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2 19:18:48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发光的萤火虫
C.燃烧的蜡烛 D.月球
2.(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成语或短语,涉及光的传播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立竿见影 B.湖光倒影 C.一叶障目 D.如影随形
3.(2024五上·青田期末)如图,在进行“激光照射烟雾”的探究实验时,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在烟雾中可见激光的光路 B.激光沿直线传播
C.激光在烟雾中发生偏折 D.烟雾充满整个盒子
4.(2024五上·青田期末)制作潜望镜时,我们选用的两面镜子是(  )。
A.三棱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哈哈镜
5.(2024五上·青田期末)利用潜望镜,我们可以从它下面的孔看到上面孔之外的景物,这说明(  )。
A.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B.光经镜面反射后,可以曲线传播
C.光是可以斜射的,通过光的斜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D.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6.(2024五上·青田期末)小明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彩色轮,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上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他快速旋转彩色轮,看到的颜色最接近(  )。
A.灰白色 B.黑色 C.黄色 D.红色
7.(2024五上·青田期末)台灯一般都装有灯罩,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美观 B.保护灯泡 C.增强反光 D.增大面积
8.(2024五上·青田期末)当太阳光进入三棱镜时,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因为不同颜色光的(  )不一样。
A.传播速度 B.反射角度 C.折射程度 D.穿透能力
9.(2024五上·青田期末)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这是(  )的地形特点。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高原
10.(2024五上·青田期末)关于我国的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B.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
C.地形图上用绿色表示森林 D.我国的地形比较单一
11.(2024五上·青田期末)地球的内部构造,由表面到地心依次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核、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12.(2024五上·青田期末)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三类,浮石和花岗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水成岩
13.(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有关地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圈层
B.地震后会出现道路损毁、房屋倒塌
C.人类目前能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D.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14.(2024五上·青田期末)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发生7.6级地震,导致20余人死亡。发生地震要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蹲下或趴下
B.乘坐电梯赶紧跑
C.在教室里来不及跑时,护住头部,躲在课桌或讲台下
D.在楼房中,选择躲在厨房、浴室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
15.(2024五上·青田期末)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  )。
A.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 B.模拟太阳的长期照射
C.将盒中的食物迅速烧热 D.加快番茄酱中水分的蒸发
16.(2024五上·青田期末)长白山天池是由于(  )形成的。
A.强烈地震 B.板块碰撞 C.火山喷发 D.岩层弯曲
17.(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风的作用关系不大的是(  )。
A.戈壁 B.雅丹地貌 C.沙漠 D.堰塞湖
18.(2024五上·青田期末)长江三角洲主要是因为(  )形成的。
A.火山喷发,岩浆流动
B.岩层受到剧烈挤压,发生地震
C.长江水流速度减慢,水流中的泥沙逐渐沉降
D.风把地表的细沙吹走,在这里逐渐沉降
19.(2024五上·青田期末)小科要参加航模比赛,感觉压力很大。下列关于减轻压力的方法不合适的是(  )。
A.晚上睡前泡泡脚,听听轻音乐
B.放学后,去操场上跑几圈,然后大喊几声
C.去游戏厅打游戏,转移注意力
D.向老师和家长倾诉,谈心交流
20.(2024五上·青田期末)在制订和执行健康行动的计划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为了身体好,早上赖床睡懒觉
B.为了减轻压力,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C.为了减轻体重,每天只吃两餐
D.每天多想想开心的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1.(2024五上·青田期末)如下图,做光的传播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中要用到打孔卡纸、手电筒、   等实验材料。
(2)要使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可以(  )。
A.将4张卡纸随意摆放
B.4张卡纸放在同一根直尺上
C.只要让4张卡纸在同一个平面上就行
D.用一根长筷子穿过卡纸的小孔,提起后轻轻放下
(3)将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能在纸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圆形光斑的是    (选填“图1”或“图2”),光斑落在第   张卡纸上。请在答题卷上,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图1”光的传播路线。
(4)如果把图2中的第2张卡纸再向右移动2厘米,用手电筒的光对着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这时光斑会出现在第   张卡纸上。
(5)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6)我们坐在教室里,能听见走廊上传来的说话声,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对比声音传播和光传播的特点,你的解释是   。
22.(2024五上·青田期末)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下面①-④是小科同学探索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影响的实验过程描述,请按实验步骤的先后给它们排序:②→   →   →   。
①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③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④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甲没有植物覆盖,乙有植物覆盖。
(2)如上图,用喷壶喷水代表   ,小山丘模型代表   ,这样的设计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选填“观察”、“对比”或“模拟”)实验。
(3)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   。
(4)实验中,小科接到两杯水。发现A杯中的水很浑浊,有较多泥沙;B杯中的水比较清澈,泥沙较少。小科推测B杯水是从   的小山丘模型上接到的。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他判断的依据是   。小科在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   。
(5)从实验可知,土地被侵蚀的过程中,最容易被雨水带走的是(  )。
A.草皮和树木 B.较大的石块 C.较小的石块 D.黏土和细沙
23.(2024五上·青田期末)科学小组为了研究水钟计时,设计了两个装置,如下图所示。
(1)利用装置1进行测试,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用时2分钟。可以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用时(  )。
A.小于2分钟 B.等于2分钟 C.大于2分钟 D.无法确定
(2)利用装置2进行测试,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也是用时2分钟。继续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用时(  )。
A.小于2分钟 B.等于2分钟 C.大于2分钟 D.无法确定
(3)装置1和装置2的水流速度相比较,(  )。
A.都是越来越快 B.都是越来越慢
C.装置1越来越快 D.装置2保持均匀
(4)实验后,发现装置1的受水容器标出时间刻度的特点是(  )。
A.刻度都是均匀的 B.下面的刻度密,上面的刻度疏
C.下面的刻度疏,上面的刻度密 D.没有明显的特点
(5)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装置   (选填“1”或“2”)用于计时比较准确,理由是   。
(6)这两个装置的共同特点是(  )。
A.计时太短 B.使用有点麻烦
C.计时不精准 D.以上都是
(7)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做1分钟计时器的是(  )。
A.水钟 B.沙漏 C.日晷 D.燃香
24.(2024五上·青田期末)课堂上,我们利用图中的材料制作了一个   (选填“运动”或“呼吸”)模型,其中   相当于人体前臂中的骨骼,橡皮筋模拟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   。
25.(2024五上·青田期末)举哑铃活动过程中,当我们曲臂时,会感觉到肌肉   (选填“变硬”或“不变”),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26.(2024五上·青田期末)为增强骨骼和强壮肌肉,科学有效的方法是   、   等。
27.(2024五上·青田期末)脑是人体的“总指挥”。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图中A是   ,B是   ,C是   。
28.(2024五上·青田期末)人脑柔软而又脆弱,所以需要(  )来保护。
A.皮肤 B.头发 C.颅骨 D.血管
29.(2024五上·青田期末)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当眼睛被强光照射时,眼睛会立即将这个信号通过   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闭眼的指今,并通过   神经使我们的眼睛迅速闭上,以保护眼睛不受伤害。
30.(2024五上·青田期末)大脑对于我们人体非常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大脑,首先是防止   ,其次是要适当的   。
31.(2024五上·青田期末)科学课上,小明学习小组的同学把铅笔分别垂直和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将图1和图2中发生的现象在答题纸上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图1 图2
(2)铅笔发生“弯折”现象的是图   ,光由水中   射入空气时,光的路线发生了变化,这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3)当光遇到下列物体,不会发生折射现象的是(  )。
A.水滴 B.三棱镜 C.透明玻璃球 D.平面镜
(2024五上·青田期末)心脏有规律地跳动是一个健康生命的重要特征。课堂上,小科和同学们进行了心脏工作的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请回顾实验,回答问题。
32.洗耳球代表(  ),塑料管代表(  )。
A.肺;胃 B.血管;神经 C.心脏;血管 D.胃;心脏
E.神经;肺
33.洗耳球接上塑料管,小科反复捏洗耳球,代表心脏肌肉(  ),这时水排出洗耳球,表示血液(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离开心脏 D.回到心脏;收缩
34.小科正常操作,挤压洗耳球,1分钟能捏(  )次,相当于心跳的次数。
A.10-30 B.30-6 C.60-100 D.100次以上
35.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力量来自(  )。
A.呼吸 B.胃部的蠕动 C.小肠的蠕动 D.心脏的跳动
36.下列是真实的心脏工作与这个模拟实验不同之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血管有粗有细,数量很多
B.连接心脏的血管有很多条,而且血液流出和流入经过的不是同一条血管
C.流经心脏的血液颜色也有不同
D.心脏会自主跳动,它是不会疲劳的
37.(2024五上·青田期末)在学习《计量时间》单元后,小科还想继续探究摆的奥秘,他找到了很多实验材料(见材料包),请你利用这些材料,来参与探究吧!
实验材料:螺帽1个、细绳1根、软尺1把、竹棒1根,夹子1个、电池1节、计时器1个、计时器操作说明书1份。
(1)根据提示,调整计时器,学习使用方法
①给计时器安装电池,打开计时器右侧的开关,使计时器正常工作(如图,正常显示示数)。然后仔细阅读计时器说明书,学会如何计时。这些你都会操作吗?   
②拉下计时器背面的支架,将计时器倾斜的立放在桌面上,以方便自己观察时间。你会操作吗?   
(2)利用材料包里的材料自制“简易摆”,观察并记录
①做简易摆必须要用到的材料是   和   。
②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两个摆绳长度分别为40厘米和10厘米的“简易摆”在答题卷的表格中记录这两个摆15秒钟摆动的次数。
摆绳长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选择的数据
40厘米                
10厘米                
③你的数据中有异常数据吗?如有,你是怎么处理的?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的发现是   。
(3)请再制作一个秒摆(每秒钟摆动一次的摆),我制作的“秒摆”摆绳长度是   厘米。
(4)你认为单摆在太空中也会有规律地来回摆动吗?它是怎样运动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通过内部核聚变自行发光,属于光源;发光的萤火虫自身能产生荧光,是光源;燃烧的蜡烛通过燃烧过程发光,属于光源;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因此不属于光源。综上,不属于光源的是月球,选D。
2.【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的传播特点主要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立竿见影”、“一叶障目”、“如影随形” 均涉及光的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物体(竿、叶、人体)会形成影子或被遮挡,体现直线传播的特性。“湖光倒影” 是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形成物体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与其他三项的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不同。因此,选B。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该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充满烟雾的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烟雾中的微小颗粒可反射激光,使光路可见;激光在均匀烟雾中沿直线传播;烟雾会扩散充满盒子;激光发生偏折需介质不均匀或遇到不同介质(如折射),本实验中介质均匀,不会偏折。综上,选C。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路,使观察者能看到被遮挡的物体。平面镜能反射光线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两块平行放置、与水平面成 45° 角的平面镜,可将光线两次反射,实现光路转折,符合潜望镜的功能需求。三棱镜主要用于光的色散;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哈哈镜是曲面镜,反射光线会变形,均不适合制作潜望镜。因此,制作潜望镜需选用平面镜,选 B。
5.【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通过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外界景物的光线先照射到上方平面镜,经反射后传播到下方平面镜,再经反射进入人眼,使人能从下方看到上方景物。这一过程中,光始终沿直线传播,只是通过镜面反射改变了前进方向。选项 A、B 错误,因为光不能曲线传播;选项 C 错误,“斜射” 并非改变方向的本质原因,核心是镜面反射。因此,正确答案是 D,即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反射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6.【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光,混合后会接近白色。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三种颜色的光在人眼中形成视觉暂留,红、绿、蓝三色光混合,人眼无法分辨单独颜色,最终看到的是接近灰白色的混合光。选项 B(黑色)是无光的情况,C(黄色)是红 + 绿的混合光,D(红色)仅为单一色光,均不符合三原色混合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 A。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台灯灯罩的主要作用与光的反射相关。灯罩通常采用光滑或白色的材料,能将灯泡向四周发散的光线反射到下方的照明区域(如桌面),从而增强该区域的亮度,提高照明效率。选项 A(美观)是次要作用;选项 B(保护灯泡)并非主要设计目的,普通灯罩对灯泡的保护有限;选项 D(增大面积)与照明功能无关。因此,核心作用是增强反光,正确答案为 C。
8.【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七色光,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其原理是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进入三棱镜时折射程度存在差异: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折射更明显,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较弱,从而导致不同色光分离,形成七色光谱。选项 A(传播速度)差异并非色散的直接原因;B(反射角度)与三棱镜折射无关;D(穿透能力)不影响色散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 C,即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一样。
9.【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高原的地形特点是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较高(通常在 500 米以上),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与其他地形分界。选项 A(平原)地势平坦但海拔低,无明显陡坡;B(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C(丘陵)海拔较低(500 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小,无陡峭边界。题干描述符合高原的核心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D。
10.【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具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的显著特点。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逐级降低,故 B 正确。选项 A 错误,西部地形并非以平原为主;选项 C 错误,地形图上绿色通常表示平原(海拔较低区域),而非森林;选项 D 错误,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包含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类型。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构造由表面到地心可分为三个主要圈层,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平均约 17 千米);地壳之下是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地幔深处是地核,位于地球中心,半径约 3400 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选项 A、B、C 的顺序均不符合实际构造,故正确答案为 D。
12.【答案】A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浮石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快速冷却、内部气体膨胀形成的多孔岩石,花岗岩则是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结晶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二者均属岩浆岩。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固化而成,如砂岩;变质岩由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水成岩是沉积岩的旧称。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地震会引发地面震动,导致道路损毁、房屋倒塌等灾害;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现象,具有不可抗拒性。但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地球内部结构复杂、监测技术限制等影响,无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因此C的描述错误。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因为地震可能会导致电梯断电、轨道变形等故障,使人被困其中,甚至可能因建筑物结构损坏而使电梯坠落,造成更大危险。A 选项,跑到空旷处蹲下或趴下可避免被倒塌建筑物等砸伤,是正确做法;C 选项,在教室来不及跑时,躲在课桌或讲台下,能利用物体遮挡保护身体,减少伤害,做法正确;D 选项,厨房、浴室空间小,墙体相对坚固,不易塌落,可作为地震时的躲避场所,该做法正确。故本题选 B。
15.【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在 “火山喷发” 模拟实验中,通常用盒子代表地壳,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型的目的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环境 —— 地壳深处的岩浆因高温而具有流动性和压力,最终可能冲破地壳喷发。选项 B 错误,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照射无关;选项 C、D 并非实验设计目的,实验核心是模拟岩浆受高温产生的运动和喷发过程。因此,加热是为了让模型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正确答案为 A。
16.【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历史上长白山地区多次发生火山喷发,喷发后火山锥顶部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随后积水成湖,即天池。地震主要引发地表断裂等,与天池形成无关;板块碰撞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深层原因,但直接成因是火山喷发;岩层弯曲多形成褶皱山脉,与天池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堰塞湖的形成与风的作用关系不大,它主要是由火山喷发的熔岩、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堵塞河道,使水流受阻积聚而形成的。戈壁,是风长期吹蚀地表,带走细沙,留下粗砾石形成的;雅丹地貌,由风力侵蚀干涸的湖底岩层,形成相间的土墩和凹地;沙漠,是风搬运沙粒后堆积而成。这三者均与风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密切相关。故正确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长江流经内陆时携带大量泥沙,到入海口处因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失去搬运动力而逐渐沉降,长期堆积后形成三角洲。火山喷发、地震均为内力作用,与三角洲形成无关;选项D是风力堆积的典型过程(如沙漠),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为 C。
19.【答案】C
【知识点】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减轻压力需采用健康、积极的方式。A选项,泡脚和听音乐能放松身心,缓解紧张;B选项,运动和呐喊可释放压力,调节情绪;D选项,向他人倾诉能获得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均为合适方法。C选项去游戏厅打游戏,易使人沉迷,不仅无法真正缓解压力,还可能影响学习和休息,甚至加重焦虑,属于不合适的减压方式。故正确答案为C。
20.【答案】D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健康行动计划需兼顾生理与心理平衡。D选项 “保持良好情绪”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积极情绪能增强免疫力、提升生活质量,是合理的健康做法。A选项赖床睡懒觉会扰乱作息,影响新陈代谢;B选项不完成作业违背责任,反而可能因拖延增加压力;C选项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损害健康。这三者均不符合健康计划的合理性。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1)能直立的夹子
(2)D
(3)图1;4
(4)2
(5)光沿直线传播
(6)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就会产生影子;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因此我们能够听到走廊上说话的声音,却不能看见说话的人。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该实验用于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实验中,打孔卡纸需保持三孔在同一直线,手电筒照射后,光线通过小孔,最终需在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光斑,以直观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验材料中还需要能够直立的夹子,用来夹卡纸。
(2)要使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需确保小孔位置精准对齐。D选项用长筷子穿过小孔,能直观验证并固定小孔在同一直线,提起后轻轻放下可保持对齐状态,方法科学有效。A选项 “随意摆放” 无法保证直线;B选项 “放在同一直尺上” 仅能保证卡纸在同一直线,未必小孔对齐;C选项 “同一平面” 与小孔是否共线无关。故正确方法为D。
(3)光沿直线传播,只有当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时,手电筒的光才能穿过所有小孔到达纸屏。图1中小孔对齐,光线可直线传播至最后一张纸屏,形成圆形光斑;图2小孔不在同一直线,光线被阻挡,无法到达纸屏。画光的传播路线时,需从手电筒光源出发,沿直线依次穿过 4 张卡纸的小孔,最终到达纸屏,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4)图 2 中小孔原本不在同一直线,光线无法穿过所有小孔。当第 2 张卡纸右移 2 厘米,若仍未与其他小孔共线,光线从第1张小孔射出后,会被位置偏离的第2张卡纸阻挡,光斑便会落在第2张卡纸上。
(5)实验中,当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时(如图 1),光线能穿过所有小孔并在纸屏形成光斑;当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如图 2),光线被阻挡,无法到达纸屏。这一现象直接证明: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实验环境为空气(同种均匀介质),因此可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沿直线,它能通过空气等介质向四面八方扩散,遇到墙壁等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绕过障碍物传到教室。而光沿直线传播,走廊的障碍物(如墙壁、门框)会阻挡光线,使得人无法直接看到说话者。两者传播特性的差异,导致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1)这个实验中要用到打孔卡纸、手电筒、能直立的夹子等实验材料。用能直立的夹子可以竖起打孔卡纸。
(2)要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最合理的做法是将一根直的小棒,如长筷子,穿过卡纸的小孔,使四张卡纸对齐,这样能够保证四个孔在一条直线上。故选D。
(3)让手电筒的光分别从图1、图2的1纸屏的圆孔处照入,图1中的小孔高度一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手电光能够落到4屏上,形成能光斑。图2中的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发出的光不会到达4屏上,4屏不能看到光斑。
(4)如图2,手电筒光照射方向不变,把2号卡纸向右移动,发现光斑落在2号卡纸上。
(5)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是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光在同种均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就会产生影子。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2.【答案】(1)④;③;①
(2)降水;土地;对比
(3)有无植被覆盖;土地坡度;雨量大小
(4)乙;乙有植被覆盖,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对土壤侵蚀程度弱,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对土壤侵蚀程度强。
(5)D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实验需遵循 “准备材料→制作模型→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的逻辑顺序。首先准备材料是基础;接着制作两个对比模型(甲无植被、乙有植被),确保单一变量(有无植被);然后用喷壶模拟降雨,观察实时影响;最后比较两者变化,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符合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能有效探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2)实验中,喷壶喷水的动作和效果模拟了自然界的降雨过程;小山丘模型则模拟了现实中有坡度的土地形态。这种通过人工制造与自然现象相似的场景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属于模拟实验,通过改变不同的变量来研究哪种因素影响实验结果,是对比实验。它通过简化和再现自然条件,便于观察和控制变量(如有无植被),从而探究土地侵蚀与植被的关系,区别于直接观察自然现象或对比不同组别的对比实验。
(3)该实验探究 “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的条件只能是研究对象 —— 有无植被覆盖。为保证实验公平,需保持相同的条件,如喷水强度、小山丘坡度、土壤类型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影响侵蚀程度,需严格控制以排除干扰,确保实验结果仅由植被有无这一变量引起。
(4)实验中变量为有无植被覆盖。有植物覆盖的乙模型,植物根系可牢牢抓住土壤,阻挡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泥沙流失,故接到的水较清澈;无植被的甲模型,土壤易被雨水冲走,水更浑浊。由此可知,B对应有植被覆盖的模型(乙),依据是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侵蚀,最终结论为植被可减轻土地侵蚀。
(5)在土地侵蚀中,雨水冲刷会带走地表物质。黏土和细沙颗粒细小、重量轻,与土壤的结合力弱,最容易被水流裹挟带走;较大和较小的石块因重量大、体积大,不易被雨水冲走;草皮和树木属于植被,能固定土壤,反而不易被带走。实验中浑浊水中的泥沙主要就是黏土和细沙,因此它们是最易被雨水带走的物质。
(1)探索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影响,要设计下列实验:
①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②制作甲、乙两个小山丘模型,甲没有植物覆盖,乙有植物覆盖。
③用喷水壶分别对甲、乙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④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2)用喷壶喷水代表降水,小山丘模型代表土地。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由实验探索的问题可知,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属于对比实验。
(3)因为该实验探究的是“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变量是植物,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因此,上述实验方案中两个组不同的实验条件是植物覆盖情况,一个有植被覆盖,一个无植被覆盖,而其它条件是相同的,如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等。
(4)B杯中的水比较清澈,泥沙较少说明土地侵蚀程度小。而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乙有植被覆盖,故推测B杯水是从乙小山丘模型上接到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对土壤侵蚀程度弱,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对土壤侵蚀程度强。
(5)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雨水对土地侵蚀的过程中,容易被雨水带走的是黏土和细沙,颗粒小。故选D。
23.【答案】(1)C
(2)B
(3)D
(4)C
(5)2;装置二在装置一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滴水的速度不变
(6)D
(7)C
【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1)装置 1 为泄水型水钟(或类似结构),其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而减慢。当受水容器从 50 毫升到 100 毫升时,原水位已下降,水压减小,水流速度变慢。因此,积聚相同体积(50 毫升)的水,后续用时会比初始 2 分钟更长。这一现象源于水位变化对水压的影响,导致水流不均匀,故选择大于2分钟。
(2)装置2中泄水容器的水位能够始终保持在同一水位线,水流速度均匀,所以前50毫升与后50毫升需要时间一样,都是2分钟。
(3)装置 1 为泄水型水钟,其出水容器水位随时间下降,水压逐渐减小,导致水流速度越来越慢;装置 2 通过设计恒定水位结构维持出水容器水位不变,水压稳定,因此水流速度保持均匀。两者水流速度变化不同:装置1变慢,装置2均匀。选项中只有 D 符合这一特点。
(4)装置1为泄水型水钟,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逐渐减慢。初始时水位高、水压大,水流快,相同时间内受水容器积水多,因此下方刻度(对应早期时间)间隔较疏;后期水位低、水压小,水流慢,相同时间积水少,上方刻度(对应后期时间)间隔较密。这种刻度特点是由水流速度不均匀导致的,故下方刻度疏、上方刻度密。
(5)装置1的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变慢,导致相同时间内积水体积逐渐减少,计时不均匀;装置2通过维持水位恒定,使水流速度稳定,相同体积的水积聚用时相等,计时更均匀准确。因此,装置2用于计时更准确,因其能避免水位变化对水流速度的影响,保证单位时间内水量一致。
(6)两个装置均为简易水钟,存在共同局限性:计时太短:依赖有限水量,无法长时间计时;使用麻烦:需频繁加水、调整水位,操作不便;计时不精准:装置1水流不均匀,装置2虽较稳定但仍受温度、水质等影响,难以完全精准。三者均为两者共同特点,故选择 D。
(7)日晷通过太阳影子的移动计时,其精度受天气和时间跨度影响。1分钟属于短时间,太阳影子在 1分钟内移动极微小,难以准确分辨,误差极大。而水钟、沙漏、燃香均可通过控制水量、沙量或香的燃烧速度,在短时间内实现相对准确的计时。因此,日晷最不适合作为1分钟计时器。
(1)根据对装置1的认识,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需要2分钟。我们可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所需时间最有可能大于2分钟,因为随着水位下降,水滴速度变慢。故选C。
(2)装置2在装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也需要2分钟。我们继续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所需时间最有可能等于2分钟,水位保持不变,则滴水的速度不变。故选B。
(3)装置1是一个泄水型水钟,容器中水位的变化影响水的滴速,水位高时,水的压力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水的滴速变慢。当泄水容器中的水不断往下滴水时,水位不断下降,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所以装置1水流速度先快后慢。装置2在装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所以装置2水流速度保持均匀。故选D。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有关,水位越低,滴漏流速越慢;水位越高,滴漏流速越快。如果在水钟的泄水容器上标示刻度,一开始,水位高,滴漏流速快,随着水位降低,流速越来越慢,所以标示的刻度下面的刻度密,上面的刻度疏。故选B。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2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滴水的速度不变。受水容器中的水每积聚50毫升时所需时间都为2分钟。所以装置2计时比较准确。
(6)这两个装置都是利用水流来实现计时的,它们的共同缺点是计时太短、计时不够精确、使用不方便等。故选D。
(7)A.水钟可以根据漏水或者受水的体积来粗略估算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一分钟计时器。错误。
B.沙漏可以根据漏出来沙的体积来粗略估算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一分钟计时器。错误。
C.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并不能测出一分钟的时间,不适合做一分钟计时器。正确。
D.燃香是利用燃香燃烧的匀速性计时的,可以做一分钟计时器。错误。
故选C。
24.【答案】运动;筷子;肌肉;关节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用筷子、橡皮筋、线绳制作的是运动模型,模拟人体前臂的运动原理。筷子坚硬且能支撑结构,相当于前臂中的骨骼(如尺骨、桡骨);橡皮筋具有弹性,能收缩和舒张,模拟牵引骨骼运动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线绳连接筷子的部位可灵活转动,相当于骨与骨之间的关节(如肘关节),使骨骼能绕其活动。该模型通过橡皮筋收缩拉动筷子转动,直观呈现肌肉、骨骼、关节协同运动的过程。
25.【答案】变硬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举哑铃曲臂时,前臂的肱二头肌等肌肉处于收缩状态。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缩短、变粗,会产生张力,因此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肌肉变硬。这种收缩产生的拉力通过肌腱传递到骨骼,带动前臂绕肘关节转动,完成曲臂动作。而舒张的肌肉(如肱三头肌)则相对柔软,两者协同工作实现肢体运动,故曲臂时收缩的肌肉会变硬。
26.【答案】正常的体力劳动;体育锻炼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增强骨骼和肌肉需科学方法:体育锻炼(如跑步、举重等)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同时使肌肉纤维变粗、力量增强,通过适度负荷促进其发育;营养均衡是基础,钙、维生素D助力骨骼钙化,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原料,缺乏会影响两者健康。两者结合可有效强健骨骼与肌肉,是科学且核心的方法。
27.【答案】大脑;脑干;小脑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脑的三部分结构中,大脑体积最大,位于最上方,负责感知、思维、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小脑位于大脑下方,主要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位于最下方,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三者分工不同,共同构成人体的 “总指挥系统”。
28.【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脑柔软脆弱,需要坚硬结构保护。颅骨是包围脑的骨性结构,由多块头骨组成,形成封闭的颅腔,能有效缓冲外界撞击、避免脑直接受外力损伤。皮肤和头发主要保护头部表层,对内部的脑起不到实质性防护作用;血管的功能是为脑供血,而非保护。因此,颅骨是保护脑的核心结构。
29.【答案】传入;传出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感知环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依赖神经传导:当眼睛遇强光,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信号通过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如大脑皮层),完成信号的 “上传”;神经中枢处理后,通过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向眼部肌肉发送 “闭眼” 指令,使肌肉收缩完成动作,实现对眼睛的保护。传入神经负责信号传入,传出神经负责指令传出,二者协同完成反射过程。
30.【答案】外界的猛烈撞击;运动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大脑需重点关注两点:防止脑损伤是首要,大脑脆弱,外力撞击、剧烈震荡等易导致损伤,需避免头部受伤,如运动时做好防护。适当休息不可或缺,大脑持续工作会疲劳,充足睡眠和合理放松能让其恢复功能,维持高效运转。两者结合可减少伤害、保障大脑正常运作,是保护大脑的核心措施。
31.【答案】(1)
(2)2;斜;折射
(3)D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故垂直放入的铅笔看起来不弯折;倾斜入射时,光从空气进入水(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导致视觉上铅笔在水面处弯折。
(2)铅笔 “弯折” 是光的折射现象(图2)。当铅笔倾斜放入水中,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由于空气和水是不同介质,光的传播速度改变,导致视觉上铅笔在水面处 “弯折”。这一现象符合折射定义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
(3)折射现象发生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水滴、三棱镜、透明玻璃球都是透明介质,光射入时会从空气进入这些介质(或反之),因介质变化发生折射。平面镜的主要现象是反射,光照射到镜面时,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回原介质(空气),传播方向改变是因反射而非折射,故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1)将铅笔垂直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铅笔看上去没有变化。
将铅笔倾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铅笔看上去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一样。
(2)图1中铅笔竖直放入水中不会发生弯折是因为当光线垂直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从侧面或上方看,铅笔看起来并没有弯曲。
图2铅笔斜放入水中发生弯折现象,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原理。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例如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水)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光线在进入水中时会偏离原来的路径,导致我们看到铅笔似乎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
(3)水滴、三棱镜、透明玻璃球都是透明的,光遇到后会发生折射现象,光遇到平面镜会发生反射现象。故选D。
【答案】32.C
33.C
34.C
35.D
36.D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洗耳球模拟心脏,其收缩舒张像心脏跳动;塑料管模拟血管,用于传输 “血液”。挤压洗耳球,模拟心脏收缩,“血液” 被泵出;松开则模拟舒张,“血液” 回流。通过此实验,能直观理解心脏跳动推动血液流动,也可观察到心脏跳动有节奏。正常情况下,挤压洗耳球次数模拟心跳频率,约每分钟 60-100 次 ,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心脏规律跳动对维持生命循环的重要性 。
32.该实验模拟心脏工作原理:洗耳球通过挤压和舒张产生动力,推动液体流动,如同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泵血,故洗耳球代表心脏。塑料管连接洗耳球,用于输送液体,类似于血管在人体内输送血液的功能,因此塑料管代表血管。其他选项中,肺、胃、神经与实验装置的动力产生和输送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33.心脏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反复捏洗耳球时,其内部空间缩小,模拟心脏肌肉收缩,产生动力推动液体(血液)流动。此时水排出洗耳球,对应血液在心脏收缩时被压出心脏,流向全身血管。舒张时洗耳球会吸入液体,对应血液流回心脏。C正确。
34.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跳次数一般在 60-100 次 / 分钟,儿童的心跳略快,但也大致处于这一范围。
实验中挤压洗耳球模拟心脏跳动,正常操作下,1 分钟内捏洗耳球的次数应接近人体正常心跳频率。
选项 A(10-30)过慢,B(30-6,数据可能笔误)不合理,D(100 次以上)属于心动过速,均不符合正常范围,故正确答案为 C。
35.血液在全身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跳动),像 “泵” 一样产生压力,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实现全身循环。呼吸主要参与气体交换,胃部和小肠的蠕动与消化有关,均不直接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因此,使血液全身循环的力量来自心脏的跳动,选 D。
36.A 正确:人体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粗细不同且数量极多,模拟实验的塑料管无法完全还原。
B 正确:心脏连接多条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等),血液流入和流出的血管不同,而实验装置的连接较简单。
C 正确:流经心脏的血液有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和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模拟实验的水无法体现颜色差异。
D 错误:心脏虽能自主跳动(受起搏细胞调控),但心肌会疲劳,只是通过交替收缩舒张休息,并非 “不会疲劳”。
故错误描述为 D。
37.【答案】会;会;螺帽;细绳;10;10;9;10;12;12;13;12;再次进行测试;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25;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按照初始的速度直线运动。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制作钟摆
【解析】【分析】(1)①安装电池时,需根据计时器正负极标识正确放置电池(通常弹簧端对应负极),确保接触良好;打开右侧开关后,计时器显示初始状态。阅读说明书可掌握计时操作:一般通过 “开始 / 暂停” 键启动计时,再次按下暂停;“复位” 键清零重新计时。软尺可辅助测量摆长,竹棒、夹子用于固定摆绳(如用夹子将绳固定在竹棒上),螺帽作摆锤,这些操作结合材料特性即可完成,无需复杂步骤,因此能按提示完成计时器调整与使用。
②拉下计时器背面的支架,利用支架的支撑作用,可调整计时器的倾斜角度。将其立放在桌面时,通过改变支架拉出的长度或角度,能让显示屏朝向自己,便于观察时间读数。这一步操作简单,仅需手动拉动支架并调整摆放位置,无需复杂技巧,结合日常使用类似带支架设备的经验(如手机支架),即可顺利完成,确保计时过程中能清晰查看数据。
(2)①简易摆的核心结构是摆绳和摆锤。细绳可作为摆绳,提供摆动的悬挂基础;螺帽质量集中,适合作为摆锤,能稳定摆动。竹棒、夹子用于固定摆的悬挂点,软尺测摆长,计时器计时,电池为计时器供电,这些是辅助材料。因此,制作简易摆必不可少的是细绳和螺帽。
②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相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根据观察,我们得知40厘米摆绳长度的摆在15秒内摆动次数为:10、10、9。10厘米摆绳长度的摆在15秒内摆动次数为:25、25、24。选取数据是,我们选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所以,我选择的数据分别为10、24。
③摆具有等时性,如果表格中数据出现错误,或者误差较大,我们需要重新进行一次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3)观察表中数据可知,15秒摆动25次,要制作1秒摆动1次,需要摆绳长度比10厘米长,比40厘米短,可能是20-30厘米之间,选择25厘米。
(4)摆的运动与地球引力有关,如果在太空站,不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摆的运动规律不成立,不再做来回运动,可能做直线运动等。
1 / 1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发光的萤火虫
C.燃烧的蜡烛 D.月球
【答案】D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通过内部核聚变自行发光,属于光源;发光的萤火虫自身能产生荧光,是光源;燃烧的蜡烛通过燃烧过程发光,属于光源;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因此不属于光源。综上,不属于光源的是月球,选D。
2.(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成语或短语,涉及光的传播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立竿见影 B.湖光倒影 C.一叶障目 D.如影随形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的传播特点主要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立竿见影”、“一叶障目”、“如影随形” 均涉及光的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物体(竿、叶、人体)会形成影子或被遮挡,体现直线传播的特性。“湖光倒影” 是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形成物体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与其他三项的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不同。因此,选B。
3.(2024五上·青田期末)如图,在进行“激光照射烟雾”的探究实验时,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在烟雾中可见激光的光路 B.激光沿直线传播
C.激光在烟雾中发生偏折 D.烟雾充满整个盒子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该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充满烟雾的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烟雾中的微小颗粒可反射激光,使光路可见;激光在均匀烟雾中沿直线传播;烟雾会扩散充满盒子;激光发生偏折需介质不均匀或遇到不同介质(如折射),本实验中介质均匀,不会偏折。综上,选C。
4.(2024五上·青田期末)制作潜望镜时,我们选用的两面镜子是(  )。
A.三棱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哈哈镜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路,使观察者能看到被遮挡的物体。平面镜能反射光线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两块平行放置、与水平面成 45° 角的平面镜,可将光线两次反射,实现光路转折,符合潜望镜的功能需求。三棱镜主要用于光的色散;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哈哈镜是曲面镜,反射光线会变形,均不适合制作潜望镜。因此,制作潜望镜需选用平面镜,选 B。
5.(2024五上·青田期末)利用潜望镜,我们可以从它下面的孔看到上面孔之外的景物,这说明(  )。
A.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B.光经镜面反射后,可以曲线传播
C.光是可以斜射的,通过光的斜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D.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通过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外界景物的光线先照射到上方平面镜,经反射后传播到下方平面镜,再经反射进入人眼,使人能从下方看到上方景物。这一过程中,光始终沿直线传播,只是通过镜面反射改变了前进方向。选项 A、B 错误,因为光不能曲线传播;选项 C 错误,“斜射” 并非改变方向的本质原因,核心是镜面反射。因此,正确答案是 D,即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反射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6.(2024五上·青田期末)小明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彩色轮,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上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他快速旋转彩色轮,看到的颜色最接近(  )。
A.灰白色 B.黑色 C.黄色 D.红色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光,混合后会接近白色。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三种颜色的光在人眼中形成视觉暂留,红、绿、蓝三色光混合,人眼无法分辨单独颜色,最终看到的是接近灰白色的混合光。选项 B(黑色)是无光的情况,C(黄色)是红 + 绿的混合光,D(红色)仅为单一色光,均不符合三原色混合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 A。
7.(2024五上·青田期末)台灯一般都装有灯罩,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美观 B.保护灯泡 C.增强反光 D.增大面积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台灯灯罩的主要作用与光的反射相关。灯罩通常采用光滑或白色的材料,能将灯泡向四周发散的光线反射到下方的照明区域(如桌面),从而增强该区域的亮度,提高照明效率。选项 A(美观)是次要作用;选项 B(保护灯泡)并非主要设计目的,普通灯罩对灯泡的保护有限;选项 D(增大面积)与照明功能无关。因此,核心作用是增强反光,正确答案为 C。
8.(2024五上·青田期末)当太阳光进入三棱镜时,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因为不同颜色光的(  )不一样。
A.传播速度 B.反射角度 C.折射程度 D.穿透能力
【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七色光,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其原理是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进入三棱镜时折射程度存在差异: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折射更明显,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较弱,从而导致不同色光分离,形成七色光谱。选项 A(传播速度)差异并非色散的直接原因;B(反射角度)与三棱镜折射无关;D(穿透能力)不影响色散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 C,即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一样。
9.(2024五上·青田期末)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这是(  )的地形特点。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高原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高原的地形特点是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较高(通常在 500 米以上),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与其他地形分界。选项 A(平原)地势平坦但海拔低,无明显陡坡;B(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C(丘陵)海拔较低(500 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小,无陡峭边界。题干描述符合高原的核心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D。
10.(2024五上·青田期末)关于我国的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B.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
C.地形图上用绿色表示森林 D.我国的地形比较单一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具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的显著特点。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逐级降低,故 B 正确。选项 A 错误,西部地形并非以平原为主;选项 C 错误,地形图上绿色通常表示平原(海拔较低区域),而非森林;选项 D 错误,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包含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类型。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2024五上·青田期末)地球的内部构造,由表面到地心依次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核、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构造由表面到地心可分为三个主要圈层,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平均约 17 千米);地壳之下是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地幔深处是地核,位于地球中心,半径约 3400 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选项 A、B、C 的顺序均不符合实际构造,故正确答案为 D。
12.(2024五上·青田期末)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三类,浮石和花岗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水成岩
【答案】A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浮石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快速冷却、内部气体膨胀形成的多孔岩石,花岗岩则是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结晶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二者均属岩浆岩。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固化而成,如砂岩;变质岩由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水成岩是沉积岩的旧称。故正确答案为A。
13.(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有关地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圈层
B.地震后会出现道路损毁、房屋倒塌
C.人类目前能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D.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地震会引发地面震动,导致道路损毁、房屋倒塌等灾害;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现象,具有不可抗拒性。但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地球内部结构复杂、监测技术限制等影响,无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因此C的描述错误。正确答案为C。
14.(2024五上·青田期末)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发生7.6级地震,导致20余人死亡。发生地震要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蹲下或趴下
B.乘坐电梯赶紧跑
C.在教室里来不及跑时,护住头部,躲在课桌或讲台下
D.在楼房中,选择躲在厨房、浴室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因为地震可能会导致电梯断电、轨道变形等故障,使人被困其中,甚至可能因建筑物结构损坏而使电梯坠落,造成更大危险。A 选项,跑到空旷处蹲下或趴下可避免被倒塌建筑物等砸伤,是正确做法;C 选项,在教室来不及跑时,躲在课桌或讲台下,能利用物体遮挡保护身体,减少伤害,做法正确;D 选项,厨房、浴室空间小,墙体相对坚固,不易塌落,可作为地震时的躲避场所,该做法正确。故本题选 B。
15.(2024五上·青田期末)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  )。
A.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 B.模拟太阳的长期照射
C.将盒中的食物迅速烧热 D.加快番茄酱中水分的蒸发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在 “火山喷发” 模拟实验中,通常用盒子代表地壳,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型的目的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环境 —— 地壳深处的岩浆因高温而具有流动性和压力,最终可能冲破地壳喷发。选项 B 错误,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照射无关;选项 C、D 并非实验设计目的,实验核心是模拟岩浆受高温产生的运动和喷发过程。因此,加热是为了让模型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正确答案为 A。
16.(2024五上·青田期末)长白山天池是由于(  )形成的。
A.强烈地震 B.板块碰撞 C.火山喷发 D.岩层弯曲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历史上长白山地区多次发生火山喷发,喷发后火山锥顶部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随后积水成湖,即天池。地震主要引发地表断裂等,与天池形成无关;板块碰撞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深层原因,但直接成因是火山喷发;岩层弯曲多形成褶皱山脉,与天池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17.(2024五上·青田期末)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风的作用关系不大的是(  )。
A.戈壁 B.雅丹地貌 C.沙漠 D.堰塞湖
【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堰塞湖的形成与风的作用关系不大,它主要是由火山喷发的熔岩、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堵塞河道,使水流受阻积聚而形成的。戈壁,是风长期吹蚀地表,带走细沙,留下粗砾石形成的;雅丹地貌,由风力侵蚀干涸的湖底岩层,形成相间的土墩和凹地;沙漠,是风搬运沙粒后堆积而成。这三者均与风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密切相关。故正确答案为D。
18.(2024五上·青田期末)长江三角洲主要是因为(  )形成的。
A.火山喷发,岩浆流动
B.岩层受到剧烈挤压,发生地震
C.长江水流速度减慢,水流中的泥沙逐渐沉降
D.风把地表的细沙吹走,在这里逐渐沉降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长江流经内陆时携带大量泥沙,到入海口处因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失去搬运动力而逐渐沉降,长期堆积后形成三角洲。火山喷发、地震均为内力作用,与三角洲形成无关;选项D是风力堆积的典型过程(如沙漠),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为 C。
19.(2024五上·青田期末)小科要参加航模比赛,感觉压力很大。下列关于减轻压力的方法不合适的是(  )。
A.晚上睡前泡泡脚,听听轻音乐
B.放学后,去操场上跑几圈,然后大喊几声
C.去游戏厅打游戏,转移注意力
D.向老师和家长倾诉,谈心交流
【答案】C
【知识点】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减轻压力需采用健康、积极的方式。A选项,泡脚和听音乐能放松身心,缓解紧张;B选项,运动和呐喊可释放压力,调节情绪;D选项,向他人倾诉能获得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均为合适方法。C选项去游戏厅打游戏,易使人沉迷,不仅无法真正缓解压力,还可能影响学习和休息,甚至加重焦虑,属于不合适的减压方式。故正确答案为C。
20.(2024五上·青田期末)在制订和执行健康行动的计划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为了身体好,早上赖床睡懒觉
B.为了减轻压力,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C.为了减轻体重,每天只吃两餐
D.每天多想想开心的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答案】D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健康行动计划需兼顾生理与心理平衡。D选项 “保持良好情绪”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积极情绪能增强免疫力、提升生活质量,是合理的健康做法。A选项赖床睡懒觉会扰乱作息,影响新陈代谢;B选项不完成作业违背责任,反而可能因拖延增加压力;C选项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损害健康。这三者均不符合健康计划的合理性。故正确答案为D。
21.(2024五上·青田期末)如下图,做光的传播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中要用到打孔卡纸、手电筒、   等实验材料。
(2)要使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可以(  )。
A.将4张卡纸随意摆放
B.4张卡纸放在同一根直尺上
C.只要让4张卡纸在同一个平面上就行
D.用一根长筷子穿过卡纸的小孔,提起后轻轻放下
(3)将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能在纸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圆形光斑的是    (选填“图1”或“图2”),光斑落在第   张卡纸上。请在答题卷上,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图1”光的传播路线。
(4)如果把图2中的第2张卡纸再向右移动2厘米,用手电筒的光对着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这时光斑会出现在第   张卡纸上。
(5)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6)我们坐在教室里,能听见走廊上传来的说话声,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对比声音传播和光传播的特点,你的解释是   。
【答案】(1)能直立的夹子
(2)D
(3)图1;4
(4)2
(5)光沿直线传播
(6)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就会产生影子;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因此我们能够听到走廊上说话的声音,却不能看见说话的人。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该实验用于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实验中,打孔卡纸需保持三孔在同一直线,手电筒照射后,光线通过小孔,最终需在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光斑,以直观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验材料中还需要能够直立的夹子,用来夹卡纸。
(2)要使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需确保小孔位置精准对齐。D选项用长筷子穿过小孔,能直观验证并固定小孔在同一直线,提起后轻轻放下可保持对齐状态,方法科学有效。A选项 “随意摆放” 无法保证直线;B选项 “放在同一直尺上” 仅能保证卡纸在同一直线,未必小孔对齐;C选项 “同一平面” 与小孔是否共线无关。故正确方法为D。
(3)光沿直线传播,只有当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时,手电筒的光才能穿过所有小孔到达纸屏。图1中小孔对齐,光线可直线传播至最后一张纸屏,形成圆形光斑;图2小孔不在同一直线,光线被阻挡,无法到达纸屏。画光的传播路线时,需从手电筒光源出发,沿直线依次穿过 4 张卡纸的小孔,最终到达纸屏,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4)图 2 中小孔原本不在同一直线,光线无法穿过所有小孔。当第 2 张卡纸右移 2 厘米,若仍未与其他小孔共线,光线从第1张小孔射出后,会被位置偏离的第2张卡纸阻挡,光斑便会落在第2张卡纸上。
(5)实验中,当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时(如图 1),光线能穿过所有小孔并在纸屏形成光斑;当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如图 2),光线被阻挡,无法到达纸屏。这一现象直接证明: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实验环境为空气(同种均匀介质),因此可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沿直线,它能通过空气等介质向四面八方扩散,遇到墙壁等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绕过障碍物传到教室。而光沿直线传播,走廊的障碍物(如墙壁、门框)会阻挡光线,使得人无法直接看到说话者。两者传播特性的差异,导致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1)这个实验中要用到打孔卡纸、手电筒、能直立的夹子等实验材料。用能直立的夹子可以竖起打孔卡纸。
(2)要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最合理的做法是将一根直的小棒,如长筷子,穿过卡纸的小孔,使四张卡纸对齐,这样能够保证四个孔在一条直线上。故选D。
(3)让手电筒的光分别从图1、图2的1纸屏的圆孔处照入,图1中的小孔高度一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手电光能够落到4屏上,形成能光斑。图2中的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发出的光不会到达4屏上,4屏不能看到光斑。
(4)如图2,手电筒光照射方向不变,把2号卡纸向右移动,发现光斑落在2号卡纸上。
(5)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是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光在同种均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就会产生影子。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2.(2024五上·青田期末)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下面①-④是小科同学探索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影响的实验过程描述,请按实验步骤的先后给它们排序:②→   →   →   。
①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③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④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甲没有植物覆盖,乙有植物覆盖。
(2)如上图,用喷壶喷水代表   ,小山丘模型代表   ,这样的设计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选填“观察”、“对比”或“模拟”)实验。
(3)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   。
(4)实验中,小科接到两杯水。发现A杯中的水很浑浊,有较多泥沙;B杯中的水比较清澈,泥沙较少。小科推测B杯水是从   的小山丘模型上接到的。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他判断的依据是   。小科在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   。
(5)从实验可知,土地被侵蚀的过程中,最容易被雨水带走的是(  )。
A.草皮和树木 B.较大的石块 C.较小的石块 D.黏土和细沙
【答案】(1)④;③;①
(2)降水;土地;对比
(3)有无植被覆盖;土地坡度;雨量大小
(4)乙;乙有植被覆盖,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对土壤侵蚀程度弱,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对土壤侵蚀程度强。
(5)D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实验需遵循 “准备材料→制作模型→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的逻辑顺序。首先准备材料是基础;接着制作两个对比模型(甲无植被、乙有植被),确保单一变量(有无植被);然后用喷壶模拟降雨,观察实时影响;最后比较两者变化,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符合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能有效探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2)实验中,喷壶喷水的动作和效果模拟了自然界的降雨过程;小山丘模型则模拟了现实中有坡度的土地形态。这种通过人工制造与自然现象相似的场景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属于模拟实验,通过改变不同的变量来研究哪种因素影响实验结果,是对比实验。它通过简化和再现自然条件,便于观察和控制变量(如有无植被),从而探究土地侵蚀与植被的关系,区别于直接观察自然现象或对比不同组别的对比实验。
(3)该实验探究 “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的条件只能是研究对象 —— 有无植被覆盖。为保证实验公平,需保持相同的条件,如喷水强度、小山丘坡度、土壤类型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影响侵蚀程度,需严格控制以排除干扰,确保实验结果仅由植被有无这一变量引起。
(4)实验中变量为有无植被覆盖。有植物覆盖的乙模型,植物根系可牢牢抓住土壤,阻挡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泥沙流失,故接到的水较清澈;无植被的甲模型,土壤易被雨水冲走,水更浑浊。由此可知,B对应有植被覆盖的模型(乙),依据是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侵蚀,最终结论为植被可减轻土地侵蚀。
(5)在土地侵蚀中,雨水冲刷会带走地表物质。黏土和细沙颗粒细小、重量轻,与土壤的结合力弱,最容易被水流裹挟带走;较大和较小的石块因重量大、体积大,不易被雨水冲走;草皮和树木属于植被,能固定土壤,反而不易被带走。实验中浑浊水中的泥沙主要就是黏土和细沙,因此它们是最易被雨水带走的物质。
(1)探索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影响,要设计下列实验:
①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②制作甲、乙两个小山丘模型,甲没有植物覆盖,乙有植物覆盖。
③用喷水壶分别对甲、乙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④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2)用喷壶喷水代表降水,小山丘模型代表土地。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由实验探索的问题可知,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属于对比实验。
(3)因为该实验探究的是“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变量是植物,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因此,上述实验方案中两个组不同的实验条件是植物覆盖情况,一个有植被覆盖,一个无植被覆盖,而其它条件是相同的,如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等。
(4)B杯中的水比较清澈,泥沙较少说明土地侵蚀程度小。而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乙有植被覆盖,故推测B杯水是从乙小山丘模型上接到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对土壤侵蚀程度弱,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对土壤侵蚀程度强。
(5)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雨水对土地侵蚀的过程中,容易被雨水带走的是黏土和细沙,颗粒小。故选D。
23.(2024五上·青田期末)科学小组为了研究水钟计时,设计了两个装置,如下图所示。
(1)利用装置1进行测试,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用时2分钟。可以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用时(  )。
A.小于2分钟 B.等于2分钟 C.大于2分钟 D.无法确定
(2)利用装置2进行测试,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也是用时2分钟。继续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用时(  )。
A.小于2分钟 B.等于2分钟 C.大于2分钟 D.无法确定
(3)装置1和装置2的水流速度相比较,(  )。
A.都是越来越快 B.都是越来越慢
C.装置1越来越快 D.装置2保持均匀
(4)实验后,发现装置1的受水容器标出时间刻度的特点是(  )。
A.刻度都是均匀的 B.下面的刻度密,上面的刻度疏
C.下面的刻度疏,上面的刻度密 D.没有明显的特点
(5)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装置   (选填“1”或“2”)用于计时比较准确,理由是   。
(6)这两个装置的共同特点是(  )。
A.计时太短 B.使用有点麻烦
C.计时不精准 D.以上都是
(7)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做1分钟计时器的是(  )。
A.水钟 B.沙漏 C.日晷 D.燃香
【答案】(1)C
(2)B
(3)D
(4)C
(5)2;装置二在装置一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滴水的速度不变
(6)D
(7)C
【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1)装置 1 为泄水型水钟(或类似结构),其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而减慢。当受水容器从 50 毫升到 100 毫升时,原水位已下降,水压减小,水流速度变慢。因此,积聚相同体积(50 毫升)的水,后续用时会比初始 2 分钟更长。这一现象源于水位变化对水压的影响,导致水流不均匀,故选择大于2分钟。
(2)装置2中泄水容器的水位能够始终保持在同一水位线,水流速度均匀,所以前50毫升与后50毫升需要时间一样,都是2分钟。
(3)装置 1 为泄水型水钟,其出水容器水位随时间下降,水压逐渐减小,导致水流速度越来越慢;装置 2 通过设计恒定水位结构维持出水容器水位不变,水压稳定,因此水流速度保持均匀。两者水流速度变化不同:装置1变慢,装置2均匀。选项中只有 D 符合这一特点。
(4)装置1为泄水型水钟,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逐渐减慢。初始时水位高、水压大,水流快,相同时间内受水容器积水多,因此下方刻度(对应早期时间)间隔较疏;后期水位低、水压小,水流慢,相同时间积水少,上方刻度(对应后期时间)间隔较密。这种刻度特点是由水流速度不均匀导致的,故下方刻度疏、上方刻度密。
(5)装置1的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变慢,导致相同时间内积水体积逐渐减少,计时不均匀;装置2通过维持水位恒定,使水流速度稳定,相同体积的水积聚用时相等,计时更均匀准确。因此,装置2用于计时更准确,因其能避免水位变化对水流速度的影响,保证单位时间内水量一致。
(6)两个装置均为简易水钟,存在共同局限性:计时太短:依赖有限水量,无法长时间计时;使用麻烦:需频繁加水、调整水位,操作不便;计时不精准:装置1水流不均匀,装置2虽较稳定但仍受温度、水质等影响,难以完全精准。三者均为两者共同特点,故选择 D。
(7)日晷通过太阳影子的移动计时,其精度受天气和时间跨度影响。1分钟属于短时间,太阳影子在 1分钟内移动极微小,难以准确分辨,误差极大。而水钟、沙漏、燃香均可通过控制水量、沙量或香的燃烧速度,在短时间内实现相对准确的计时。因此,日晷最不适合作为1分钟计时器。
(1)根据对装置1的认识,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需要2分钟。我们可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所需时间最有可能大于2分钟,因为随着水位下降,水滴速度变慢。故选C。
(2)装置2在装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也需要2分钟。我们继续推测,如果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所需时间最有可能等于2分钟,水位保持不变,则滴水的速度不变。故选B。
(3)装置1是一个泄水型水钟,容器中水位的变化影响水的滴速,水位高时,水的压力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水的滴速变慢。当泄水容器中的水不断往下滴水时,水位不断下降,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所以装置1水流速度先快后慢。装置2在装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所以装置2水流速度保持均匀。故选D。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有关,水位越低,滴漏流速越慢;水位越高,滴漏流速越快。如果在水钟的泄水容器上标示刻度,一开始,水位高,滴漏流速快,随着水位降低,流速越来越慢,所以标示的刻度下面的刻度密,上面的刻度疏。故选B。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2通过增加进水管和排水管,让受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不变,滴水的速度不变。受水容器中的水每积聚50毫升时所需时间都为2分钟。所以装置2计时比较准确。
(6)这两个装置都是利用水流来实现计时的,它们的共同缺点是计时太短、计时不够精确、使用不方便等。故选D。
(7)A.水钟可以根据漏水或者受水的体积来粗略估算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一分钟计时器。错误。
B.沙漏可以根据漏出来沙的体积来粗略估算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一分钟计时器。错误。
C.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并不能测出一分钟的时间,不适合做一分钟计时器。正确。
D.燃香是利用燃香燃烧的匀速性计时的,可以做一分钟计时器。错误。
故选C。
24.(2024五上·青田期末)课堂上,我们利用图中的材料制作了一个   (选填“运动”或“呼吸”)模型,其中   相当于人体前臂中的骨骼,橡皮筋模拟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   。
【答案】运动;筷子;肌肉;关节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用筷子、橡皮筋、线绳制作的是运动模型,模拟人体前臂的运动原理。筷子坚硬且能支撑结构,相当于前臂中的骨骼(如尺骨、桡骨);橡皮筋具有弹性,能收缩和舒张,模拟牵引骨骼运动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线绳连接筷子的部位可灵活转动,相当于骨与骨之间的关节(如肘关节),使骨骼能绕其活动。该模型通过橡皮筋收缩拉动筷子转动,直观呈现肌肉、骨骼、关节协同运动的过程。
25.(2024五上·青田期末)举哑铃活动过程中,当我们曲臂时,会感觉到肌肉   (选填“变硬”或“不变”),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答案】变硬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举哑铃曲臂时,前臂的肱二头肌等肌肉处于收缩状态。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缩短、变粗,会产生张力,因此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肌肉变硬。这种收缩产生的拉力通过肌腱传递到骨骼,带动前臂绕肘关节转动,完成曲臂动作。而舒张的肌肉(如肱三头肌)则相对柔软,两者协同工作实现肢体运动,故曲臂时收缩的肌肉会变硬。
26.(2024五上·青田期末)为增强骨骼和强壮肌肉,科学有效的方法是   、   等。
【答案】正常的体力劳动;体育锻炼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增强骨骼和肌肉需科学方法:体育锻炼(如跑步、举重等)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同时使肌肉纤维变粗、力量增强,通过适度负荷促进其发育;营养均衡是基础,钙、维生素D助力骨骼钙化,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原料,缺乏会影响两者健康。两者结合可有效强健骨骼与肌肉,是科学且核心的方法。
27.(2024五上·青田期末)脑是人体的“总指挥”。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图中A是   ,B是   ,C是   。
【答案】大脑;脑干;小脑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脑的三部分结构中,大脑体积最大,位于最上方,负责感知、思维、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小脑位于大脑下方,主要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位于最下方,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三者分工不同,共同构成人体的 “总指挥系统”。
28.(2024五上·青田期末)人脑柔软而又脆弱,所以需要(  )来保护。
A.皮肤 B.头发 C.颅骨 D.血管
【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脑柔软脆弱,需要坚硬结构保护。颅骨是包围脑的骨性结构,由多块头骨组成,形成封闭的颅腔,能有效缓冲外界撞击、避免脑直接受外力损伤。皮肤和头发主要保护头部表层,对内部的脑起不到实质性防护作用;血管的功能是为脑供血,而非保护。因此,颅骨是保护脑的核心结构。
29.(2024五上·青田期末)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当眼睛被强光照射时,眼睛会立即将这个信号通过   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闭眼的指今,并通过   神经使我们的眼睛迅速闭上,以保护眼睛不受伤害。
【答案】传入;传出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感知环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依赖神经传导:当眼睛遇强光,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信号通过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如大脑皮层),完成信号的 “上传”;神经中枢处理后,通过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向眼部肌肉发送 “闭眼” 指令,使肌肉收缩完成动作,实现对眼睛的保护。传入神经负责信号传入,传出神经负责指令传出,二者协同完成反射过程。
30.(2024五上·青田期末)大脑对于我们人体非常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大脑,首先是防止   ,其次是要适当的   。
【答案】外界的猛烈撞击;运动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大脑需重点关注两点:防止脑损伤是首要,大脑脆弱,外力撞击、剧烈震荡等易导致损伤,需避免头部受伤,如运动时做好防护。适当休息不可或缺,大脑持续工作会疲劳,充足睡眠和合理放松能让其恢复功能,维持高效运转。两者结合可减少伤害、保障大脑正常运作,是保护大脑的核心措施。
31.(2024五上·青田期末)科学课上,小明学习小组的同学把铅笔分别垂直和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将图1和图2中发生的现象在答题纸上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图1 图2
(2)铅笔发生“弯折”现象的是图   ,光由水中   射入空气时,光的路线发生了变化,这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3)当光遇到下列物体,不会发生折射现象的是(  )。
A.水滴 B.三棱镜 C.透明玻璃球 D.平面镜
【答案】(1)
(2)2;斜;折射
(3)D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故垂直放入的铅笔看起来不弯折;倾斜入射时,光从空气进入水(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导致视觉上铅笔在水面处弯折。
(2)铅笔 “弯折” 是光的折射现象(图2)。当铅笔倾斜放入水中,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由于空气和水是不同介质,光的传播速度改变,导致视觉上铅笔在水面处 “弯折”。这一现象符合折射定义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
(3)折射现象发生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水滴、三棱镜、透明玻璃球都是透明介质,光射入时会从空气进入这些介质(或反之),因介质变化发生折射。平面镜的主要现象是反射,光照射到镜面时,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回原介质(空气),传播方向改变是因反射而非折射,故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1)将铅笔垂直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铅笔看上去没有变化。
将铅笔倾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铅笔看上去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一样。
(2)图1中铅笔竖直放入水中不会发生弯折是因为当光线垂直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从侧面或上方看,铅笔看起来并没有弯曲。
图2铅笔斜放入水中发生弯折现象,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原理。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例如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水)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光线在进入水中时会偏离原来的路径,导致我们看到铅笔似乎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
(3)水滴、三棱镜、透明玻璃球都是透明的,光遇到后会发生折射现象,光遇到平面镜会发生反射现象。故选D。
(2024五上·青田期末)心脏有规律地跳动是一个健康生命的重要特征。课堂上,小科和同学们进行了心脏工作的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请回顾实验,回答问题。
32.洗耳球代表(  ),塑料管代表(  )。
A.肺;胃 B.血管;神经 C.心脏;血管 D.胃;心脏
E.神经;肺
33.洗耳球接上塑料管,小科反复捏洗耳球,代表心脏肌肉(  ),这时水排出洗耳球,表示血液(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离开心脏 D.回到心脏;收缩
34.小科正常操作,挤压洗耳球,1分钟能捏(  )次,相当于心跳的次数。
A.10-30 B.30-6 C.60-100 D.100次以上
35.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力量来自(  )。
A.呼吸 B.胃部的蠕动 C.小肠的蠕动 D.心脏的跳动
36.下列是真实的心脏工作与这个模拟实验不同之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血管有粗有细,数量很多
B.连接心脏的血管有很多条,而且血液流出和流入经过的不是同一条血管
C.流经心脏的血液颜色也有不同
D.心脏会自主跳动,它是不会疲劳的
【答案】32.C
33.C
34.C
35.D
36.D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洗耳球模拟心脏,其收缩舒张像心脏跳动;塑料管模拟血管,用于传输 “血液”。挤压洗耳球,模拟心脏收缩,“血液” 被泵出;松开则模拟舒张,“血液” 回流。通过此实验,能直观理解心脏跳动推动血液流动,也可观察到心脏跳动有节奏。正常情况下,挤压洗耳球次数模拟心跳频率,约每分钟 60-100 次 ,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心脏规律跳动对维持生命循环的重要性 。
32.该实验模拟心脏工作原理:洗耳球通过挤压和舒张产生动力,推动液体流动,如同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泵血,故洗耳球代表心脏。塑料管连接洗耳球,用于输送液体,类似于血管在人体内输送血液的功能,因此塑料管代表血管。其他选项中,肺、胃、神经与实验装置的动力产生和输送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33.心脏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反复捏洗耳球时,其内部空间缩小,模拟心脏肌肉收缩,产生动力推动液体(血液)流动。此时水排出洗耳球,对应血液在心脏收缩时被压出心脏,流向全身血管。舒张时洗耳球会吸入液体,对应血液流回心脏。C正确。
34.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跳次数一般在 60-100 次 / 分钟,儿童的心跳略快,但也大致处于这一范围。
实验中挤压洗耳球模拟心脏跳动,正常操作下,1 分钟内捏洗耳球的次数应接近人体正常心跳频率。
选项 A(10-30)过慢,B(30-6,数据可能笔误)不合理,D(100 次以上)属于心动过速,均不符合正常范围,故正确答案为 C。
35.血液在全身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跳动),像 “泵” 一样产生压力,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实现全身循环。呼吸主要参与气体交换,胃部和小肠的蠕动与消化有关,均不直接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因此,使血液全身循环的力量来自心脏的跳动,选 D。
36.A 正确:人体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粗细不同且数量极多,模拟实验的塑料管无法完全还原。
B 正确:心脏连接多条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等),血液流入和流出的血管不同,而实验装置的连接较简单。
C 正确:流经心脏的血液有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和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模拟实验的水无法体现颜色差异。
D 错误:心脏虽能自主跳动(受起搏细胞调控),但心肌会疲劳,只是通过交替收缩舒张休息,并非 “不会疲劳”。
故错误描述为 D。
37.(2024五上·青田期末)在学习《计量时间》单元后,小科还想继续探究摆的奥秘,他找到了很多实验材料(见材料包),请你利用这些材料,来参与探究吧!
实验材料:螺帽1个、细绳1根、软尺1把、竹棒1根,夹子1个、电池1节、计时器1个、计时器操作说明书1份。
(1)根据提示,调整计时器,学习使用方法
①给计时器安装电池,打开计时器右侧的开关,使计时器正常工作(如图,正常显示示数)。然后仔细阅读计时器说明书,学会如何计时。这些你都会操作吗?   
②拉下计时器背面的支架,将计时器倾斜的立放在桌面上,以方便自己观察时间。你会操作吗?   
(2)利用材料包里的材料自制“简易摆”,观察并记录
①做简易摆必须要用到的材料是   和   。
②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两个摆绳长度分别为40厘米和10厘米的“简易摆”在答题卷的表格中记录这两个摆15秒钟摆动的次数。
摆绳长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选择的数据
40厘米                
10厘米                
③你的数据中有异常数据吗?如有,你是怎么处理的?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的发现是   。
(3)请再制作一个秒摆(每秒钟摆动一次的摆),我制作的“秒摆”摆绳长度是   厘米。
(4)你认为单摆在太空中也会有规律地来回摆动吗?它是怎样运动的?   
【答案】会;会;螺帽;细绳;10;10;9;10;12;12;13;12;再次进行测试;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25;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按照初始的速度直线运动。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制作钟摆
【解析】【分析】(1)①安装电池时,需根据计时器正负极标识正确放置电池(通常弹簧端对应负极),确保接触良好;打开右侧开关后,计时器显示初始状态。阅读说明书可掌握计时操作:一般通过 “开始 / 暂停” 键启动计时,再次按下暂停;“复位” 键清零重新计时。软尺可辅助测量摆长,竹棒、夹子用于固定摆绳(如用夹子将绳固定在竹棒上),螺帽作摆锤,这些操作结合材料特性即可完成,无需复杂步骤,因此能按提示完成计时器调整与使用。
②拉下计时器背面的支架,利用支架的支撑作用,可调整计时器的倾斜角度。将其立放在桌面时,通过改变支架拉出的长度或角度,能让显示屏朝向自己,便于观察时间读数。这一步操作简单,仅需手动拉动支架并调整摆放位置,无需复杂技巧,结合日常使用类似带支架设备的经验(如手机支架),即可顺利完成,确保计时过程中能清晰查看数据。
(2)①简易摆的核心结构是摆绳和摆锤。细绳可作为摆绳,提供摆动的悬挂基础;螺帽质量集中,适合作为摆锤,能稳定摆动。竹棒、夹子用于固定摆的悬挂点,软尺测摆长,计时器计时,电池为计时器供电,这些是辅助材料。因此,制作简易摆必不可少的是细绳和螺帽。
②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相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根据观察,我们得知40厘米摆绳长度的摆在15秒内摆动次数为:10、10、9。10厘米摆绳长度的摆在15秒内摆动次数为:25、25、24。选取数据是,我们选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所以,我选择的数据分别为10、24。
③摆具有等时性,如果表格中数据出现错误,或者误差较大,我们需要重新进行一次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3)观察表中数据可知,15秒摆动25次,要制作1秒摆动1次,需要摆绳长度比10厘米长,比40厘米短,可能是20-30厘米之间,选择25厘米。
(4)摆的运动与地球引力有关,如果在太空站,不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摆的运动规律不成立,不再做来回运动,可能做直线运动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