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幼儿被确诊患苯丙酮尿症的依据之一是血液检查结果中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产生的苯丙氨酸由 吸收进入血液,由于患儿代谢异常,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一方面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发育;另一方面较多的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丙酮酸,经血液运输至 (填图1中的序号),随尿液排出,导致尿液有“发霉”臭味。因此,患儿需长期吃低苯丙氨酸的食物。
(2)该患儿父母均未患苯丙酮尿症,可推知此病属于 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不考虑基因突变)。据最新统计,与非近亲结婚相比,近亲结婚的后代患该病的比例高出6.6倍,原因是 。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3)我国某科研团队在治疗该病的药物研发上有了新突破。研究者向患该病的多只小鼠单次注射新药后,定期检测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在8周内 剂量的此药物可将雄性小鼠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若你是该团队的一员,基于现有成果继续以小鼠为实验对象,你还想研究的问题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 、采集微生物时,为避免其他微生物污染,要用无菌擦巾,A 正确。
B 、细菌个体十分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B 正确。
C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但不能仅依据单细胞就判定为细菌,比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细菌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 错误。
D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天官尼尔菌” 是细菌,符合此特征,D 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虽然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一致,即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大多数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2.【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一部分被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吸附而被杀灭或排除” 体现①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等组成,“直接被吞噬细胞吞噬” 体现②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抗体参与属于③第三道防线 。 综上,免疫过程涉及了人体的三道防线,①②③均有体现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3.【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由表可知,施用杀虫剂前(0 个月 ),耐药蚊比例为 4% ,说明蚊群中存在耐药性个体,A 错误。
B 、施用杀虫剂后,有耐药性的蚊能存活,耐药性是有利变异,B 正确。
C 、杀虫剂对蚊进行选择,耐药蚊存活并繁殖,比例增加,是自然选择结果,C 正确。
D 、随施用时间延长,耐药蚊比例上升,说明杀虫剂药效下降,D 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4.【答案】D
【知识点】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等);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 、三月环境温度、湿度等适宜,利于嫁接后梅枝成活,A 正确。
B 、嫁接时,接穗(梅枝 )和砧木(杏木 )的形成层需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所以削半边皮要露出形成层,B 正确。
C 、接口处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愈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嫁接成功,C 正确。
D 、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接穗(梅枝 )的遗传物质不变,只能开梅花,砧木(杏木 )的性状不影响接穗,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5.【答案】B
【知识点】血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动脉血管具有一定弹性,选用有弹性的乳胶管可以较好地模拟动脉血管的特性,A不符合题意。
B、动脉血管中一般没有瓣膜,而此实验是探究动脉斑块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加入模拟瓣膜的材料与实验目的无关,还会干扰实验结果,B符合题意。
C、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在动脉管壁的中膜和内膜之间堆积,而实验中动物油在乳胶管内,不能准确模拟斑块在动脉管壁形成的部位,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对比有动物油(模拟斑块)和无动物油的装置中红墨水的流速,能直观反映出斑块对血液流动的阻碍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动脉具有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管小,血流速度快的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
6.【答案】(1)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二氧化碳
(2)光合;氧气;呼吸;能量
(3)不能,因为该方案只能检测部分水质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湿地的净水效果;增加湿地生物种类和数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 尾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有机物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有机物在湿地中会被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所利用。这些分解者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逐步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含磷的无机盐等小分了物质。这一过程是湿地净化水质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有助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污染,改善水质。
(2)尾水进入湿地后,没有引起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遮挡了阳光,从而抑制了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缺乏阳光会严重影响这一过程。二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与藻类和浮游植物竞争无机盐,影响后者的生长。例如,挺水植物依赖自身的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部参与呼吸作用,为根吸收无机盐及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样,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进一步美化湿地环境。
(3)为评估该湿地的净水效果,在出水口取样检测氮、磷等水质指标虽然可以反映湿地对部分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但并不能全面评估湿地的净水效果。因为湿地的净水功能还包括对有机物、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的去除,以及对水质、水量和生态的综合调节。因此,该方案只能作为评估的一部分。若要进一步提升该湿地的净水能力和游客承载量,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角度来看,可以增加湿地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这样可以提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其自动调节能力和净水效果。同时,合理的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分析】(1)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7.【答案】(1)苯丙氨酸浓度偏高;小肠;①
(2)隐;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更高
(3)3个单位;使雌性小鼠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的药物剂量是多少?
【知识点】人类优生优育;营养物质的吸收;肾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该幼儿被确诊患苯丙酮尿症的依据之一是血液检查结果中苯丙氨酸浓度偏高。这是因为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苯丙氨酸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在血液中堆积。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后会产生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这些氨基酸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由于患儿代谢异常,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一方面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发育;另一方面,较多的苯丙氨酸会转化为苯丙酮酸,通过血液运输到①肾脏,出现在尿液中,随尿液排出,导致尿液有“发霉”臭味。
(2)由于该患儿父母均未患苯丙酮尿症,但患儿却患病了,这可以推知此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近亲之间共享较多的遗传物质,因此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更高,导致近亲结婚的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比例较高。所以,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3)根据图2的信息,可以看出在8周内,3个单位剂量的此药物可将雄性小鼠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作为该科研团队的一员,基于现有成果,还想研究的问题是药物对雌性小鼠的效果是否与雄性一致。这是因为不同性别的小鼠可能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如: 使雌性小鼠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的药物剂量是多少?
【分析】题图中:①肾,②输尿管,③膀胱。
(1)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的作用是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的作用是暂时储存尿液、尿道的作用是排出尿液。
(2)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
1 / 1【中考真题】内蒙古自治区2025届中考生物试卷
1.(2025·内蒙古自治区)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用擦巾对空间站舱内表面微生物进行在轨采集。地面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采集物,于2025年5月公布,确认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天官尼尔菌”,这是一种细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采集微生物要用无菌擦巾
B.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该菌
C.该菌是单细胞的,所以属于细菌
D.该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 、采集微生物时,为避免其他微生物污染,要用无菌擦巾,A 正确。
B 、细菌个体十分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B 正确。
C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但不能仅依据单细胞就判定为细菌,比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细菌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 错误。
D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天官尼尔菌” 是细菌,符合此特征,D 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虽然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一致,即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大多数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2.(2025·内蒙古自治区)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后,一部分被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吸附而被杀灭或排除;一部分进入人体内,有的直接被吞噬细胞吞噬,有的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上述免疫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人体的( )
①第一道防线②第二道防线③第三道防线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一部分被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吸附而被杀灭或排除” 体现①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等组成,“直接被吞噬细胞吞噬” 体现②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抗体参与属于③第三道防线 。 综上,免疫过程涉及了人体的三道防线,①②③均有体现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3.(2025·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一种蚊对某种杀虫剂的耐药性,研究者进行相关实验,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持续施用杀虫剂的时间 0个月 8个月 12个月
耐药蚊的比例 4% 45% 77%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施用杀虫剂前蚊群中无耐药性的个体
B.施用杀虫剂后耐药性是蚊的有利变异
C.耐药蚊比例增加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
D.随施用时间延长该杀虫剂的药效下降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由表可知,施用杀虫剂前(0 个月 ),耐药蚊比例为 4% ,说明蚊群中存在耐药性个体,A 错误。
B 、施用杀虫剂后,有耐药性的蚊能存活,耐药性是有利变异,B 正确。
C 、杀虫剂对蚊进行选择,耐药蚊存活并繁殖,比例增加,是自然选择结果,C 正确。
D 、随施用时间延长,耐药蚊比例上升,说明杀虫剂药效下降,D 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4.(2025·内蒙古自治区)明代《二如亭群芳谱》记载:“凡接梅花于杏树者,用劈枝法。三月取梅嫩枝长二寸许,削去半边皮,插入杏木裂口内。以麻缠紧,泥封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三月环境适宜,在此时操作梅枝成活率较高
B.削半边皮的梅枝、杏木裂口均需露出形成层
C.要确保接口处分裂产生的新细胞愈合在一起
D.接口愈合后,梅枝上既可开梅花又可开杏花
【答案】D
【知识点】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等);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 、三月环境温度、湿度等适宜,利于嫁接后梅枝成活,A 正确。
B 、嫁接时,接穗(梅枝 )和砧木(杏木 )的形成层需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所以削半边皮要露出形成层,B 正确。
C 、接口处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愈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嫁接成功,C 正确。
D 、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接穗(梅枝 )的遗传物质不变,只能开梅花,砧木(杏木 )的性状不影响接穗,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5.(2025·内蒙古自治区)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在动脉管壁的中膜和内膜之间堆积,使管壁增厚导致的,通常会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动。某同学为探究动脉斑块对血液流动的影响,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模拟实验。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实验的评价与建议,不合理的是( )
A.选用乳胶管是因为其有一定弹性
B.乳胶管中应加入模拟瓣膜的材料
C.动物油位置不能准确模拟斑块在动脉管壁形成的部位
D.两装置中红墨水的流速不同可反映斑块对血流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血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动脉血管具有一定弹性,选用有弹性的乳胶管可以较好地模拟动脉血管的特性,A不符合题意。
B、动脉血管中一般没有瓣膜,而此实验是探究动脉斑块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加入模拟瓣膜的材料与实验目的无关,还会干扰实验结果,B符合题意。
C、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在动脉管壁的中膜和内膜之间堆积,而实验中动物油在乳胶管内,不能准确模拟斑块在动脉管壁形成的部位,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对比有动物油(模拟斑块)和无动物油的装置中红墨水的流速,能直观反映出斑块对血液流动的阻碍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动脉具有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管小,血流速度快的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
6.(2025·内蒙古自治区)为落实国家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的环保要求,内蒙古某地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引入一人工湿地,利用该湿地的净水功能,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憩。下图为该人工湿地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尾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有机物主要由 分解成 、水和含氮、含磷的无机盐等。
(2)尾水进入湿地后,没有引起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可能的原因:一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和浮游植物的 作用;二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与藻类和浮游植物竞争无机盐,影响后者生长,如挺水植物依赖自身的通气组织将 输送到根参与 作用,为根吸收无机盐及其他生命活动提供 ,从而促进自身生长,美化湿地环境。
(3)为评估该湿地的净水效果,某同学提出在出水口取样检测氮、磷等水质指标,你认为该方案能否达到评估目的并说明理由: 。若要进一步提升该湿地的净水能力,增加游客承载量,请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
【答案】(1)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二氧化碳
(2)光合;氧气;呼吸;能量
(3)不能,因为该方案只能检测部分水质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湿地的净水效果;增加湿地生物种类和数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 尾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有机物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有机物在湿地中会被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所利用。这些分解者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逐步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含磷的无机盐等小分了物质。这一过程是湿地净化水质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有助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污染,改善水质。
(2)尾水进入湿地后,没有引起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遮挡了阳光,从而抑制了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缺乏阳光会严重影响这一过程。二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与藻类和浮游植物竞争无机盐,影响后者的生长。例如,挺水植物依赖自身的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部参与呼吸作用,为根吸收无机盐及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样,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进一步美化湿地环境。
(3)为评估该湿地的净水效果,在出水口取样检测氮、磷等水质指标虽然可以反映湿地对部分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但并不能全面评估湿地的净水效果。因为湿地的净水功能还包括对有机物、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的去除,以及对水质、水量和生态的综合调节。因此,该方案只能作为评估的一部分。若要进一步提升该湿地的净水能力和游客承载量,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角度来看,可以增加湿地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这样可以提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其自动调节能力和净水效果。同时,合理的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分析】(1)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7.(2025·内蒙古自治区)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病,某幼儿被确诊患此病,需长期吃低苯丙氨酸(一种氨基酸)的食物来控制病情。下表是该患儿就诊的部分信息,图1是泌尿系统示意图。
性别 年龄 症状 血液检查
女 2岁 发育迟缓、尿液有“发霉”臭味等 苯丙氨酸浓度:387.4μmol/L(正常值<240μmol/L)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幼儿被确诊患苯丙酮尿症的依据之一是血液检查结果中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产生的苯丙氨酸由 吸收进入血液,由于患儿代谢异常,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一方面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发育;另一方面较多的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丙酮酸,经血液运输至 (填图1中的序号),随尿液排出,导致尿液有“发霉”臭味。因此,患儿需长期吃低苯丙氨酸的食物。
(2)该患儿父母均未患苯丙酮尿症,可推知此病属于 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不考虑基因突变)。据最新统计,与非近亲结婚相比,近亲结婚的后代患该病的比例高出6.6倍,原因是 。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3)我国某科研团队在治疗该病的药物研发上有了新突破。研究者向患该病的多只小鼠单次注射新药后,定期检测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在8周内 剂量的此药物可将雄性小鼠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若你是该团队的一员,基于现有成果继续以小鼠为实验对象,你还想研究的问题是 。
【答案】(1)苯丙氨酸浓度偏高;小肠;①
(2)隐;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更高
(3)3个单位;使雌性小鼠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的药物剂量是多少?
【知识点】人类优生优育;营养物质的吸收;肾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该幼儿被确诊患苯丙酮尿症的依据之一是血液检查结果中苯丙氨酸浓度偏高。这是因为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苯丙氨酸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在血液中堆积。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后会产生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这些氨基酸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由于患儿代谢异常,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一方面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发育;另一方面,较多的苯丙氨酸会转化为苯丙酮酸,通过血液运输到①肾脏,出现在尿液中,随尿液排出,导致尿液有“发霉”臭味。
(2)由于该患儿父母均未患苯丙酮尿症,但患儿却患病了,这可以推知此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近亲之间共享较多的遗传物质,因此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更高,导致近亲结婚的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比例较高。所以,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3)根据图2的信息,可以看出在8周内,3个单位剂量的此药物可将雄性小鼠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作为该科研团队的一员,基于现有成果,还想研究的问题是药物对雌性小鼠的效果是否与雄性一致。这是因为不同性别的小鼠可能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如: 使雌性小鼠的苯丙氨酸浓度降低并维持在理想范围(120~360μmol/L)的药物剂量是多少?
【分析】题图中:①肾,②输尿管,③膀胱。
(1)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的作用是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的作用是暂时储存尿液、尿道的作用是排出尿液。
(2)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