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波尔卡》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火车波尔卡》是《唱游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游戏》第3课内容。它是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施特劳斯早期管弦乐作品,为铁路通车典礼创作。作品降B大调,3/4拍,快板,复三部曲式,用写实手法描绘火车运行。其在教材中能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欣赏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学应采用游戏形式,多样教学方式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及时管控课堂,耐心引导,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创造,理解抽象音乐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聆听《火车波尔卡》,感受二拍子波尔卡音乐风格特点。
2. 在聆听中借助节奏歌谣、肢体律动、图谱等,体验表现乐曲欢快活泼情绪。
艺术表现
1. 能听辨各主题旋律。
2. 能用动作、声势表演模拟开火车。
创意实践
1.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 完整表演乐曲《火车波尔卡》。
文化理解
1. 通过欣赏感受波尔卡音乐风格。
2. 体验乘坐火车旅行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感受二拍子波尔卡音乐风格特点。
2. 借助多种方法体验表现乐曲欢快情绪。
3. 听辨各主题旋律。
难点
1. 准确把握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特点。
2. 用动作、声势准确模拟开火车表现乐曲。
3. 完整表演《火车波尔卡》。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复习导入
(1) 教师热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用欢快的歌声开启今天的音乐课,先来一起唱师生问好歌吧。”引导学生用愉悦的声音演唱问好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 教师接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火车开啦》,现在让我们再次唱起它,回顾那欢快的旋律。”播放《火车开啦》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演唱,在演唱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音准。
(3) 演唱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火车开啦》这首歌里,我们仿佛坐着火车去旅行,那火车开动的时候声音是怎样的呀?”引导学生回忆歌曲中火车的声音,激发学生对火车相关音乐的兴趣。
(4) 教师进一步引导:“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乘坐另一列特别的小火车去北京游玩,这列小火车的音乐可有趣啦,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火车波尔卡》。
(5) 在引出新内容后,教师向学生介绍:“《火车波尔卡》又有别的名字哦,它还被译为《快速波尔卡》《剪彩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施特劳斯为庆祝一家铁路公司通车典礼创作的。”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初步了解。
(6) 教师补充说:“这位作曲家生活在1835 - 1916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火车波尔卡》就是他早期的管弦乐作品之一。”加深学生对作曲家的认识。
(7) 教师再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这首曲子是降B大调,3/4拍,快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它用很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火车启动、行驶和到站的情景。”让学生对作品的音乐特点有大概印象。
(8) 教师最后说:“现在让我们带着对火车的期待,一起来听听这首《火车波尔卡》的引子部分。”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环节。 1. 与教师一起演唱师生问好歌。
2. 跟随音乐演唱《火车开啦》。
3. 思考并回答火车开动的声音。
4. 对新的音乐充满期待,准备聆听。
评价任务 问好歌演唱:☆☆☆
《火车开啦》演唱:☆☆☆
问题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歌曲导入,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自然引出新课题,介绍作品背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欣赏主题一 聆听思考
(1) 教师播放《火车波尔卡》主题一音频,说:“同学们,认真听,感受这段音乐力度的变化。”引导学生专注聆听,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
(2) 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火车的音乐力度是怎样变化的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当学生回答出“慢慢变强”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非常棒,那这种力度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境呢?”启发学生联想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4) 学生回答“好像看到火车从远处慢慢驶来,越来越近”时,教师给予表扬:“你想象得太生动啦,就像真的看到火车开过来一样。”强化学生对音乐情境的理解。
(5) 教师接着说:“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段音乐,这次大家边听边感受乘坐小火车时小朋友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情感。
(6) 听完后,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乘坐小火车时小朋友们的心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7) 学生回答“愉快、欢快”后,教师总结:“对呀,这段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乘坐小火车的快乐,那我们也用欢快的心情来为小火车加加油。”自然地过渡到加入声势动作环节。
(8) 教师示范拍拍念念的声势节奏,说:“小火车就要启动了,我们跟着这个节奏为它呐喊加油。”边示范边讲解节奏的要点,如拍手的力度和速度。 1. 安静聆听主题一音频。
2. 思考并回答音乐力度变化。
3. 再次聆听感受乘坐火车的心情。
4. 学习教师的声势节奏。
评价任务 力度变化回答:☆☆☆
心情感受表达:☆☆☆
声势节奏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提问引导,让学生感受主题一音乐力度变化和情感,加入声势动作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对音乐的体验。
欣赏主题二 观看图谱体验 引导感受
(1)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小火车卯足了劲,咔嚓咔嚓地出发啦!让我们一起通过图谱看看它的旅程。”播放图谱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在播放图谱视频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看着图谱,听着音乐,此时小朋友们的心情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结合图谱和音乐感受心情。
(3) 学生回答“激动、兴奋”后,教师给予肯定:“你说得太对啦,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就像我们真的坐在快速行驶的火车上。”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教师接着说:“那你能带着这份激动兴奋,随着音乐一起拍拍手吗?”再次播放图谱视频,鼓励学生用拍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5) 教师在学生拍手过程中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表现,对节奏把握准确、情绪饱满的学生给予表扬和示范,如“你拍得节奏很准,而且脸上的笑容就像真的很兴奋一样,大家向他学习。”
(6) 对于节奏把握不准确的学生,教师耐心指导:“别着急,跟着音乐的节奏,一拍一拍地来,你看这样是不是就好多啦。”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7) 教师总结说:“大家都拍得很不错,通过拍手我们更能感受到小火车快速行驶的欢快啦。”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8) 教师进一步引导:“让我们再跟着图谱和音乐感受一次,把这种兴奋的感觉表现得更强烈。”再次播放视频,让学生巩固体验。 1. 观看图谱视频。
2. 思考并回答心情感受。
3. 跟着音乐拍手。
4. 接受教师指导,调整表现。
评价任务 心情感受回答:☆☆☆
拍手节奏表现:☆☆☆
接受指导情况:☆☆☆
设计意图 借助图谱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主题二音乐情绪,通过拍手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表现能力。
欣赏主题三、主题四 聆听思考探索 提出问题
(1) 教师神秘地说:“小火车要继续它的旅程啦,它要穿过山洞,爬过山坡,同学们认真聆听乐曲的主题3和主题4部分,数一数,小火车一共穿过了几个山洞,爬过了几座山坡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2) 分别播放主题3和主题4音频,提醒学生集中精力聆听,用手指记录山洞和山坡的数量。
(3)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小火车穿过了几个山洞,爬过了几座山坡?”鼓励学生大胆回答。
(4)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说:“大家的答案可能不太一样,让我们结合图谱一起来寻找正确答案吧。”播放PPT11页图谱视频,引导学生对照图谱再次确认。
(5) 在观看图谱视频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解:“大家看,这里音乐的变化就代表火车穿过山洞或者爬过山坡,我们跟着图谱再仔细数一遍。”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画面的对应关系。
(6) 得出正确答案“小火车穿过了4个山洞、爬过了4座山坡”后,教师说:“原来小火车经历了这么多有趣的旅程呀。”强化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7) 教师接着说:“小火车咔嚓咔嚓地向前行驶,车厢里的人们念起来欢乐的歌谣,你们听。”教师跟着音乐示范念一念PPT12页内容,展示歌谣的节奏和韵律。
(8) 教师示范完后,鼓励学生:“大家跟着音乐一起有节奏地念一念,感受这份欢乐。”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1. 认真聆听主题3和主题4音频,记录数量。
2. 回答山洞和山坡数量。
3. 观看图谱视频确认答案。
4. 跟着音乐念歌谣。
评价任务 数量记录准确性:☆☆☆
答案回答正确性:☆☆☆
歌谣念唱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问题、结合图谱,引导学生深入聆听主题三、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思考能力,念歌谣增强学生参与度。
欣赏全曲 完整聆听排序
(1) 教师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一下这首《火车波尔卡》吧。聆听的同时,请你们排一排主题出现的演奏顺序。”明确欣赏任务。
(2) 播放全曲音频,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用笔记下每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3) 欣赏结束后,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各个主题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纠正:“大家说得有的对有的不太准确,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主题一是……主题二是……”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顺序。
(5) 教师再次强调:“通过完整欣赏,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受到这首曲子的结构和韵律,每个主题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全曲的理解。
(6) 教师接着说:“现在让我们再次完整欣赏一遍,这次大家可以跟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
(7) 在学生跟随音乐晃动身体时,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表现,对能较好跟随节奏晃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跟着音乐的节奏晃动得很有感觉,把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了。”
(8) 欣赏结束后,教师总结:“大家都表现得很棒,通过完整欣赏,我们对《火车波尔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 完整聆听全曲,记录主题顺序。
2. 回答主题顺序。
3. 再次聆听时跟随音乐晃动身体。
4. 接受教师评价。
评价任务 主题顺序记录:☆☆☆
顺序回答准确性:☆☆☆
跟随节奏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完整欣赏和排序任务,让学生全面了解乐曲结构,跟随晃动身体增强对音乐节奏的体验。
音乐游戏 模拟开火车
(1) 教师兴奋地说:“让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向北京站前行吧!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图示占位。”展示课件图示,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2) 安排3个同学扮演站台,教师说:“这三位同学就是我们的站台啦,要稳稳地站好,迎接火车的到来。”明确站台同学的任务。
(3) 安排8个同学模拟山洞,教师说:“这八位同学手拉手组成山洞,让火车能顺利穿过。”指导山洞同学的动作。
(4) 其余同学模拟开火车,教师说:“剩下的同学我们一起开火车,边开边念之前学的歌谣。”带领开火车的同学做好准备。
(5) 播放《火车波尔卡》音乐,教师喊着:“火车出发啦!”引导学生开始游戏。
(6)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和指挥,如“火车开得再快一点,山洞的同学注意节奏”,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7) 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评价:“大家都表现得太棒啦,开火车的同学很有节奏感,站台和山洞的同学也配合得很好。”肯定学生的表现。
(8) 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把对音乐的理解用行动表现出来了,大家都感受到了乘坐火车的快乐。”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1. 根据图示找到自己的位置。
2. 分别扮演站台、山洞、火车角色。
3. 跟着音乐进行游戏。
4. 接受教师评价。
评价任务 位置寻找准确性:☆☆☆
角色扮演表现:☆☆☆
游戏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团队合作和参与感,体验音乐乐趣。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地唱一遍《火车开啦》,并给家人表演。
2. 再次聆听《火车波尔卡》,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特点。
3. 用简单的图画画出你听《火车波尔卡》时想到的火车行驶画面。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身边的物品模仿火车的声音,和《火车波尔卡》音乐进行合奏。
2. 与家人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用《火车波尔卡》作为背景音乐。
3.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爱德华·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火车波尔卡》
作曲家:爱德华·施特劳斯
音乐风格:二拍子波尔卡
主题顺序:一 - 二 - 三 - 四
节奏特点:欢快活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采用复习导入和游戏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借助图谱、节奏歌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学生能较好感受音乐风格和情绪,对各主题旋律听辨能力有所提高。
3. 音乐游戏环节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玩中体验音乐乐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把握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特点时仍有困难,教学中对节奏的强化训练还不够。
2. 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表现时,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为语言表扬,可增加多样化评价方式。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音乐游戏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