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9: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课时
《蒹葭》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邓丽君演唱的由《蒹葭》改写的当代抒情歌曲。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晞 ( ) 跻( )


chí( ) sì( )
jiān jiā( )


蒹葭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一)古今异义
1.道阻且长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或苍茫的意思。
记记背背
(三)名句积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一词多义
右:左右采之
道阻且右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形容词,弯曲)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注释: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译文: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注释: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译文: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注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合作交流】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蒹葭》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
【合作交流】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2.《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合作交流】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2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中心意思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起正文。
2.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完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3.虚实结合。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
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学习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  解释: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解释: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  解释: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实践活动:读读《诗经》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3)【读诗句,猜人名】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某身份。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1)
①成语:兢兢业业 解释: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②成语:孔武有力 解释:非常威武有力。
③成语:投桃报李 解释: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参考答案】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