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中考物理八升九年级暑假提分综合提高练习试卷:科学探索综合强化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中考物理八升九年级暑假提分综合提高练习试卷:科学探索综合强化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3 11: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中考物理八升九年级暑假提分综合提高练习试卷:科学探索综合强化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电路中的电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的许多特点和水流、车流类似,人们在研究电流特点时,多用水流来相比,这种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叫做(  )
A.“等效法” B.“类比法” C.“模型法” D.“控制变量法”
2.以下四位物理学家中,没有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物理定律的是
A.欧姆
B.焦耳
C.牛顿
D.阿基米德
3.在太阳系中,地球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
4.第一个通过理想实验发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帕斯卡
5.在人类科学史上,通过大量实验首先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的是下列哪位科学家(  )
A.安培 B.伏特
C.欧姆 D.焦耳
6.如图所示,是电学中常见的电路图,在A、B两点间分别接入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元件并进行以下对应实验,对滑动变阻器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调节电阻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
②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测量对应电流
③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④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量对应电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下列措施中必要的是(  )
A.开关应接在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
B.一定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逐个顺次连接元件
C.一定要从电源的负极出发,逐个顺次连接元件
D.连接过程中开关应断开
8.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理学家的贡献,下列关于物理学家与其贡献,表述正确的是(  )
A.托里拆利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向世人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B.欧姆做了大量实验,最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伽利略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9.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电压时与水压相比;②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③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④用吸引铁屑的多少表示磁性的强弱。上述几个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1.下面是从小强的物理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内容,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B.三峡船闸;大气压原理
C.“超声波碎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D.牛顿提出了惯性定律
12.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在下面几个实例中,对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研究磁场性质时,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B.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通过液体温度变化反映电流产生的热量,采用的是转换法
C.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
D.研究声音的产生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水花四溅表明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类比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
13.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其中的原因及其 。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14.物理学中,常用新的物理量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比如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要比较做功的快慢,需要引入 ,并用英国物理学家 的名字来命名其单位。
15.德国物理学家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该物理学家的名字还被命名为物理量 的单位。
16.(1)如图所示,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原在热水中的手感觉 ,原在冷水中的手感觉 ;同一杯温水同一人的两手感觉 。这个事实说明仅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 的(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2)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 ,不可能比它更低。以这个温度为 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小聪用温度计测量了某一天若干时刻的气温,测量数据如表。请在图中画出该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
测量时刻/h 2 5 8 11 14 17 20 23
气温/℃ 20 19 22 27 28 25 21 20
18.已知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请在图中画出通过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大致图像。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
19.夏天,进入被烈日暴晒的车内会感觉闷热,但黑色和白色车内的闷热程度不一样。小明猜想黑色材料的吸热效果比白色材料的好。他利用规格和材质相同的黑色、白色卡纸各1张,相同的空矿泉水瓶2个,相同的温度计2支,橡皮泥若干进行实验。他先用白色和黑色的卡纸以相同的方式分别将两个矿泉水瓶包裹起来;再将2支温度计分别插入2个矿泉水瓶中,让温度计露出瓶口一段长度以方便读数,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接下来的操作是: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得结论:如果 ,则说明黑色材料的吸热效果较好。
20.某物理兴趣小组想研究刹车难易程度的影响因素,他们猜想可能跟惯性和刹车时车辆的初速度有关。于是他们在制动踏板上安装了一个压力传感器,每次都用相同的力度去踩制动踏板。
(1)当他们想研究刹车(减速到静止)难易程度跟初速度的关系时,应控制车辆的 (填物理量)不变,让车辆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测量刹车距离。
(2)当他们想研究刹车难易程度跟惯性的关系时,每次都把车开到,发现乘客越多,刹车距离越长,于是可得结论: 。
(3)假设一个物体没有惯性,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力,该物体 (填“一定”或“不一定” 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1.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实验室借来能控制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停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4)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的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的 有关,与水平抛出的速度和 无关。同时还可以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水平抛出的 和抛出点的 有关”的实验结论。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2.有一种粗测油分子直径的方法,叫“单分子油膜法”。现将一滴体积约为1mm3的油滴在水面上,让其均匀散开,其扩散面积可达3m2,根据这些数据,估算油分子的直径为多大?(提示:由于油酸分子的化学性质,使得油酸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
23.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据此解答:
(1)这两个标志牌所提供的两条信息分别是什么?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少分钟才能到达机场?
参考答案
1.【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B
【详解】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会产生一些特有的现象;水流能够直接观察,水流的形成具有方向性,水流通过时,可以使水车转动。以直观形象的水流来说明电流的形成及作用,这种方法叫类比法。
故选B。
2.【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D
【详解】
A. 欧姆发现了著名的欧姆定律.不符合题意;
B. 焦耳发现了著名的焦耳定律.不符合题意;
C. 牛顿发现了著名牛顿第一定律等.不符合题意;
D. 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不是物理定律.符合题意.
3.【知识点】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答案】B
【详解】地球不能发光,围绕太阳这颗恒星运行,所以地球是行星。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A
【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第一次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详解】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
B.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牛顿在伽利略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不是第一个根据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科学家,故C不符合题意;
D.帕斯卡发现了帕斯卡原理,在液体压强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故D不符合题意。
5.【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D
【详解】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即Q=I2Rt。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D
【详解】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改变电阻的阻值,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①的描述是错误的;②用“伏安法”测电阻时,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方法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对应电流,重复这个步骤多次测量,②的描述是正确的;③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③错误;④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灯泡的电功率,④的描述是正确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D
【详解】
A.动手连接电路是学习电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必须了解一些连接电路的常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只要开关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只要开关闭合,电路的其他部分也完好的话,电路就成为通路,所以开关接在电路的任何位置都可以A说法错误;
BC.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开始,逐个顺次连接各个元件均可,效果是一样的,BC说法错误;
D.但是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必须断开。待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这样,可防止连接过程中,一旦出现短路,而开关又是闭合的,烧坏电源,引发危险,D说法错误。
故选D。
8.【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C
【详解】A.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冯·格里克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向世人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A错误;
B.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实验,最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故B错误;
C.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于1831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C正确;
D.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9.【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B
【详解】①电压和水压都客观存在,但电压不能直接观察,用能够直接观察的水压说明电压的作用,采用的是类比法;
②光客观存在,光线是假想出来的,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
③磁场客观存在,但不能直接感受,磁感线是假想出来的,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
④磁体磁性强弱不能直接观察,用吸引铁屑的多少表示磁性的强弱,采用的是转换法。
可见,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②③,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C
【详解】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实验设计的评估.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就要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让声音经过真空和非真空环境,来进行比较,因此应该选择C.
11.【知识点】声与能量、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答案】B
【分析】
【详解】
A.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它们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而且底部是连通的,船闸是连通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惯性定律是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结论的基础上科学推理得出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B
【详解】
A.研究磁场时,为形象地描述磁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引入“磁感线”,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错误;
B.电流产生热量不能直接观察,在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通过液体温度变化反映电流产生的热量,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正确;
C.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
D.研究声音的产生时,将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水花四溅表明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错误.
13.【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 规律 ; 观察
【详解】
[1][2]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利用实验研究现象的规律,通过具体的步骤,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其中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14.【知识点】功率的概念、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功率;瓦特
【详解】 做功快慢是由做功多少和做功时间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所以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就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
瓦特是功率的单位,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瓦特来命名的。
15.【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欧姆;电阻
【详解】[1]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为纪念欧姆作出的杰出贡献,该物理学家的名字还被命名为物理量电阻的单位。
16.【知识点】热力学温标、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 凉爽 ; 温暖; 不同 ; 不可靠 ; -273.15oC ; 零度
【详解】(1)[1][2][3][4]实验中,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放入热水的手感觉热,放入热冷水的手感觉冷,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根据热传递可知,这时原在热水中的手感觉凉爽,原在冷水中的手感觉温暖,同一杯温水同一人的两手感觉不同。这个事实说明仅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需要测量仪器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5][6]科学研究发现,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对物体进行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oC,不可能比它更低。科学家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这就是热力学温度。
17.【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
【详解】根据数据表中测量时刻和气温数据,在图像中描点连线,如图:
18.【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见详解
【详解】小灯两端电压增大时,小灯的实际功率变大,灯丝的温度升高,电阻变大。则小灯的电流-电压图像不是正比例函数,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流的增幅减小。故图像为:
19.【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见解析;包裹黑色卡片的矿泉水瓶中的温度计示数较大
【详解】接下来的操作是:先记录此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然后每隔10min记录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个小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若包裹黑色材料的矿泉水瓶的温度计最终的示数较大,即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较大,说明吸收的热量较多,则说明黑色材料的吸热效果较好。
20.【知识点】惯性的概念、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1)质量;(2)在初速度相同时,惯性越大,越难刹车;(3)不一定。
【分析】(1)刹车难易程度可能跟惯性和刹车时车辆的初速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现象,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3)根据“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解:(1)刹车难易程度可能跟惯性和刹车时车辆的初速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要研究刹车(减速到静止)难易程度跟初速度的关系时,应控制车辆的质量不变,让车辆以不同的速度行驶,通过比较刹车距离来判断;
(2)要研究刹车难易程度跟惯性的关系时,应控制车的初速度相同,改变惯性,由实验知每次都把车开到,发现乘客越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刹车距离越长,越难刹车,于是可得结论:在初速度相同时,惯性越大,越难刹车;
(3)惯性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如果没有惯性,它的运动状态随时就可能改变,静止的物体可能运动,运动的物体可能静止,所以一个在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力时,不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1)质量;(2)在初速度相同时,惯性越大,越难刹车;(3)不一定。
21.【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
【答案】(1)1、2;(2)1、3;(3)3、4;(4)离地高度;质量;速度;离地高度
【详解】(1)要验证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落地时间”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则应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物体的质量不同,由表中数据知1、2两组实验数据的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钢球质量不同,故用1、2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一。
(2)要验证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落地时间”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则应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水平抛出的速度不同,由表中数据可知1、3两组实验数据钢球的质量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水平抛出的速度不同,故用1、3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二。
(3)要验证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落地时间”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则应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不同,由表中数据可知3、4两组数据抛出钢球的质量与抛出钢球的速度相同,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不同,故利用3、4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三。
(4)由表中1、4(或2、4,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
由1、2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质量无关。
由2、3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由1、3、4(或2、3、4)三组实验数据可知: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
22.【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
【答案】3.3×10-7mm
【详解】
解:据题油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等于油分子的直径,所以油分子的直径为
答:油分子的直径约为3.3×10-7mm。
23.【知识点】物理常识及物理学史、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答案】(1)标志牌距机场30km;从标志牌到机场车速不超过120 km/h(2)15min
【详解】
(1)“30km”表示从该标志牌到机场的路程为30km;“120”从标志牌到机场车速不超过120km/h;
(2)由得,从入口处出发到达机场需要的时间:

答:(1)“30km”表示从该标志牌到机场的路程为30km;“120”从标志牌到机场车速不超过120 km/h;
(2)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15分钟才能到达机场.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