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蛋白质是目前已知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样的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广泛分布于细胞中,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双层膜上有协助物质跨膜运输的蛋白质
B.类囊体膜上有行使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C.某些蛋白质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吞噬细胞上的某些膜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2.如图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和细胞间信息传递有关
B.①具有流动性,而②是固定不动的
C.细胞膜的蛋白质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D.细胞膜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P
3.某种小鼠的体色受常染色体基因的控制,现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都是黑鼠,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中体色表型及比例为黑:灰:白=9:6: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鼠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9
B.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
C.若与白鼠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黑:灰:白=2:1:1
D.若灰鼠与白鼠杂交,后代小鼠表型为白色所占比例为1/3
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C.人类遗传病是人生下来就有的疾病 D.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需在患者家族中进行
5.如图表示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脱水缩合时,氨基提供氢和氧
B.上述反应形成的产物为多肽
C.该产物只含一个羧基
D.蛋白质正确的空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所必需的
6.科学家激活小鼠皮肤细胞中三种在神经前体细胞大量表达的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将小鼠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能发育成大脑神经细胞的前体细胞,且该细胞能在实验室大量培养,该方法为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不同是由于两者的蛋白质完全不同
B.正常状态下,皮肤细胞般不会大量表达这三种转录因子
C.由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D.神经前体细胞是一种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
7.蛋白质分子能被肽酶降解,至于哪一个肽键被断裂则决定于肽酶的类型。肽酶P能断裂带有侧链R4的氨基酸和相邻氨基酸的羧基基团之间的肽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肽酶P可以催化⑤处的化学键断裂
B.该肽链中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一个
C.如图所示肽链一定由5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D.在肽酶P的作用下,经过脱水缩合可以形成两条多肽链
8.某研究团队在一项肠道菌群项目的参与者中寻找微生物菌群、抑郁症和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发现抑郁症患者常属于多巴胺较低、肠道总体微生物丰富度较低的一类,且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肠道中存在产生多巴胺代谢物的细菌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抑郁症患者,机体肠道中大肠杆菌的丰富度低
B.人体肠道中的多巴胺都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
C.生活质量高的人,机体内菌群抑制神经细胞产生多巴胺
D.食物多样化可能有助于预防多巴胺减少引起的抑郁症
9.已知一个蛋白质分子由 4 条肽链组成,连接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肽键共有 396 个,翻译成这个蛋白质分子的 mRNA 中的 U 和 C 共 800 个,则转录成 mRNA 的 DNA 分子中,G 和 A 最少共有( )
A.600 个 B.1 200 个 C.800 个 D.1 600 个
10.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目前穿梭育种已经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上取得了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基本原理是基因突变
B.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之间差异并不大
C.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穿梭育种打破了地理隔离,实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11.下列选项中,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的是
A.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六碳糖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体内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O2、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激素、抗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
14.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虚线表示纺锤丝)。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 ( )
A.②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⑤④③② D.①⑤④③②①
15.某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细胞中断裂的染色体片段由于在细胞分裂末期不能进入子细胞核,而成为细胞核外的团块,他把这样的团块称为微核。已知微核与染色体形态变化同步,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核通过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核
B.微核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断裂的染色体片段缺少着丝点
C.若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最好选择处于分裂末期的细胞
D.微核可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其主要成分与核糖体相同
16.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由上而下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脊髓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或损伤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四肢丧失运动功能,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以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四肢正常运动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
B.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后,兴奋沿2和1传递,在背根能检测到神经冲动
C.截瘫患者除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外,同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D.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乙处的初期可引起中枢部位细胞代谢加快
二、解答题
17.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指出生后无须 就具有的反射。
(2)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 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3)两者关系:条件反射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 和训练而建立的。
(4)条件反射的消退及意义: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 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 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 过程,需要 的参与;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和 ,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18.仔细阅读图一和图二,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④表示的中文名称是 ;⑨表示 。
(2)图二所示的过程叫 ,发生的场所主要在 。
(3)若用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释放出来的3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 。
19.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独立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已知II6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且每个家系均不携带另一个家系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理由是 。
(2)调查乙病的发病率时,应当以 (填“随机人群”或“患者家系”)作为调查对象,乙病发病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
(3)分析图示,II3和II4生育后代的基因型可能为 ,若II3和II4生育了一个男孩,且该男孩和一个只患甲病的女孩婚配,则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 。
20.二倍体(染色体组成为2n)生物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染色体表示为2n-1的个体称为单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表示为2n-2的个体称为缺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1)单体、缺体这些植株的变异类型为 。缺体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亲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所致。理想情况下,某单体(2n-1)植株自交后代中,染色体组成和比例为 。
(2)小麦的染色体数为2n=42,无芒(S)对有芒(s)是显性。现有21种无芒的纯合单体品系(1~21号单体品系分别对应缺失相应的染色体,如1号单体缺失1号染色体),可利用杂交实验把S基因定位在具体染色体上。现想了解S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三、实验题
21.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如记忆)减退的情况也逐渐加重。褪黑素(MEL)是由松果体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已有研究显示,MEL可调节记忆的形成。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了MEL对长时记忆的确切影响和机理。
(1)记忆是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需要 的参与才能形成,此过程中也涉及到神经元之间新 的建立。
(2)科学家首先开发了一种测量小鼠长时记忆的体系:在容器中放入2个相同的物品(A),将小鼠放入容器中1min后取出(训练)。24h后,取出容器中的1个A,在原来的位置放入另一种与A不同的物品(B),将小鼠放回答器中,观察小鼠探索两个物品的时间,计算鉴别指数(DI)=小鼠探索B的总时长/探索A和B的总时长(测试)。DI与长时记忆的强弱呈 (填“正”或“负”)相关,原因是 。当DI大致等于 时,表示小鼠几乎不具有长时记忆。
(3)分别向小鼠注射MEL,经过训练后进行测试,得到图1所示结果。图中对照组应做的处理是 。结果说明,MEL可以 。
(4)MEL在体内可被代谢为AMK,药物N可抑制此代谢过程。用药物N处理小鼠,观察药物N对MEL和AMK效果的影响,得到图2所示结果。由此可知,MEL调节长时记忆的机理是 。
(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任答出1点即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B D B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C B B
17.(1)训练
(2)学习
(3) 非条件反射 学习
(4) 非条件刺激 两个刺激 学习 大脑皮层 灵活性 适应性
18.(1)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氢键
(2) DNA的自我复制 细胞核
(3)1/150
19.(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II6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乙病为隐性遗传病,I4女性患者的儿子II5正常,则该病致病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随机人群 乙病发病率=乙病患病人数÷乙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3) AABb或AaBb 1/6
20. (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异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2n∶(2n-1)∶(2n-2)(正常∶单体∶缺体)=1∶2∶1 基本思路:正常有芒植株(ss)与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后代都是无芒的,则表明S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
如果后代无芒∶有芒=1∶1,则表明S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
21. 大脑皮层 突触 正 如果小鼠经过训练之后记住了A,则测试过程中小鼠将会花更少的时间去探索A,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探索B 0.5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同实验组 增强小鼠的长时记忆 MEL在小鼠体内被代谢为AMK,AMK增强小鼠长时记忆 MEL对不同年龄段小鼠长时记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