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史载,汉武帝时诸侯王国“裂地分民”成常态,“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无南北边矣。”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豪强势力衰弱 B.朝廷重视经营边疆
C.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下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交子”的历史叙述。由此可以推断,宋代交子( )
记述 出处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史·食货志》
“民间以铁钱重,私为券以便交易,谓之交子,而富家专之,数致争讼。田请置交子务……卒奏用其议,蜀人便之。” 《宋史·薛田传》
A.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顺应商业需求而产生
C.发行权始终被地方控制 D.取代了金属货币地位
3.1764年,清朝续修《大清一统志》时,将初版的“外藩蒙古统部”改为“新藩蒙古统部”,并增添“西域新疆统部”,详载伊犁、乌鲁木齐等城屯防建置。这一做法旨在( )
A.昭示疆域一统 B.推行改土归流 C.发展朝贡贸易 D.应对沙俄侵略
4.下图为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路线示意图。据此可知,这次北伐战争( )
A.结束了军阀割据状态 B.为全面抗战作军事动员
C.打击了北洋军阀势力 D.以工农群众为战斗主力
5.下图是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听志愿军叔叔讲故事》:几个少先队员围在收音机旁,听广播里志愿军叔叔讲战斗故事。这些故事 ( )
A.宣传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B.意在凸显边防官兵的家国情怀
C.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场面 D.利于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
6.1983年6月,邓小平指示:(中英)谈判开始不先谈主权问题,先谈1997年以后如何管理的问题,1997年以后的管理解决了,主权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谈判日期要设限,1984年9月为最后期限,……届时如仍未谈成,中国会单方面宣布收回香港的方案。这一指示 ( )
A.反映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 B.说明香港回归障碍已经扫除
C.彰显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D.标志“一国两制”正式实施
7.莎草纸是古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考古发现的莎草纸上,留存有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900年间希腊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等文字书写的文献。这表明莎草纸( )
A.销售范围限于北非和西亚 B.制造技术被古埃及人垄断
C.是古代史上最佳书写载体 D.为保存文化记忆做出贡献
8.9世纪以来,西亚地区的大马士革、摩苏尔的官方工场生产棉布、玻璃器等商品;巴格达的官方工场吸收波斯、拜占庭技术,制造出镶嵌金银的武器和珠宝。这些产品大量输往地中海世界。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水平 B.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需求迫切
C.区域文明之间的物质交流 D.阿拉伯帝国兴起的条件成熟
9.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年)主张通过实验归纳获得知识,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强调“我思故我在”,倡导数学演绎法。他们的思想( )
A.体现了科学革命的要求 B.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批判了启蒙运动的不足 D.背离了人文主义的潮流
10.17世纪初,英国贵族将茶叶视为“馈赠高官的奢侈品”,形成繁杂的“下午茶”礼仪;至19世纪,英国普通家庭待客时常说“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这一变化可说明当时( )
A.欧洲与美洲存在物种交流 B.价格革命刺激消费欲望
C.政治民主化消除阶级差异 D.全球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11.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将4500多万英亩的土地无偿地分配给100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建立了400多个合作农场,并将外资控制的石油、铁路收归国有。由此可知,他的改革( )
A.使国家摆脱对外资的依赖 B.照搬了苏联新经济政策
C.为民族解放提供物质基础 D.带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
1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劳动和资本压迫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各国无产阶级处境相同。这一论断( )
A.指出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B.强调无产阶级应走向国际联合
C.说明民族差异妨碍无产阶级觉醒 D.否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13.下表为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三种会议类型。据此推知,巴黎和会( )
类型 权力
最高会议 拥有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权力。成员为英、法、美、意
特别委员会 负责审议专门问题,预备草案,提供最高会议参考
全体会议 仅履行表决程序,无实质作用
A.由大国操纵埋下隐患 B.平等协商解决争端
C.仅维护战胜国的利益 D.遵循民族自决原则
14.1927年,苏联缺乏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文盲率超过50%,国防力量薄弱;到1933年,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机床制造、精密仪器等新兴工业部门初具规模。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
A.积极探索工业化新道路 B.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C.重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D.工业产值已领先欧洲各国
15.“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除苏联以外的中欧、南欧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变化源于( )
A.东欧剧变的发生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美苏冷战的展开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6.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芯片战”;2025年,华为昇腾AI芯片性能逼近国际领先水平,美国同样对华为实施全球禁令。美国频频发动“芯片战争”说明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被逆转 B.全球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C.意识形态对抗持续激烈 D.美国科技领先地位动摇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中东产油国,利用石油收入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试图摆脱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依赖。1973年10月,中东爆发战争。油价在一年左右提高了3倍。在“石油危机”背景下,中东产油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
——摘编自林承节《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研究》等
材料二 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愈发重视节能环保,能源密集型产业逐渐退出了市场。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兴起。创新拉动型增长使得欧洲在诸多技术及相应产业环节可以和美国展开竞争。但是受制于福利制度的僵化、劳动力市场缺少竞争,欧洲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并未抢占新技术浪潮的先机。
——摘编自孙彦红《试析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经济转型》
材料三 1970年左右,美国国内石油生产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步下降。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政府认识到依赖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因此,在推进北美地区能源一体化的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波斯湾地区友好产油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和安全保护政策,以及对敌对产油国的经济制裁和军事遏制政策。1974年,美国联合西欧、日本等主要能源消费国建立国际能源机构以维护西方国家的集体石油供应安全。
——摘编自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东产油国“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欧洲和美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并指出欧洲措施效果受限的原因。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石油危机”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启示。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是我国中学教科书选入外国翻译作品的滥觞。当时的教育思潮重视实利教育,因此选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与民主共和相关的政治常识、科学常识、商品经济知识、文明生活方式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外国翻译文学作品开始入选我国中学教科书。这一时期的选文不仅宣传进化论思想、反对封建礼教,还注重对人的启蒙,主题涉及人生、爱情、妇女等。语体有文言、白话两类,白话语体占据主流。20世纪30年代的选文在主题上以民族精神、关注社会为主。《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少年爱国者》等表露出对于民族共同语的珍视,对时局的关心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同时,大量关于无产阶级的外国作品被翻译、引进。抗战时期,对固有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强调使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大大减少。体现“个人”的一些外国翻译作品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总的来说, 民国时期,外国翻译作品经过过滤、沉淀,与中国古典作品、现代作品一道构成了中国语文教科书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也共同塑造着未来的中国公民。
——摘编自管贤强《民国初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不同时期中学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选入外国翻译作品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国际标准时间的形成”,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C D C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A C B
17.(1)原因:利用石油收入发展工业和基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中东战争冲击了石油市场;全球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或从“石油的重要性”作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声援。
(2)措施:欧洲:①推动产业转型;②提倡节能优先。(任答两点即可,照抄材料不得分)美国:①成立国际合作机构,协调石油供应安全;②对中东产油国区别对待,保障石油来源;③开发本土资源,推进北美能源一体化。(答两点即可,照抄材料不得分)
原因:福利制度僵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不足;产业转型迟缓与技术滞后。 (任答两点即可,摘抄材料可酌情给分)
(3)启示: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能源合作;重视能源的战略储备;建立能源危机应对机制;提升科研能力,开发新能源;提高节能意识等。 (答出3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8.(1)特点:民国建立之初,注重对国民的知识教育;新文化运动之后,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思想启蒙;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爱国主义、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等主题凸显。(答出3点即可)
(2)意义: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推动妇女解放;有利于白话文的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民国时期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任答4点即可)
19.论题: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国际标准时间形成。
论述:19 世纪,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广泛应用,跨地区人员和物资流动频繁。不同地区计时差异给交通带来混乱,如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保障运输安全,统一时间成为工业时代的迫切需求。
同时,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英国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由英国制定的格林尼治时间,借助其影响力不断传播。1884年,25国会议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这既反映了世界市场对统一标准的需求,也彰显了英国的国际话语权。
综上,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不仅是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折射出工业革命时期全球联系加强、国际秩序重构的时代趋势,以及大国实力对国际规则制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