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一)牧歌
在中国现代文学范围内,“牧歌”特指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各类作品中能够反映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就是体现牧歌这一抒情特质的典范之作,牧歌将乡土生活理想化,因此,构筑乐园式生活图景就成为作家的主流式选择。如何构筑乐园式生活图景?沈从文带着他的《边城》,向我们展示了独属于他的匠心安排。
这种安排,一方面体现为有意营造出空间与时间的“距离感”。牧歌的非写实性使它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离开“此地”和“当前”,才能驰骋对乐的想象,并对现实起到反衬效果。《边城》中那一方乐土在西南一隅一个封闭的区域,是沅水中上游及其四大支流的汇聚之地,在地理上被称为湘西。这个封闭的区域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与读者的生活隔着千山万水,需作“三十天的旅行”才能到。空间的阻隔和距离生成了两个世界。沈从文对时间的处理,也是遵循乐园构建的习惯思路,离开了“当前”。
《边城》再版时,沈从文把具体的年代抹去了,代之以“到如今”等模糊的字样。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处理策略,在有意或无意中确实达到了《边城》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将背景置于当代读者无法经验的“过去”和“异域”,空间和时间陌生化,离开“当前”和“此地”,形成阻隔和示范的效果。因此,沈从文才说,这里“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匠心的另一重表现就是营造“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并投射到人际关系、社会习俗、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渡船老人勤劳、善良,翠翠美丽;船总顺顺大气豪爽,两个儿子又那么出色,但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个人修养的结果,而是本地风尚习俗使然,再加上主持者处置得法,所以无大的变故发生,一切平和安详井然有序。沈从文除对边城人和社会善的一面浓妆重抹外,还处处展示边城人诗性的品格。诗性(非社会化、自然性)与世俗、功利相对,代表了人生的两个方面,也代表了社会的两种价值取向。渡船老人年轻时爱唱山歌,会吹笛子。在夏日夜晚的满天星斗与柔和月光下,他为翠翠唱歌吹笛子,浸润了翠翠的心,也深深感动了读者。人物的诗意造型再辅以湘西山水灵秀的自然胜景,《边城》自然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二)中国形象
像所有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样,“中国形象”也是一个极具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的看法的具象表达。《边城》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与传统的诗意,以最为贴切和概括性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想象——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苦难,它的文化优势——凝聚成可感的艺术造型。这形象是崭新的,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边城》应运而生。
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化隐喻被提升到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除艺术品质的精湛外,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当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现代文学中,能当如此评价的作品十分罕见,而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隐喻又完全相反的两部。我们不应该将两部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指认为一个毋须求证的事实,而应该意识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性和被阐释性,它依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鲁迅的《阿Q正传》是启蒙话语的杰作,沈从文的《边城》的文化隐喻则要放到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去理解。
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后发国家对被动现代化的两种主要回应模式。按照美国汉学家艾恺所下的定义,“现代化”指“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的运用过程”。现代化进程使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劳动力,为国力强盛和人民富足开辟道路,因而得到广泛拥护。另一方面,现代化对任何事物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功利性和效率,这使它必定强调结果的评价,也预设了道德的相对性甚至道德真空,人的工具化和物化也就成为必然之事。由于其与人性的目标相悖,与历史所衍生的诸多文化和道德价值相悖,现代化又不断受到激烈的批判。
在非西方的后发国家,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于西欧,它是一个被动的、外来的和强加的过程,并伴随着殖民者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同时又与本国传统发生剧烈的冲突。因此,现代化及其衍生的观念在唤起民众空前的皈依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文化上的启蒙主义和守成主义是这种现代化进程在思想上的必然反应,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成了这种反应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阿Q正传》将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国民性批判”推到极致,塑造了阿Q形象。由于“国民性”命题的特定指向,加上鲁迅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提炼,阿Q形象成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代名词,它的价值判断是负面的。
被动现代化,如在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也激起了相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从辜鸿铭、梁启超,到梁漱溟、学衡派等,众多的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他们在强调差异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文化守成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20年代周作人的一部分散文,废名的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眷恋与依赖。进入30年代,一代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焚、林庚等,更以流派的规模,对传统和乡土作诗意诠释。五四主流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京派作家笔下获得新的阐释和意义,并且得到升华;此外,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方面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可以说,1934年初沈从文的巅峰之作《边城》发表前后,一个整合、提升新的中国形象的文学外部环境已然形成。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牧歌式文学作品的作者通常以构建乐园式生活图景,作为凸显作品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
B. 牧歌式文学作品中的距离感,是指虚幻性的乐园式生活图景对现实所起到的反衬效果。
C. “中国形象”是一个具有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看法的具象表达。
D. 《边城》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符合民族想象的逻辑性。
2. 依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段“牧歌”主体部分着重分析沈从文将乡土生活理想化的两种手法,二者均体现其独特匠心。
B. 沈从文之所以让“边城”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隔”,就是为了打造一个诗化的乡土世界。
C. 在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作品在“国民性”命题上,往往具有特定指向,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负面的价值判断。
D. 文化守成主义作家有意在作品中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以此抵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民族屈辱感,缓解民族认同危机。
3. 选段(二)中指出: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创作出大量经典著作,下列作品中不符合这一核心命题的理念的是( )
A. 《骆驼祥子》(老舍) B. 《秦腔》(贾平凹)
C. 《家》(巴金) D. 《子夜》(茅盾)
4. 在《边城》中,牧歌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丰富多彩,涵盖了人物对话、场景描绘以及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且充满魅力的中国形象,请联系文本做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对下列文段中“启蒙者的姿态”和“保守的姿态”的理解。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现代中国面对乡土社会的两极,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
(宁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风景谈》选段
在沙漠里,偶然有一点点驼铃的声音,从地平线的远处传来,最初很微弱,渐渐地近了,像风一样,像梦一样,像一个古老的传说。于是,在单调的沙漠中,出现了骆驼的影子,出现了驮着货物的骆驼的影子,出现了骆驼的铃声和骆驼的影子组成的一支小小的队伍的影子。
这时候,太阳渐渐地升高了,骆驼的影子渐渐地缩短了,骆驼的铃声渐渐地清晰了,骆驼的队伍渐渐地走近了。于是,在沙漠的远处,出现了一个黑点,渐渐地大了,渐渐地近了,渐渐地清晰了,原来是一个人,骑着一匹骆驼,骆驼驮着一些货物。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骆驼的影子已经很短了,骆驼的铃声已经很响亮了,骆驼的队伍已经走近了。于是,在沙漠的边缘,出现了一排白杨,白杨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好像在向骆驼的队伍招手。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骆驼的影子已经很短了,骆驼的铃声已经很响亮了,骆驼的队伍已经走近了。于是,在沙漠的边缘,出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有一些房屋,房屋的烟囱里冒着袅袅的炊烟。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骆驼的影子已经很短了,骆驼的铃声已经很响亮了,骆驼的队伍已经走近了。于是,在沙漠的边缘,出现了一群人,他们在绿洲上忙碌着,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收割,有的在放羊。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骆驼的影子已经很短了,骆驼的铃声已经很响亮了,骆驼的队伍已经走近了。于是,在沙漠的边缘,出现了一片歌声,歌声是从绿洲上传来的,是那些忙碌的人们唱的,歌声是那么的嘹亮,那么的动听。
材料二:
《风景谈》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文章中对大西北风景的描绘,以及对延安人民精神的赞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同时,《风景谈》也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从这篇文章中汲取灵感,学习作者将自然风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注重在散文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摘编自《〈风景谈〉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材料三:
茅盾的《风景谈》与一般的写景散文不同,它不仅仅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在文章中,作者将自然风景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对延安地区人民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描写,展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人民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精神风貌。
例如,在“石洞雨景”这幅画面中,作者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石洞中避雨,他们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的风雨,更反映了延安人民在困境中追求进步的精神。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上,《风景谈》独具特色。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平凡的生活场景的描绘,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同时,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样的语句,既富有哲理,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摘编自《〈风景谈〉赏析》)
6. 下列对文段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重复“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骆驼的队伍已经走近了”,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和骆驼队伍的行进。
B. 文段中描写白杨叶子摇曳、绿洲上房屋炊烟袅袅,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沙漠的死寂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像风一样,像梦一样,像一个古老的传说”,仅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驼铃声音的美妙。
D. 文段结尾写忙碌人们唱歌,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劳动的快乐,更体现了延安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
7.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风景谈》艺术特色的一项是( )
A. 《风景谈》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平凡场景揭示深刻主题,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
B. 《风景谈》运用象征手法,以沙漠中的骆驼、树等象征延安人民的精神,使文章具有深刻的寓意。
C. 《风景谈》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以“石洞雨景”为例,说明文章反映了延安人民在困境中追求进步的精神。
D. 《风景谈》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地位重要,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8.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风景谈》的价值。
9. 材料二和三都提到《风景谈》歌颂了延安人民的精神,材料一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延安,但却处处能感受到延安的气息。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①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注】①怨讟(dú):怨恨诽谤。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安A天下B必须先正C其身D未有身正E而影曲F上治而下G乱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尔,文中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与《孔雀东南飞》中“诺诺复尔尔”中的“尔”用法相同。
B. 是,文中指这样,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的“是”意思相同。
C. 耽,文中指沉迷,沉溺,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的“耽”意思相同。
D. 每,常常之意,与《兰亭集序》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中“每”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的。
B. 柳宗元通过对话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把官吏扰民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C. 唐太宗善于通过反思来警戒自己,认为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戒骄奢淫逸。
D. 詹何在回答楚王关于治国之要的提问时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进而拓展至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4. 俗话说“国泰民安”,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国君应怎样做才能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日闲居
袁宗道①
人间何物度朝昏,懒性新来更厌喧。
除却跏趺②惟饮酒,才闻呵殿③便关门。
虚窗月上摹松影,尘榻僧来印衲痕。
独有盆梅嫌寂寞,故舒丹蕊照清樽。
【注】①袁宗道是明代公安派的领袖之一,他26岁进士及第,曾担任翰林编修。②跏趺(jiāfū):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③呵殿:古代官员出行,仪卫前呵后殿,喝令行人让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问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迷茫和困惑,次句“厌喧”表明作者态度,喜欢安静的生活方式。
B. 颈联写月色皎洁、万籁俱寂,诗人夜不成寐,站在窗前赏明月。此时风拂动松枝,在窗前映出参差的松影。
C. 尾联颇具特色,写庭院里的梅花尽情地绽放花枝,映照在诗人的酒樽中,从正面阐述了诗人孤寂的状态。
D. 全诗围绕“懒性”二字展开,虽不着一个“闲”字,却句句体现出作者的闲适心情。同时,诗歌层次分明,起承转合到位,是明代诗坛的佳作。
16.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和本诗都写到闲情,看似闲适、安逸,实则内心苦闷,试结合诗作比较两诗中苦闷的不同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哪吒·魔童降世》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强调了人对自身命运的积极掌控,但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用水的流向来比喻人的命运是无法预料和掌控的,表达了人生贵贱穷达的不确定性。
(2)语文课上,魏老师讲到孝,认为在父母病床前,如《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孝;而离开父母,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也是孝。
(3)登山爱好者小刚在四川徒步旅行,看到横断山脉山势陡峭,山路盘桓,他不由得吟咏起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
(4)《书愤》中写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而后他却大志落空,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双鬓已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看到房后面的半山坡上编织彩色长带子的崩线架子梦一样支在那里,上面的带子刚编了一半,各种鲜艳明亮的毛线在架子上从这头牵到那头,笔直纤细地拉着。上面的图案在未完成处拥挤、挣扎、推推搡搡,似乎想要冲开别在那儿的梭子,( ),曼野遍山……或者那儿平放着刚刚开始编织缠饶的一块芨芨草席,中间搁放的一本书正翻开的那面插图正是准备作临摹的样本,上面的图案除了家乡的山水牛羊,还有遥远的、未可知、未可见的熊猫、大象、长城、大海、岛屿、椰棕……
我多么、多么想有一块巨大干净的毡子,用( )的种种色彩,再用金线银线,血一样的红线,森林一样的蓝线,用最锐利的针,在上面飞针走线,告诉你一切!告诉你一切……我多想,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在表示大地的那里描出我母亲的形象;在天空的部分画上一个死去的灵魂的微笑;这里是丰收,绣上坟墓吧!这里是春天,就绣一个背影……在鸟儿飞过后的地方绣上它的翅膀;在牛啊羊啊的身上绣满星空和河流……我多么想!我多么想……
我若也为我的家庭绘下那么多的羊角,【甲】那么我空空荡荡的毡房一定也会拥挤不已。羊角和羊角之间的空隙,栖满了温顺谦和的灵魂。【乙】它们不语,它们的眼睛在羊角下看我,【丙】并从毡房的每一处缝隙源源不断地逸出,缭绕在辽扩、深远、水草丰美的夏牧场上。【丁】只有这样的家才能让人( )!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减)
18. “它们的呼吸让房子里的空气海一样静谧、沉着”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9.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碧万顷 随手拈来 酣然入梦
B. 一泻千里 随手拈来 安然入梦
C. 一泻千里 唾手可得 安然入梦
D. 一碧万顷 唾手可得 酣然入梦
20.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改正。
21. 铺叙,是指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请从铺叙的角度分析文段的表达效果。
22. 阅读Ⅰ中对《边城》“牧歌元素”的分析,也契合本选段的内容,但二者由于采用的视角不同,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请做简要分析。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情表》至真至情,《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兰亭集序》抱诚守真。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为文如此,为人亦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应用文(书信、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