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3 20: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中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两条陆路“丝绸之路”、“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发 展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认识。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进初中,身心正发生巨大变化,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世界万物都感到好奇,比较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但对事物的认识流于表面,比较片面。
3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中日交流。
难点;“两汉”的含义。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关于“丝路”的表演视频,提问看到了哪些信息?导入。
二、讲授新课
学生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完成自主知识结构。
用PPT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线索,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一)“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书72页第一段,阅读后讲述“丝路”名称来源。
2、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介绍丝路的起点、走向。在介绍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同学生一起画出“丝绸之路”路线。21·cn·jy·com
长安→河西走廊→进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3、提问:丝绸之路仅仅是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方吗?有哪些东西是经丝绸之路传的西域的?有哪些东西是由丝绸之路传的中原的?21cnjy.co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如下板书:
东方→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作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作用)
4、指导学生看“丝绸之路”有关图片(教材72-73页: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绣花粉袋、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显示汉代对外交流繁荣,政策开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找出并比较。)
(二)汉与欧洲的往来
由于本课的中心内容是中西文化交流,这里拟将教材的讲述顺序做一调整,将第三子目“汉与欧洲的往来”提前于第二子目来讲述,保持与东西方文明交流这一大主题的连贯性。
学生找出时间、人物、事件及地位。(公元97、公元166,班超、甘英、安敦尼王朝,投笔从戎的故事。)
(三)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汉与朝鲜的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教师概括要点:中朝交流主要是中国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中国的先进冶铁工具和漆器制造技术传入朝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1教育网
2、汉与日本的交流
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三、课堂小结及拓展
让学生归纳两汉曾与哪些地区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是什么原因使两汉的交流如此频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学生分组讨论)www.21-cn-jy.com
四、巩固练习:
教材后面的学习测评,学生做后订正。 每一个同学下来自己动手绘制出丝路的路线,下次上课的时候展示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