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十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十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21: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②。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既,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则犬歘然③复来,啮骡尾足。某怒鞭之,犬鸣吠不已。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
及扪腰橐④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⑤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⑥,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关说:通关节、说人情。③歘(xū)然:飘忽迅疾的样子。歘,火光一闪。④扪橐(tuó):扪,按、摸;橐,钱袋。⑤候关:守候城门开放。⑥冲衢:交通要冲。
1.对文中加点字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啮骡尾足: 咬 B.某怒鞭之: 鞭子
C.益怒,回骑驰逐之: 更加 D.细审来途: 查看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回骑驰逐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数刀毙之 B.久之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夫君子之行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语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B.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C.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D.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一)嵇中散临刑东市①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②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二)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③不得住。
(三)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①嵇中散:嵇康的别名;东市:指刑场。②靳固:吝啬固执。③跌荡:摇晃跌倒。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词多义】“时大雨”的“时”与“年与时驰”(《诫子书》)的“时”意思不同。
B.【语境推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袁孝尼尝请学此散”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C.【词典释义】“故”的主要义项有: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故意;特意。④死亡;去世。“书亦如故”一句中应取第③义项。
D.【课内迁移】“俄而雪骤”(《咏雪》)的“俄而”与“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的“俄而”意思相同。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B.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C.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D.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4.三则故事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雅量”的内涵是什么呢?请结合三则故事的内容分析。

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⑤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如椒:像花椒的果实。②果腹:满腹,即吃饱的意思。③故:同“固”,本来。④欻(xū)然:忽然。⑤啾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一为蛇所吞/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及入穴/将复何及(《诫子书》)
C.嚼如前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D.方将过半/方欲行(《狼》)
2.下列选项中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衔之而去
A.久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又数刀毙之 D.夫君子之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B.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C.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D.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5.鲁迅先生评价《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多具人情。”《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往往被赋予了人的特点,请你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文中的鼠具备人的哪些特点?

黔娄先生
黔娄①先生者,齐人也,修身清节,不求进於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著书四篇,言道家之务,号《黔娄子》。终身不屈,以寿终。
【注释】①黔娄,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
1.下面对文中加横线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致礼”中的“礼”和“齐王又礼之”中的“礼”含义一样,都是动词“送礼”,黔娄能得到两位君王的重视,从侧面体现了他的贤能。
B.“其”字为代词,译为“他的”,和“回也不改其乐”中用法一样。
C.“就”字有“凑近,靠近”、“到,开始从事”、“被、遭受”等义项,文中“又不就”的“就”应为“凑近,靠近”。
D.“辞”的义项有“告别”、“辞职”、“推脱”等,文中“辞不受”的“辞”,应为“告别”,黔娄没有接受鲁恭公的邀请,就告辞离开了。
2.下列选项中的“之”,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言道家之务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学而时习之学
C.下车引之 D.夫君子之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
B.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
C.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
D.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
4.翻译下列句子
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黔娄先生拒绝高官厚禄,颜回身处陋巷不改其乐,他们均为后人所称道。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公①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②。鹤轩翥③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公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④使飞去。 ——《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支公:支遁,字道林,晋时和尚;②铩(shā)其翮(hé):剪短了它们的飞羽。铩:摧残;翮:羽毛中间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翅膀毛。③轩翥(zhù):举起翅膀想要高飞的样子。④置:放下,放了。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方法 具体运用
查阅字典 A.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遗”有许多义项,如:读音yí①遗留;②遗失;③丢弃。读音wèi④赠送。文中“有人遗其双鹤”中“遗”是“赠送”的意思。
成语推断 B.由成语“左顾右盼”可推断文中“乃反顾翅垂头”中“顾”为“看”的意思。
课内迁移 C.由“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可得知文中“支公好鹤”的“好”是“喜欢”的意思。
D.文中“乃铩其翮”和“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
2.文中“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一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B.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C.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D.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什么是“成人之美”呢?请你结合文中的故事具体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③?”乃往,身自罢之④。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焉之:去哪里。③岂可不一会期哉: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④身自罢之:亲自宣布停止这次宴席。
10.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的“期日中”与乙文中的“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的“期”字都是约定的意思。
B.甲文中的“尊君在不?”的“不”是通假字,“不”同“否”,语气词“吗”。
C.乙文中“文侯将出,左右曰”的“左右曰”是“左顾右盼的说”的意思。
D.乙文中“魏于是乎始强”的“强”是强大的意思。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B.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C.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D.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2.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结合原文分析友人和魏文侯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其父康,曾为庐州太守,与袁术交好。于九江见袁术①。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②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③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注释】①袁术:人名,当时的大豪强。②怀:揣着。③遗:送给。
1.下列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中的“与”字,是“同、和”的意思,据此推断,“与袁术交好”一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至,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到达”“极、最”“至于”之意,本文中“官至太守”中的“至”,应理解为“到达”。
C.“而”字在文言文中经常作为连词,可以表示相连词语的顺承、并列、转折等关系,本文中“陆郎幼而知孝”的“而”和“温故而知新”的“而”都是表示顺承关系。
D.“之”字是重要的文言虚词,本文中“术奇之”的“之”和“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之”意思不相同。
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B.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C.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D.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说说陆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①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而自挽②车而去。将去,顾之曰:“若非公之马,幸③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丞相府归马,叩头谢之。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注释】①几何:多少。②挽:拉。③幸:希望。
1.请根据表格中推荐的方法,写出加点词语的解释。
加点字 方法 相应内容 正确解释
尝出门 课内迁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
子亡马几何时矣 成语关联 亡羊补牢 ②
顾之曰 课内迁移 元方入门不顾 ③
乃诣丞相府归马 联系语境 马主别得亡者,乃诣丞相府归马 ④
2.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
A.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
B.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
C.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
D.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若非公之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件小事分别表现了卓茂和“马主”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二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②闻之,语其父钟繇③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④。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⑤,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⑥。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魏文帝:即曹丕,曹操次子。③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④敕(chì)见:皇帝命令召见。⑤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⑥局:棋局。
1.下列是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魏文帝闻之”的“之”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下车引之”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
B.甲文“卿面何以汗”中的“何”与《咏雪》中“白雪纷纷何所似”中“何”的意思不同。
C.乙文“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至”一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待君久不至”一句中的“至”都是“到”的意思。
D.“竟”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完毕,结束;终究,终于;整,全;竟然;究竟,到底”等义项,乙文中“看书竟”的“竟”的意思是“完毕,结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B.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C.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D.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1)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说新语》分三卷三十六门。你觉得甲、乙两文分别出自以下哪一门?请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A.雅量——写魏晋士人的宽广胸怀、淡定气度、优雅涵养等。
B.文学——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文章诗歌。
C.言语——写魏晋士人简洁出色或意蕴深长的口才辞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⑥,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⑦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结言:用言辞订约。⑨升堂:登上大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与汝南张劭为友/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B.乃共克期日/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C.若然/公欣然曰(《咏雪》)
D.至其日/待君久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2.下列选项中的“而”字,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尽欢而别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人不知而不愠
C.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B.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C.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D.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式守信,从哪里可以看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 2.A 3.D
4.(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哪有存在的道理呢?
5.①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②为主人寻回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③临死也不忘用身体紧紧保护主人的银两。(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山西省的潞安县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因为遭人陷害被捕入狱快要被处死了。他搜刮变卖家产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得到100两银子。想要去郡府的衙门说人情。骑着骡子准备出门,自家养的小狗一直跟着,停下来大声呵斥让狗回去。一骑上骡子起步走,狗又跟了上来。拿鞭子打他赶他回去,也不走。小狗跟了几十里路。主人继续走,就用石头扔它,狗这才跑开了。主人骑上骡子准备继续赶路时,小狗突然快速跑过来咬住骡子的尾巴。主人生气用鞭子打它,小狗狂吠不已。忽然跳到骡子面前,愤怒的咬住骡子的脑袋,好像要阻止他们继续往前赶路。主人认为这是不好的征兆,更加生气,骑着骡子把狗往回赶跑了。看他狗已经跑远了,这才快马加鞭赶路,到郡府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等到他用手摸了下腰包,钱没了一半,整个人汗流不止,吓得魂魄都没了。辗转反侧,一整夜睡不着。想起小狗一直狂吠是有原因的。等到城门大开,仔细沿着来时的路寻找。这条路是南北交通要道,过路的人跟蚂蚁一样,丢掉的钱哪里还有可能找回来的道理。
一路找到昨天下马的地方,看到小狗死在草丛中,毛都湿了跟洗了澡一样。提起狗的耳朵,看到那包丢掉的钱就在狗的身子下面。这时他才想起狗昨天的异常行为。主人很为这条狗的义气行为所感动。买了一副棺材把狗埋葬了,大家说这是义犬的坟墓。
二、
1.C【解析】应该选②,意思是:还照着原来的样子写字。
2.A【解析】句意:嵇康押到东市受刑时,神色不变,他索要了一把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3.(1)当时有三千多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拜嵇康为师,没有获准。(“以为”,补充宾语“嵇康”或他,“许”)(2)神情脸色、举动行为,和平时没有不同。(“意”,“异”,“常”)
4.①内涵: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不喜形于色、善于控制情绪)。
②分析:嵇康押到东市受刑时,神色不变,直面生死,他要琴弹奏《广陵散》。夏侯玄雷电击中了他所靠着的柱子,连衣服都被烧焦了,他泰然自若,依旧写字。谢安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神色自若。
【参考译文】
(一)嵇康押到东市受刑时,神色不变,他索要了一把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弹罢,说道:“袁孝尼(袁准)曾经要跟我学弹此曲,我因为舍不得就没有教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绝传了!”当时有三千多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拜嵇康为师,没有获准。嵇康死后不久,晋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二)夏侯玄曾经靠着柱子写字,当时大雨滂沱,雷电击中了他所靠着的柱子,连衣服都被烧焦了,他泰然自若,依然写字。其余宾客和手下都吓得摇晃跌倒,站都站不稳了。
(三)谢安与客人下围棋,不久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看完信后,(谢安)沉默不语,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说话间,神情脸色、举动行为,和平时没有不同。
三、
1.D 解析:A.被,“为……所”表被动/成为B.等到/来得及C.像/及,比得上D.正、刚
2.C 解析:A.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无实义。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D.结构助词,的。
3.C 解析:翻译: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如椒是形容眼睛,怒恨一起形容当时的状态,然意思是但是、然而。
4.蛇进洞(老鼠)就来(咬蛇),蛇出洞(鼠)就跑开,像这样反复了好长一段时间。
5. ①文中的鼠像人一样讲义气,不顾自身安危,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蛇,想方设法从蛇的口中救出自己的同伴,看到自己同伴的尸体又会“悲鸣痛悼”;②文中的鼠像人一样聪明智慧,会用计谋,利用自身敏捷的优势,坚持不懈地咬蛇,消磨蛇的耐心去救同伴。
【参考译文】
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蛇怒,急忙退出洞来。老鼠素来非常机灵敏捷,便飞快地跑了。蛇追不上,又入洞。老鼠又跑回来和上次一样咬住不放。蛇进洞(鼠)就来(咬蛇),蛇出洞(鼠)就跑开,像这样反复了好长一段时间。蛇爬出洞来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才作罢)。它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吱吱叫着悲鸣痛悼。继而,用嘴衔着死鼠去了。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义鼠行》。
四、
1.B。A、“遣使致礼”的“礼”是名词,礼品。C、“就”的义项应为“到,开始从事”;D、“辞”的义项应为“推脱”。
2.D。例句“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A、代词,代学问和事业;B、代词,代学过的知识;C、代词,代元方。
3. D.
4.齐王又给黔娄送厚礼,用百斤黄金聘用(他)担任大臣,(黔娄)又没有去任职。
5.黔娄和颜回虽然都非权贵豪强,但是他们甘于清贫、不慕名利,不为富贵折腰,风骨为人称道;能坚守内心的道义追求,黔娄阐述道家思想,颜回践行儒家主张,品德学问令人折服。
【参考译文】
黔娄先生,是齐国人。修身养性、品行高洁,不追求在诸侯之中周旋。鲁恭公听闻了他的贤能,派遣使者送以厚礼,赏赐米粟三千钟,想要把他任用为相国,黔娄先生推辞没有接受。齐王又送给他厚礼,用百斤黄金聘用(他)担任大臣,(黔娄)又没有去任职。黔娄先生写了四篇作品,阐述了道家的思想,自号《黔娄子》,终其一生不曾屈服于权贵,依天年寿终正寝。

1.答案:D“乃铩其翮”中“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去后乃至”中“乃”是“才”的意思。
2.答案:A句意:本来就有直冲云霄的资质,哪里肯给人做身边的玩物呢!
3.答案:支公喂养它们到飞羽再次长成,就放了它们,让它们飞离(走)了。(得分点:省略句(主语宾语);“置”放下;“去”离开)
4.答案:成人之美,就是体谅、尊重他人,成全他人的好事,帮助他人实现愿望。乙文中支道林喜欢鹤,但看到被剪了飞羽而不能高飞的鹤很懊丧时,就喂养鹤,等它们的翅膀长成了就将它们放飞了。(概括故事内容,支道林能尊重鹤自身的意愿,给予它真正的自由。这就是“成人之美”。
翻译: 【甲文】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但是小人却和这相反。”
【参考译文】
【乙文】支道林喜欢鹤,他住在剡县东峁山上,有人送给他一对鹤。不久,鹤的翅膀长成了,想要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就剪短了它们的飞羽。鹤举起翅膀却飞不起来,就回头看看翅膀,低下了头,看上去好像很懊丧。支道林说:“本来就有直冲云霄的资质,哪里肯给人做身边的玩物呢!”喂养它们到飞羽再次长成,就放了它们,让它们飞走了。

1.答案选C。表示左右身边的人。 11.A。
2.今天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了,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重点词语:乐,开心、高兴;焉,哪里。
3.友人“日中不至”“对子骂父”,是个无信无礼之人;“友人惭,下车引之”,可见友人又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魏文侯说“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是个守信用的国君。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1.C “陆郎幼而知孝”的“而”不是顺承关系。
2. B
3.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些橘子很甜,我想要装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4.结合文章1,人物特点2。
示例:他是一个孝敬母亲,顾念母亲的人,从“他在外做客还把橘子偷偷带回给母亲品尝”可以看出。我们也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良好的品德需要从小就培养。
参考译文: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做到了太守,在天文和历法方面很精通。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担任庐州太守,与袁术很要好。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拿出一些橘子给他吃。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等到回去的时候,(陆绩向袁术)长拜告别,(怀里的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做客,为什么要在怀里藏橘子呢?”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要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会成才。”袁术很看重他,后来经常跟别人称赞他的美德。

1.曾经 丢失 回头看 到 2.B 3.如果不是你的马,希望你到丞相府归还给我。
4.卓茂:仁厚(宽厚、宽容);马主:诚实(诚信)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马多长时间了?”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日,那人在别处寻得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还了卓茂的马,磕头向卓茂道歉。

1.A(“下车引之”的“之”,代指元方。)
2.C(客人问战场的情况如何,谢安回答:“这帮孩子辈大破了贼人!”)
3.(1)(钟会)回答说:“紧张得身体发抖,连汗都不敢出了。”
(2)(谢安的)神色和言行举止,和平常没什么不同。
4.示例:甲文出自《言语》,乙文出自《雅量》。甲文中的钟毓和钟会两兄弟,面对皇帝问询,语简言丰,对答如流,可见才思敏捷,当出自《言语》;乙文中的谢安,收到手下取得大胜的好消息,仍面不改色,落子不乱,可见其淡定气度与优雅涵养,自归于《雅量》。
【参考译文】
甲:钟毓、钟会小时候就有很好的声誉了。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他们的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钟毓脸上有汗,曹丕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了?”钟毓回答说:“恐惧慌张,紧张得身体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紧张得身体发抖,连汗都不敢出了。”
乙:谢安正在和人下围棋,不久有谢玄在淮上作战的信使来到。谢安看完信后,沉默不语,淡然自若地缓缓下棋。客人问战场的情况如何,谢安回答:“这帮孩子辈大破了贼人!”神色和言行举止,与平时没有不同。

1.D 2.D 3.D
4.已经分别了两年,与远方朋友的相约之言,你怎么敢相信它是真的呢?
5.从好友张劭面对母亲的质疑时说“巨卿信士,必不违约”,可以看出范式在友人眼里一直十分讲信用。从“至其日,巨卿果到”可以看出范式言出必行,讲究信用。
【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年少时去太学学习,和汝南的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请假回故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以后应该就回来,我将到你家拜访你的父母,看望你的子女。”就一同约定了相见的时间。后来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张劭把这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食物来等候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与远方朋友的相约之言,你怎么敢相信它是真的呢?”张劭说:“巨卿是讲诚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他)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一天,范式果然到了,他登上厅堂拜见了张劭父母就一同喝酒,尽兴后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