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1: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单元导语
人文主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风民俗
阅读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表达: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古诗三首
第 1 课时
活动一:展示确任务,引发阅读兴趣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二:初读古诗:了解诗中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dàn)君”(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了。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活动二:读古诗,读中体会韵律美
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韵律。
同桌合作交流《寒食》《迢迢牵牛星》的诗词大意。
预习检查:
活动三:品读诗歌,想象画面
活动三:理解关键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到了,京城长安到处都飞舞着美丽的花瓣,青青的柳枝也在轻轻地随风摆动。
花瓣纷纷飘落
柳枝随风飘动
活动三:理解关键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时分,皇宫里正忙着传递蜡烛,轻轻的烟雾飘散在那些王侯们的家里。
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dàn)君”(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了。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这首《寒食》,也被认为是一首讽刺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宦官得宠专权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讽刺。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活动三:理解关键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诗人韩翃写寒食节,不写百姓人家禁火、吃寒食的习俗,而偏偏写“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景象,这又是为什么呢?韩翃这首诗,只是单纯写寒食节的习俗吗?
这首《寒食》,也被认为是一首讽刺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宦官得宠专权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讽刺。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活动三:理解关键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迢迢牵牛星》写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然而全诗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念”字。那么,这样的思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呢?
活动四:梳理学法,迁移应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遥远
明亮
纤纤 擢 素手, 札札 弄 机杼。
摆弄
伸出
白皙
动作
外貌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眼泪
落下
神态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又清又浅
也没有多远,含有反问的语气
活动三:理解关键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这首诗选在《古诗十九首》,有没有发现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呢?
诗中运用了大量叠词,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具有音乐美,也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动人。
活动三:理解关键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像《迢迢牵牛星》这样表达织女对牛郎思念的诗词还有很多
七夕
宋秦观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1.背诵三首古诗。
2.搜集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的古诗词。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