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 1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16张)(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 1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16张)(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3 20: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讲解】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2)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英国期间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4)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2.提出
(1)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民报》发刊词上进一步阐发“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基本内容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 ”,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4.评价
(1)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3)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4)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温馨提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体现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思想,也就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体现。
核心讲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温馨提示:  比较时要抓住比较点是反封建,具体分析要从具体主张入手,从思想理论基础、反封建方式、目标以及阶级属性等方面考虑。
比较点维新思想?相同点①都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君主专制体制。②都侧重介绍、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不同点 思想武器对待清政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直接采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府的态度要求维护清朝的君主统治,改变的只是专制主义。要改变封建专制而且还要推翻清王朝统治。方式和政体用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例题1: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呆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
A.民权主义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C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制定法律:1912年,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2)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温馨提示: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核心讲解: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员副署,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同时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信教等自由。上述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确立了什么政体?此则材料颁布的重大意义又是什么?
答案:政体:民主共和政体。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或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例题2:“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B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希望。
(2)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2)基本内容
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3.评价
(1)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2)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3)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4)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温馨提示: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是指: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指: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核心讲解:新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温馨提示:新旧三民主义相同点的分析侧重性质、内容分析、阶级属性,不同主要从产生背景、内容变化、指导政治实践方面思考。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例题3::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说道:“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他强调( )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 国共合作的社会理论基础
C. 践行扶助农工政策
D. 打击私人资本的垄断地位
D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例题4:材料1: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
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
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2: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
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
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体?(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你认为孙中山
晚年思想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如何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6分)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答案
(1)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或《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6分)
(2)提出新三民主义。(2分)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2分)(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6分)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例题5:材料: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
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
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
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
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不能照
抄原文)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答案:主张: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讲】本课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