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25年中考一模生物试题
1.(2025·长宁模拟)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甚至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湖泊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微塑料不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C.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海洋属于海洋生态系统,湖泊属于淡水生态系统,两者确实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可以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但仍有少量可能存留在体内,长期积累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B错误。
C.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点在微塑料的广泛分布中得到了体现,微塑料能够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C正确。
D.微塑料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内的物质可以跨越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循环和传递,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2025·长宁模拟)医生常给危重患者吸氧和滴注葡萄糖溶液 ,让病人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在此过程中 ,细胞内能够利用氧 ,把葡萄糖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线粒体 C.染色体 D.细胞膜
【答案】B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医生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滴注葡萄糖,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葡萄糖,让病人的细胞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从而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细胞中,能够利用氧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的结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责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形式。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被称为能量转换器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动力工厂”,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它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只有有叶绿素的部分有。
3.(2025·长宁模拟)下图是夏季晴朗时某植物一天中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c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c点以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c-g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D.g点时植物所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b段二氧化碳释放量无变化,曲线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故说明a~b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b~c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b点后二氧化碳释放量(吸收量)开始变 化,则说明b点以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一看出,曲线cg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c~g 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cg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c~g 时间段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得以积累,故g点时植物所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图中:曲线a~b段和h~i段二氧化碳释放量无变化,故说明a~b和h~i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曲线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说明b~c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曲线cg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c~g 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曲线g~h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增加,说明g~h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2025·长宁模拟)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焦作)所产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中医典籍对地黄有如下描述:地黄,多年生开花草本植物,蒴果6-7月成熟,根部入药,据此你推测地黄属于( )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B
【知识点】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地黄是一种多年生开花草本植物,具有蒴果,并且其根部可以入药,可知地黄是被子植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各类植物的比较: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孢
子
植
物 藻 类 植 物
(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
(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
(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种
子
植
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体内有维管组织
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5.(2025·长宁模拟)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 1),它可以在短时间捕捉到消化道内的三维图像。结合图2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1→2→5→6→4→7
B.显微胶囊不能进入结构3,结构3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C.结构6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D.结构7是小肠,里面含多种消化液,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A. 根据消化道的结构,显微胶囊应该依次经过:1口腔→咽→2食管→5胃→7小肠→4大肠, A错误。
B. 结构 3 是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 ),胆汁进入小肠,显微胶囊不进入肝脏, B正确。
C. 结构 6 是胰腺,分泌的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但胃(5)分泌的胃液只初步消化蛋白质, C正确。
D.结构7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胰液、胆汁和肠液,这些消化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1口腔、2食管、3肝脏、4大肠、5胃、6胰腺、7小肠。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
组成 器官 功能
消化道 口腔 初步将少量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用通道
食道 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 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小肠绒毛和皱襞
大肠 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 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6.(2025·长宁模拟)如图是某同学做的模拟膈肌运动和呼吸关系的装置,并绘制了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中的③、⑤分别模拟肺、膈
B.图二的E点是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C.图一A所示的状态与图二的CE段一致,都表示呼气过程
D.图一的B图模拟吸气,此时膈肌收缩
【答案】B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
【解析】【解答】A. 图一中,③是气球,可模拟肺;⑤是橡皮膜,可模拟膈, 故A正确。
B.图二的CE段肺内压高于大气压,为呼气阶段,所以E点是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故B错误。
C. 图一 A中,膈顶部上升,肺回缩,模拟呼气过程;图二CE 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C正确。
D.图一的B图模拟吸气,此时膈肌收缩,肺内压降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图中:①气管,②支气管,③肺,④胸廓,⑤膈肌。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7.(2025·长宁模拟)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显微镜 识别血细胞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湿棉絮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C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检测麦芽糖的生成
D 探究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观察人血永久涂片,需用显微镜放大血细胞,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A正确。
B.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时,湿棉絮包裹小鱼头部鳃盖和躯干,保持湿润,维持小鱼正常呼吸,B正确。
C.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由于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探究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时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碘液检测淀粉、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湿棉絮维持小鱼呼吸等。
8.(2025·长宁模拟)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它能够反映血液为全身各器官运送氧的情况,可用脉搏血氧仪进行监测。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血氧饱和度。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脉搏血氧仪监测的血管类型是静脉
B.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C.血氧饱和度低会影响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
D.经常锻炼的人的血氧饱和度可能比经常久坐的人的高
【答案】A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管
【解析】【解答】A.实际上,脉搏血氧仪监测的是动脉血氧饱和度,因为动脉血是从心脏泵出并携带氧气到全身各组织的血液,A错误。
B.血红蛋白的特性就是在高氧环境中与氧结合,在低氧环境中与氧分离,以确保氧气能被有效地输送到需要的组织,B正确。
C.血氧饱和度低时,血液中氧含量低,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较弱,因此血氧饱和度低会影响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C正确。
D.由题干可知,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血氧饱和度,因此经常锻炼的人的血氧饱和度可能比经常久坐的人的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
9.(2025·长宁模拟)如图一为皮肤结构示意图,图二是某健康人汗液和尿液的分泌量随外界温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中属于组织,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B.针刺手指能感觉到疼痛,是因为2真皮内分布着神经末梢
C.随外界温度升高,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蒸发时带走身体部分热量,可以调节体温
D.排尿和排汗都能排出人体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答案】A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 皮肤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构成,在结构层次中属于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 ),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A错误。
B. 图一中 2 是真皮,真皮内分布着神经末梢,能感受痛觉,所以针刺手指能感觉到疼痛, B正确。
C.随外界温度升高,人体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会通过增加汗液分泌来散热。汗液蒸发时会带走身体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体温。这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方式,C正确。
D.排尿和排汗都是人体排泄的重要途径。排尿可以排出人体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废物,而排汗则主要排出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同时也含有少量的尿素。这两种排泄方式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所以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皮脂腺能够分泌皮脂来滋润皮肤和毛发,毛发和指甲起保护作用。毛发和指甲起保护作用。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起保护作用。
10.(2025·长宁模拟)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下列激素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的是( )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素 D.肾上腺素
【答案】B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生长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长,与治疗糖尿病无关,A错误。
B.胰岛素直接参与血糖调节,降低血糖水平,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主要调节新陈代谢,对血糖调节有间接影响,但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C错误。
D.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是使心跳加快等,不能治疗糖尿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激素: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胰岛 调节血糖浓度 糖尿病 低血糖
11.(2025·长宁模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龙的形象“鳞似鱼、爪似鹰、颈似蛇、 眼似兔” ,是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的形象。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并不是体表都覆盖着鳞片,如鱿鱼、鲸鱼的体表就没有鳞片
B.鹰前肢化为翼,有喙无齿,直肠极短
C.蛇属于爬行动物,此类动物摆脱了对水的依赖,适应陆地生活
D.兔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 鱿鱼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无鳞片;鲸鱼属于哺乳动物,体表也无鳞片。 A错误。
B. 鹰属于鸟类,前肢化为翼,有喙无齿,直肠极短(利于减轻体重、快速排便,适应飞行 ), B正确。
C.蛇确实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们已经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能够在陆地上进行生殖和发育,从而更广泛地适应了陆地生活,C正确。
D.兔属于哺乳动物,其体表被毛,这是哺乳动物的一个典型特征。同时,它们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没有犬齿,这也是植食性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3)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4)哺乳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具保温作用,体温恒定,体内有膈,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大脑发达,用肺呼吸,心脏四腔,胎生、哺乳。
12.(2025·长宁模拟)2024年在法国巴黎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表现出色,两位00后运动员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比赛中夺得首金。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射击时,骨骼肌收缩需要能量
B.运动系统主要由神经、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C.射击时需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D.射击比赛前需要做热身活动
【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解析】【解答】A.射击时,骨骼肌收缩需要能量,这个能量主要来自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即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A正确。
B.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肌肉则是动力来源,神经在这里起到的是控制和协调的作用,但它并不属于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B错误。
C.射击时确实需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以确保动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C正确。
D.射击比赛前做热身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热身活动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体温,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减少受伤的风险,并帮助运动员更快地进入比赛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13.(2025·长宁模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使得面粉变得松软,小鹏对发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进行了记录(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发酵食品都有害健康
B.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
C.温度越高,发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
D.做馒头时,用30℃~45℃温水发面效果更好
【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 发酵食品像酸奶、泡菜等,富含有益菌和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益,并非所有发酵食品都有害健康, A错误。
B. 发面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是酵母菌,不是乳酸菌,乳酸菌常用于制作酸奶等, B错误。
C.分析图中的曲线可知:在0℃~45℃范围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增多;在45℃~75℃范围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减少。因此并不是温度越高,发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C错误。
D.分析图中的曲线可知:在30℃~45℃范围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多,说明此时酵母菌的活性最强,所以做馒头时,用30℃~45℃温水发面效果更好,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药品等的制作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
14.(2025·长宁模拟)东东同学把自制的标本分成两类:一类是卷柏、葫芦藓、紫菜、地钱;另一类是马尾松、银杏、侧柏、小麦。他这样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茎的有无 B.根的有无 C.种子的有无 D.叶的有无
【答案】C
【知识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根据题目描述,东东同学将植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卷柏、葫芦藓、紫菜、地钱,这些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另一类是马尾松、银杏、侧柏、小麦,这些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因此,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植物是否产生种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15.(2025·长宁模拟)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根据表中危害鸟类生存的因素及危害程度的数据,你认为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危害鸟类生存的因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入侵 其他原因
对鸟类的危害程度 20% 60% 12% 8%
A.颁布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禁止偷猎
B.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
C.禁止引进危害鸟类的外来物种
D.将鸟类移入动物园进行保护和管理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从表中可知,栖息地丧失对鸟类危害程度达 60%,是危害鸟类生存的最主要因素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对于鸟类来说,就是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B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6.(2025·长宁模拟) 1982年,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的两个实验小组共同研制出转基因超级鼠,这种转基因鼠比与它同胎出生的对照小鼠的生长速度快 2~3倍,体积大1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
B.这项研究成果说明了基因控制性状
C.老鼠有20对染色体,则鼠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为40条
D.这项研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与“多莉”羊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性状是指生物体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A正确。
B.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B正确。
C.老鼠有20对染色体,则鼠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为40条,C正确。
D.这项研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与“多莉”羊产生使用的克隆技术不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17.(2025·长宁模拟)已知马蛔虫体细胞内有2对染色体,下列图示能分别正确表达马蛔虫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 )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马蛔虫体细胞有 2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为 2 条且不成对;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存在,为 4 条 。②③中染色体为 2 条(生殖细胞 ),④中染色体为 4 条且成对(体细胞 ),①中染色体成对但只有 2 条,不符合体细胞(应 4 条成对 ),所以②③是生殖细胞,④是体细胞,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8.(2025·长宁模拟)“超级细菌”MRSA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D.生物的进化离不开遗传和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异进行选择,耐药性个体存活,即进行了定向选择, A不符合题意。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有的耐药性强,有的耐药性弱,在使用甲氧西林时,耐药性弱的个体就会被淘汰,留下耐药性强的个体,B不符合题意。
C. 变异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存在的,不是甲氧西林使它们产生变异(环境只选择变异,不诱导变异 ), C符合题意。
D.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各种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使生物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类型,不断的进化,没有变异就没有新品种的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9.(2025·长宁模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受伤的小狗常用舌头舔伤口,这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作用。下列叙述中,免疫类型与之不同的是( )
A.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
B.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C.溶菌酶能溶解病菌
D.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受伤的小狗常用舌头舔伤口,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等抗菌物质,可以杀死细菌,促进伤口愈合,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A、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这是通过疫苗刺激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与题目描述的非特异性免疫不同。
B、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这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与题目描述的免疫类型相同。
C、溶菌酶能溶解病菌,这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与题目描述的免疫类型相同。
D、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与题目描述的免疫类型相同。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名 称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特 异 性 免 疫
区
别 具有 人人都有(先天就有) 只有得过传染病的人才有,或接种疫苗,注射过相应血清的人才有(如计划免疫)
遗传 能遗传,生下来就有 不能遗传,人出生以后才获得的
产生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免疫因素 通过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的滤过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获得的免疫。 自然免疫:患传染病后产生了抗体,
而获得的免疫。
人工免疫:用疫苗预防接种产生抗体,
或注射血清等获得的免疫。
联 系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总的免疫功能,二者不可分开,
是相辅相成的。
20.(2025·长宁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开发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B.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
C.为了蔬菜增产,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燃放烟花爆竹欢庆节日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开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减少化石燃料(煤、石油等 )使用,可降低污染物(如二氧化硫、颗粒物 )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A正确。
B.把森林、草原、荒山开垦成农田,会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利于生态保护,故B错误。
C.喷洒农药杀死菜青虫,会污染土壤、水源,还可能杀死害虫的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故C错误。
D.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1.(2025·长宁模拟)图一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二是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三是种植草莓的密闭大棚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包括了图一中含蟹的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该食物链 ,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填字母)。
(2)图二中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生理过程的是 (填数字),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 (填数字)时。
(3)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 (填序号)。
【答案】(1)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b
(2)②;18
(3)二氧化碳、水蒸气;①③④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的实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食物链的书写(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反映吃与被吃的关系 ),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 )。首先,根据图一和图二的关联,找到含蟹的食物链。图一中相关生物有水生植物(生产者 )、浮游动物、蟹、鹭,所以食物链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 。然后,在图二中,根据有机物含量判断营养级,有机物含量越多,一般营养级越低。a、b、c 中,b 的有机物含量最少,说明 b 处于最高营养级(鹭 ),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少,所以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b 。
(2)图二中的②能够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②表示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草莓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B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因为18点之后棚内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强于光合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所以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18点。
(3)在图三中的A点时在夜间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和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析】图二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②光合作用,①③④呼吸作用,⑤化石燃料的燃烧。图二中的食物链:乙→c→a→b。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结束。在食物网中,水生植物是生产者,因此,图二中是食物链有四个环节,对应图一中的含有蟹的食物链可以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鹭,即图中的b。
(2)图二中的②能够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②表示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草莓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B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因为18点之后棚内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强于光合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所以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18点。
(3)在图三中的A点时在夜间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和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2.(2025·长宁模拟)食物中的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糖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图1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2是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段血糖含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后被 (填器官名称)吸收进入血液;BC段血糖含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2)根据图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胰岛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浓度下降。由此可见,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 和 共同调节的结果,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类型属于 反射。
(3)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的SGLT2蛋白能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若以SGLT2蛋白作为糖尿病治疗靶点,应选择 (填“SGLT2抑制剂”或“SGLT2激活剂”),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答案】(1)小肠;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2)下丘脑;神经系统;激素;简单
(3)SGLT2激活剂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1)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后,主要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所以 AB 段血糖含量大幅上升是因为小肠吸收。 BC 段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
(2)由图2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人体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参与的反射调节过程)和激素调节(胰岛素等激素对血糖的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3)肾小管上的SGLT2蛋白能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要治疗糖尿病,应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所以应选择SGLT2激活剂来激活SGLT2蛋白的作用,使更多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分析】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调节方式,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传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它具有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的特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
(1)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后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图1中AB段血糖含量大幅度上升。BC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由图2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人体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参与的反射调节过程)和激素调节(胰岛素等激素对血糖的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3)肾小管上的SGLT2蛋白能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要治疗糖尿病,应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所以应选择SGLT2激活剂来激活SGLT2蛋白的作用,使更多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3.(2025·长宁模拟)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秋季开放,常以其独特的风姿神韵活跃在文人墨士的诗词中。唐朝诗人白居易、李商隐就曾写下名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请分析回答
(1)白居易用“郁金黄”和“色似霜”描述了菊花的黄色和白色,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在遗传学上称为 ,控制菊花花瓣黄色、白色的基因位于 上,花瓣中的黄色和白色物质存在于细胞质内的 (填细胞结构)中。
(2)从李商隐的诗中可见,我国在唐朝时期便培育出了紫色菊花。在古代,菊花一般采用分株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3)研究人员将黄色菊花和白色菊花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①分析杂交结果, 是显性性状。若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则子一代黄色植株的基因组成是 。
②假设此品种菊花的生殖跟人的性别遗传相似,此菊花的体细胞中有9对染色体,其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有 条。
【答案】(1)变异;DNA;液泡
(2)无性生殖
(3)黄色;Aa;1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的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1)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菊花个体间的黄色和白色差异,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控制菊花花瓣黄色、白色的基因则位于DNA上,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所有性状。而花瓣中的黄色和白色物质,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液泡中,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储存着各种物质,包括色素等。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株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 )繁殖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 。菊花分株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3)分析杂交结果,子一代黄色自交,子二代为黄色和白色(无中生有),因此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这两个基因分别来自于子一代父本和母本,即子一代父本和母本中都有a这个基因,而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都是黄色,为显性性状,因此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黄色的基因组成都是Aa。它们的遗传图解如下:
。
若菊花生殖跟人的性别遗传相似,菊花体细胞有9对染色体,其中8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生殖细胞(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所以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有1条。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白居易用“郁金黄”和“色似霜”描述了菊花的黄色和白色,这种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控制菊花花瓣黄色、白色的基因则位于DNA上,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所有性状。而花瓣中的黄色和白色物质,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液泡中,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储存着各种物质,包括色素等。
(2)在古代,菊花一般采用分株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它具有繁殖速度快、保持母本性状稳定等优点。
(3)分析杂交结果,子一代黄色自交,子二代为黄色和白色(无中生有),因此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这两个基因分别来自于子一代父本和母本,即子一代父本和母本中都有a这个基因,而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都是黄色,为显性性状,因此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黄色的基因组成都是Aa。它们的遗传图解如下:
。
若菊花生殖跟人的性别遗传相似,菊花体细胞有9对染色体,其中8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生殖细胞(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所以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有1条。
1 / 1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25年中考一模生物试题
1.(2025·长宁模拟)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甚至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湖泊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微塑料不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C.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2025·长宁模拟)医生常给危重患者吸氧和滴注葡萄糖溶液 ,让病人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在此过程中 ,细胞内能够利用氧 ,把葡萄糖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线粒体 C.染色体 D.细胞膜
3.(2025·长宁模拟)下图是夏季晴朗时某植物一天中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c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c点以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c-g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D.g点时植物所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2025·长宁模拟)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焦作)所产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中医典籍对地黄有如下描述:地黄,多年生开花草本植物,蒴果6-7月成熟,根部入药,据此你推测地黄属于( )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5.(2025·长宁模拟)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 1),它可以在短时间捕捉到消化道内的三维图像。结合图2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1→2→5→6→4→7
B.显微胶囊不能进入结构3,结构3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C.结构6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D.结构7是小肠,里面含多种消化液,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6.(2025·长宁模拟)如图是某同学做的模拟膈肌运动和呼吸关系的装置,并绘制了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中的③、⑤分别模拟肺、膈
B.图二的E点是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C.图一A所示的状态与图二的CE段一致,都表示呼气过程
D.图一的B图模拟吸气,此时膈肌收缩
7.(2025·长宁模拟)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显微镜 识别血细胞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湿棉絮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C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检测麦芽糖的生成
D 探究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A.A B.B C.C D.D
8.(2025·长宁模拟)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它能够反映血液为全身各器官运送氧的情况,可用脉搏血氧仪进行监测。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血氧饱和度。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脉搏血氧仪监测的血管类型是静脉
B.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C.血氧饱和度低会影响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
D.经常锻炼的人的血氧饱和度可能比经常久坐的人的高
9.(2025·长宁模拟)如图一为皮肤结构示意图,图二是某健康人汗液和尿液的分泌量随外界温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中属于组织,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B.针刺手指能感觉到疼痛,是因为2真皮内分布着神经末梢
C.随外界温度升高,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蒸发时带走身体部分热量,可以调节体温
D.排尿和排汗都能排出人体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10.(2025·长宁模拟)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下列激素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的是( )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素 D.肾上腺素
11.(2025·长宁模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龙的形象“鳞似鱼、爪似鹰、颈似蛇、 眼似兔” ,是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的形象。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并不是体表都覆盖着鳞片,如鱿鱼、鲸鱼的体表就没有鳞片
B.鹰前肢化为翼,有喙无齿,直肠极短
C.蛇属于爬行动物,此类动物摆脱了对水的依赖,适应陆地生活
D.兔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
12.(2025·长宁模拟)2024年在法国巴黎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表现出色,两位00后运动员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比赛中夺得首金。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射击时,骨骼肌收缩需要能量
B.运动系统主要由神经、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C.射击时需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D.射击比赛前需要做热身活动
13.(2025·长宁模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使得面粉变得松软,小鹏对发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进行了记录(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发酵食品都有害健康
B.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
C.温度越高,发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
D.做馒头时,用30℃~45℃温水发面效果更好
14.(2025·长宁模拟)东东同学把自制的标本分成两类:一类是卷柏、葫芦藓、紫菜、地钱;另一类是马尾松、银杏、侧柏、小麦。他这样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茎的有无 B.根的有无 C.种子的有无 D.叶的有无
15.(2025·长宁模拟)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根据表中危害鸟类生存的因素及危害程度的数据,你认为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危害鸟类生存的因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入侵 其他原因
对鸟类的危害程度 20% 60% 12% 8%
A.颁布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禁止偷猎
B.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
C.禁止引进危害鸟类的外来物种
D.将鸟类移入动物园进行保护和管理
16.(2025·长宁模拟) 1982年,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的两个实验小组共同研制出转基因超级鼠,这种转基因鼠比与它同胎出生的对照小鼠的生长速度快 2~3倍,体积大1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
B.这项研究成果说明了基因控制性状
C.老鼠有20对染色体,则鼠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为40条
D.这项研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与“多莉”羊相同
17.(2025·长宁模拟)已知马蛔虫体细胞内有2对染色体,下列图示能分别正确表达马蛔虫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 )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2025·长宁模拟)“超级细菌”MRSA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D.生物的进化离不开遗传和变异
19.(2025·长宁模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受伤的小狗常用舌头舔伤口,这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作用。下列叙述中,免疫类型与之不同的是( )
A.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
B.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C.溶菌酶能溶解病菌
D.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20.(2025·长宁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开发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B.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
C.为了蔬菜增产,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燃放烟花爆竹欢庆节日
21.(2025·长宁模拟)图一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二是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三是种植草莓的密闭大棚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包括了图一中含蟹的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该食物链 ,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填字母)。
(2)图二中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生理过程的是 (填数字),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 (填数字)时。
(3)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 (填序号)。
22.(2025·长宁模拟)食物中的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糖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图1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2是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段血糖含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后被 (填器官名称)吸收进入血液;BC段血糖含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2)根据图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胰岛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浓度下降。由此可见,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 和 共同调节的结果,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类型属于 反射。
(3)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的SGLT2蛋白能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若以SGLT2蛋白作为糖尿病治疗靶点,应选择 (填“SGLT2抑制剂”或“SGLT2激活剂”),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23.(2025·长宁模拟)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秋季开放,常以其独特的风姿神韵活跃在文人墨士的诗词中。唐朝诗人白居易、李商隐就曾写下名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请分析回答
(1)白居易用“郁金黄”和“色似霜”描述了菊花的黄色和白色,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在遗传学上称为 ,控制菊花花瓣黄色、白色的基因位于 上,花瓣中的黄色和白色物质存在于细胞质内的 (填细胞结构)中。
(2)从李商隐的诗中可见,我国在唐朝时期便培育出了紫色菊花。在古代,菊花一般采用分株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3)研究人员将黄色菊花和白色菊花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①分析杂交结果, 是显性性状。若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则子一代黄色植株的基因组成是 。
②假设此品种菊花的生殖跟人的性别遗传相似,此菊花的体细胞中有9对染色体,其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有 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海洋属于海洋生态系统,湖泊属于淡水生态系统,两者确实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可以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但仍有少量可能存留在体内,长期积累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B错误。
C.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点在微塑料的广泛分布中得到了体现,微塑料能够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C正确。
D.微塑料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内的物质可以跨越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循环和传递,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医生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滴注葡萄糖,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葡萄糖,让病人的细胞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从而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细胞中,能够利用氧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的结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责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形式。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被称为能量转换器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动力工厂”,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它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只有有叶绿素的部分有。
3.【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b段二氧化碳释放量无变化,曲线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故说明a~b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b~c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b点后二氧化碳释放量(吸收量)开始变 化,则说明b点以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一看出,曲线cg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c~g 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cg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c~g 时间段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得以积累,故g点时植物所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图中:曲线a~b段和h~i段二氧化碳释放量无变化,故说明a~b和h~i时间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曲线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说明b~c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曲线cg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c~g 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曲线g~h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增加,说明g~h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答案】B
【知识点】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地黄是一种多年生开花草本植物,具有蒴果,并且其根部可以入药,可知地黄是被子植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各类植物的比较: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孢
子
植
物 藻 类 植 物
(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
(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
(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种
子
植
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体内有维管组织
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5.【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A. 根据消化道的结构,显微胶囊应该依次经过:1口腔→咽→2食管→5胃→7小肠→4大肠, A错误。
B. 结构 3 是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 ),胆汁进入小肠,显微胶囊不进入肝脏, B正确。
C. 结构 6 是胰腺,分泌的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但胃(5)分泌的胃液只初步消化蛋白质, C正确。
D.结构7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胰液、胆汁和肠液,这些消化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1口腔、2食管、3肝脏、4大肠、5胃、6胰腺、7小肠。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
组成 器官 功能
消化道 口腔 初步将少量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用通道
食道 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 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小肠绒毛和皱襞
大肠 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 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6.【答案】B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
【解析】【解答】A. 图一中,③是气球,可模拟肺;⑤是橡皮膜,可模拟膈, 故A正确。
B.图二的CE段肺内压高于大气压,为呼气阶段,所以E点是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故B错误。
C. 图一 A中,膈顶部上升,肺回缩,模拟呼气过程;图二CE 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C正确。
D.图一的B图模拟吸气,此时膈肌收缩,肺内压降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图中:①气管,②支气管,③肺,④胸廓,⑤膈肌。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7.【答案】C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观察人血永久涂片,需用显微镜放大血细胞,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A正确。
B.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时,湿棉絮包裹小鱼头部鳃盖和躯干,保持湿润,维持小鱼正常呼吸,B正确。
C.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由于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探究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时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碘液检测淀粉、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湿棉絮维持小鱼呼吸等。
8.【答案】A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管
【解析】【解答】A.实际上,脉搏血氧仪监测的是动脉血氧饱和度,因为动脉血是从心脏泵出并携带氧气到全身各组织的血液,A错误。
B.血红蛋白的特性就是在高氧环境中与氧结合,在低氧环境中与氧分离,以确保氧气能被有效地输送到需要的组织,B正确。
C.血氧饱和度低时,血液中氧含量低,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较弱,因此血氧饱和度低会影响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C正确。
D.由题干可知,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血氧饱和度,因此经常锻炼的人的血氧饱和度可能比经常久坐的人的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
9.【答案】A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 皮肤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构成,在结构层次中属于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 ),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A错误。
B. 图一中 2 是真皮,真皮内分布着神经末梢,能感受痛觉,所以针刺手指能感觉到疼痛, B正确。
C.随外界温度升高,人体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会通过增加汗液分泌来散热。汗液蒸发时会带走身体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体温。这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方式,C正确。
D.排尿和排汗都是人体排泄的重要途径。排尿可以排出人体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废物,而排汗则主要排出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同时也含有少量的尿素。这两种排泄方式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所以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皮脂腺能够分泌皮脂来滋润皮肤和毛发,毛发和指甲起保护作用。毛发和指甲起保护作用。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起保护作用。
10.【答案】B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生长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长,与治疗糖尿病无关,A错误。
B.胰岛素直接参与血糖调节,降低血糖水平,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主要调节新陈代谢,对血糖调节有间接影响,但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C错误。
D.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是使心跳加快等,不能治疗糖尿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激素: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胰岛 调节血糖浓度 糖尿病 低血糖
11.【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 鱿鱼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无鳞片;鲸鱼属于哺乳动物,体表也无鳞片。 A错误。
B. 鹰属于鸟类,前肢化为翼,有喙无齿,直肠极短(利于减轻体重、快速排便,适应飞行 ), B正确。
C.蛇确实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们已经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能够在陆地上进行生殖和发育,从而更广泛地适应了陆地生活,C正确。
D.兔属于哺乳动物,其体表被毛,这是哺乳动物的一个典型特征。同时,它们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没有犬齿,这也是植食性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3)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4)哺乳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具保温作用,体温恒定,体内有膈,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大脑发达,用肺呼吸,心脏四腔,胎生、哺乳。
12.【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解析】【解答】A.射击时,骨骼肌收缩需要能量,这个能量主要来自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即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A正确。
B.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肌肉则是动力来源,神经在这里起到的是控制和协调的作用,但它并不属于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B错误。
C.射击时确实需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以确保动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C正确。
D.射击比赛前做热身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热身活动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体温,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减少受伤的风险,并帮助运动员更快地进入比赛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13.【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 发酵食品像酸奶、泡菜等,富含有益菌和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益,并非所有发酵食品都有害健康, A错误。
B. 发面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是酵母菌,不是乳酸菌,乳酸菌常用于制作酸奶等, B错误。
C.分析图中的曲线可知:在0℃~45℃范围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增多;在45℃~75℃范围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减少。因此并不是温度越高,发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C错误。
D.分析图中的曲线可知:在30℃~45℃范围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多,说明此时酵母菌的活性最强,所以做馒头时,用30℃~45℃温水发面效果更好,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药品等的制作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
14.【答案】C
【知识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根据题目描述,东东同学将植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卷柏、葫芦藓、紫菜、地钱,这些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另一类是马尾松、银杏、侧柏、小麦,这些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因此,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植物是否产生种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从表中可知,栖息地丧失对鸟类危害程度达 60%,是危害鸟类生存的最主要因素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对于鸟类来说,就是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B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6.【答案】D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性状是指生物体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A正确。
B.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B正确。
C.老鼠有20对染色体,则鼠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为40条,C正确。
D.这项研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与“多莉”羊产生使用的克隆技术不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17.【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马蛔虫体细胞有 2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为 2 条且不成对;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存在,为 4 条 。②③中染色体为 2 条(生殖细胞 ),④中染色体为 4 条且成对(体细胞 ),①中染色体成对但只有 2 条,不符合体细胞(应 4 条成对 ),所以②③是生殖细胞,④是体细胞,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8.【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异进行选择,耐药性个体存活,即进行了定向选择, A不符合题意。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有的耐药性强,有的耐药性弱,在使用甲氧西林时,耐药性弱的个体就会被淘汰,留下耐药性强的个体,B不符合题意。
C. 变异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存在的,不是甲氧西林使它们产生变异(环境只选择变异,不诱导变异 ), C符合题意。
D.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各种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使生物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类型,不断的进化,没有变异就没有新品种的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9.【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受伤的小狗常用舌头舔伤口,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等抗菌物质,可以杀死细菌,促进伤口愈合,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A、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这是通过疫苗刺激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与题目描述的非特异性免疫不同。
B、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这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与题目描述的免疫类型相同。
C、溶菌酶能溶解病菌,这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与题目描述的免疫类型相同。
D、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与题目描述的免疫类型相同。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名 称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特 异 性 免 疫
区
别 具有 人人都有(先天就有) 只有得过传染病的人才有,或接种疫苗,注射过相应血清的人才有(如计划免疫)
遗传 能遗传,生下来就有 不能遗传,人出生以后才获得的
产生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免疫因素 通过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的滤过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获得的免疫。 自然免疫:患传染病后产生了抗体,
而获得的免疫。
人工免疫:用疫苗预防接种产生抗体,
或注射血清等获得的免疫。
联 系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总的免疫功能,二者不可分开,
是相辅相成的。
20.【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开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减少化石燃料(煤、石油等 )使用,可降低污染物(如二氧化硫、颗粒物 )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A正确。
B.把森林、草原、荒山开垦成农田,会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利于生态保护,故B错误。
C.喷洒农药杀死菜青虫,会污染土壤、水源,还可能杀死害虫的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故C错误。
D.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1.【答案】(1)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b
(2)②;18
(3)二氧化碳、水蒸气;①③④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的实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食物链的书写(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反映吃与被吃的关系 ),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 )。首先,根据图一和图二的关联,找到含蟹的食物链。图一中相关生物有水生植物(生产者 )、浮游动物、蟹、鹭,所以食物链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 。然后,在图二中,根据有机物含量判断营养级,有机物含量越多,一般营养级越低。a、b、c 中,b 的有机物含量最少,说明 b 处于最高营养级(鹭 ),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少,所以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b 。
(2)图二中的②能够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②表示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草莓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B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因为18点之后棚内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强于光合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所以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18点。
(3)在图三中的A点时在夜间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和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析】图二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②光合作用,①③④呼吸作用,⑤化石燃料的燃烧。图二中的食物链:乙→c→a→b。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结束。在食物网中,水生植物是生产者,因此,图二中是食物链有四个环节,对应图一中的含有蟹的食物链可以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鹭,即图中的b。
(2)图二中的②能够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②表示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草莓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B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因为18点之后棚内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强于光合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所以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18点。
(3)在图三中的A点时在夜间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和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2.【答案】(1)小肠;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2)下丘脑;神经系统;激素;简单
(3)SGLT2激活剂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1)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后,主要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所以 AB 段血糖含量大幅上升是因为小肠吸收。 BC 段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
(2)由图2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人体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参与的反射调节过程)和激素调节(胰岛素等激素对血糖的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3)肾小管上的SGLT2蛋白能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要治疗糖尿病,应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所以应选择SGLT2激活剂来激活SGLT2蛋白的作用,使更多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分析】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调节方式,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传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它具有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的特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
(1)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后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图1中AB段血糖含量大幅度上升。BC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由图2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人体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参与的反射调节过程)和激素调节(胰岛素等激素对血糖的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3)肾小管上的SGLT2蛋白能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要治疗糖尿病,应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所以应选择SGLT2激活剂来激活SGLT2蛋白的作用,使更多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3.【答案】(1)变异;DNA;液泡
(2)无性生殖
(3)黄色;Aa;1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的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1)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菊花个体间的黄色和白色差异,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控制菊花花瓣黄色、白色的基因则位于DNA上,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所有性状。而花瓣中的黄色和白色物质,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液泡中,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储存着各种物质,包括色素等。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株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 )繁殖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 。菊花分株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3)分析杂交结果,子一代黄色自交,子二代为黄色和白色(无中生有),因此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这两个基因分别来自于子一代父本和母本,即子一代父本和母本中都有a这个基因,而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都是黄色,为显性性状,因此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黄色的基因组成都是Aa。它们的遗传图解如下:
。
若菊花生殖跟人的性别遗传相似,菊花体细胞有9对染色体,其中8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生殖细胞(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所以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有1条。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白居易用“郁金黄”和“色似霜”描述了菊花的黄色和白色,这种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控制菊花花瓣黄色、白色的基因则位于DNA上,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所有性状。而花瓣中的黄色和白色物质,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液泡中,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储存着各种物质,包括色素等。
(2)在古代,菊花一般采用分株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它具有繁殖速度快、保持母本性状稳定等优点。
(3)分析杂交结果,子一代黄色自交,子二代为黄色和白色(无中生有),因此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这两个基因分别来自于子一代父本和母本,即子一代父本和母本中都有a这个基因,而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都是黄色,为显性性状,因此子一代父本和母本黄色的基因组成都是Aa。它们的遗传图解如下:
。
若菊花生殖跟人的性别遗传相似,菊花体细胞有9对染色体,其中8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生殖细胞(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所以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有1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