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框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积极养成亲社会行为。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2.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做法。
教学难点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做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12“生活观察”,思考: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提示:①赞同右边三位同学的观点,左边第一位同学的观点错误。②中学生要重视学习,但学习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社会是成长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③从社会责任角度:在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有义务践行社会责任,为环保贡献力量。从时代发展角度:参加此类活动能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从个人成长角度:青少年应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师过渡:同学们,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温暖善意:校园里同学间互帮互助攻克难题,社区中志愿者协助组织文化活动,公共场所有人主动捡起散落的垃圾……这些行为不仅能促进社会和谐,还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今天,让我们来探讨《养成亲社会行为》,成为更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新课讲授
一、认识亲社会行为
1.阅读材料,思考: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活跃着这样一批队伍:斑马救援队、闪电救援队、飞鹰救援队……遇到离家出走、车辆抛锚等问题,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他们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每一个年长的老人,咱去帮助他;每一个弱小的孩子,咱也去帮助他。”救援队队员质朴的话语,映照暖意,让陌生的人们从此产生关联,传递出正能量。
(1)材料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行为。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养成这种行为
提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人为善、关注社会等。
教师小结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都是亲社会行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交流与分享
(1)你参与过哪些亲近社会、奉献社会的活动
提示: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
(2)参与这些活动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教师小结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观察漫画,思考:
(1)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提示: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发展,主动在社会课堂中锻炼自己。
(2)请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来呼吁更多人养成亲社会行为。
提示:小事传递大温暖,亲社会行为人人赞等。
2.课堂小辩论
正方:亲社会行为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养成。
反方:不参加社会实践同样可以亲近社会。
辩论总结: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融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实践。
教师小结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社会是我们成长的课堂,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理解了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掌握了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希望大家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日常行动,从小事做起,用每一次善意的举动,传递社会温暖。今后更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锻炼和成长。
◇板书设计◇
养成亲
社会行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养成亲社会行为”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理解亲社会行为。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引导学生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还需要提供更多具体的实践建议。今后,要注重优化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明确分工,促进参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