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框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现象,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理解社会上的各种身份与角色,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融入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名言,思考: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说说这句话的寓意。
提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教师过渡:校园里的琅琅书声、社区中的温馨互动、赛场上的激情角逐。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这些场景里,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其实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人是社会的人
观察图片,思考:
(1)上面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提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关系。
提示:社会是张网,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上。
教师小结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相应的位置。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那么,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就形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二、在社会关系中确定身份
1.阅读教材P6“探究与分享”,思考:
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身份
提示: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身份会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例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是老师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2.阅读教材P7“相关链接”,思考:
(1)在社会中,我们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公交车司机等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试着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提示:
(2)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
提示:通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关爱、提供服务等方式。
(3)依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将社会关系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提示:
血缘 关系 以血统或生理联系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地缘 关系 以空间与地理位置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业缘 关系 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同事等
三、社会为人提供必要条件
阅读教材P7“探究与分享”,思考: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结合上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我们的衣食住用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发生着联系,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教师小结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我们的衣食住用行、学习和娱乐等方方面面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四、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
阅读材料,思考: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母亲河正逐步恢复生机活力;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多地推动林业碳票交易、排污权交易等,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放眼祖国大地,到处都洋溢着绿色之美,跃动着生机活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说说这带给你的启示。
提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教师小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社会生活。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框,我们深入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我们从中获得物质支持与精神滋养;社会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大家牢记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积极融入社会,做有担当的社会一员。
◇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
社会的一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展开,重点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上,多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点,但联系生活实例剖析知识方面欠佳。部分学生参与度低、知识内化不足、知识运用能力弱。后续将优化知识深度讲解,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知识运用训练,以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