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以及秦国的变化,着重讲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突出战国时期 “变”的特点。www-2-1-cnjy-com
在战国时期的众多改革中,商鞅变法是内容最全面、改革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从“诸侯卑秦”到“虎狼之国”的巨大变化,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教学可为今后教学中有关“改革” 的内容做铺垫。2-1-c-n-j-y
2新设计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概念的处理,和以往相比有大的突破。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图像、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的解读,提取有用信息、分析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21·cn·jy·com
4教学方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该阶段学生对视频、图片和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头脑反应快,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并且在上一节课《战国争雄》的学习中,学生对战国时期 “乱”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本课的开展。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历史问题认识能力还不高,分析问题往往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些都可能在学生理解具体问题(如: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以及商鞅变法的影响)上带来困难。鉴于学生的学情和本课的学习要求,我将采用:1、图示法;2、问题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源:21cnj*y.co*m】
5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由“秦孝公求贤”、“商鞅主持变法”、“秦国的变化”三个子目构成。细研教材发现,就是讲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对本课一定会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出处:21教育名师】
【背景】 本课有一个理论问题无法回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必然要求改革生产关系(商鞅变法的废旧立新)。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则至少要明白什么是生产力,因教材辅栏第一个问题就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对生产力这个概念是陌生的。讲吧,担心学生一时半会理解不了,以往教学不讲这个概念,直接要求学生记住这个知识点。现在想尝试改变改变。简单介绍,便于学生掌握。什么是生产力呢?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具。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学校周边建筑工地,人的肩挑背扛和机械施工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至此,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改变意味着生产力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能够轻松回答辅栏第一个问题。背景的第一点就这样轻松确定下来: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背景第二点书上表述的很清楚:秦国落后受欺,想变法图强。2·1·c·n·j·y
【内容】与【影响】 分析内容可以得出影响,所以这两部分放在一起进行。商鞅变法内容五点,课文表述清楚明白,老师没有必要一点一点讲。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一组负责一点内容的板书、讲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生分组看书讨论,完成黑板上的内容
A 改革 制度 à 提高土地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重 抑 。à 有利于 的发展。
C 奖励 。à 大大提高秦军 。
D 迁都 ,推行 。à 便于向东发展,有效对地方的管理。
E 严明 。 à 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教师要解释“抑商”、“布帛”、“徭役”、“爵位”等历史名词和理解不到的含义。如土地由国有变为私有。春秋时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称之为井田(也叫公田),诸侯对分封的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到战国之时,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出大量的茺地,这些开垦出的茺地称之为私田。同时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让种田者交出大部分产品,自已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奴隶主就转变为得到大量私有土地的新兴地主.而种田的奴隶的则转变为农民,奴隶身份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新兴地主担心在土地国有制下,开垦的土地会随时被国家收取。因此,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解决土地的归属问题,商鞅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颁布法令,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大家看图片,法令公布后,农民们正在挖开公田的界限标志,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废井田,开阡陌”。挖开井田界限标志从而开垦出更多的土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土地制度极大的刺激农民开垦土地的热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再比如迁都咸阳,推行县制。迁都咸阳,是因为咸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更有利于秦国向东发展。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实行的世袭制,造成地方贵族权力过大,君主要控制地方,防止他们叛乱,就要集权。于是颁布法令,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县的长官由国君委派,从而悄然地取代了分封制。大家想一想,分封制和县制相比加强了谁的权力(君主),这就叫加强集权。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对秦及以后乃至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情境创设 现在我们假想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人。我给你们分成三个小组 :新兴地主阶级,旧贵族,农民阶级。现在你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讨论一下,对变法发表评论
新兴阶级: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制,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壮大了我的实力。给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国家的统治安定。21教育网
旧贵族:我非常不满,按军功授爵让我失去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农民阶级:我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让我安定的生产生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改革相伴而生。自人类诞生以来,改革都以它独特的方式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改革家也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通过《商鞅变法》这一课的学习中,领略秦孝公“直面困境,变法图强”的雄心壮举和商鞅“抓住机遇,为秦开帝业、谱写人生华章”的壮志豪情!21·世纪*教育网
请思考以下问题: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并逐步吞并六国,完成统一。所以,我们知道… …
清朝末年,政府盲目自大,不思改革进取,贫穷落后,饱受列强蹂躏。所以,我们反思… …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憧憬… …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1.对生产力概念的处理,感觉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以前认为这个问题学生不懂,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教学时直接向学生提出这个知识点。现在是简单介绍生产力概念,让学生明白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学生自己看书后,就能够轻松掌握辅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标志”这一问题答案。回避该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1cnjy.com
2.对变法内容的处理。以前教师逐条讲商鞅变法的内容,学生完全被动接受。老师讲的累,学生学得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这次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分组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教师起引导、点拨、释疑的作用。学生看得懂的,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去重复!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