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春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春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5 12: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春季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代盛行占卜,在日常生活中,商王不断地向天神卜问天命所在,看天神是否支持自己的统治。这表明商王统治的观念是( )
A.恪尊天命 B.以民为本 C.尊王攘夷 D.道法自然
2.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知,他的治国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尚贤尚同
3.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秦朝实行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4.自东汉以来,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期,迁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表明( )
A.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B.鲜卑政权统—北方 C.北方民众向南迁移 D.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5.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逐渐形成新的选官制度。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6.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
A.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B.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C.江南普遍种植棉花 D.南方财赋顺利北运
7.某同学在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时,制作了如下表格,依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他的学习主题是( )
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明朝后期,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知识
清朝道光年间,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A.明代文学的特点 B.明清大型典籍的编集 C.清代戏剧的发展 D.明清科技文化的成就
8.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逐渐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据此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动机是( )
A.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B.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维持罪恶的鸦片走私贸易 D.抢夺更多亚洲地区殖民地
9.陈旭麓曾经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个历史事件:“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这个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这一历史事件体现的精神是(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11.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说明(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B.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C.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D.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迫,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指的是( )
A.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C.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
1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基于这一认识,新中国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D.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4.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的过程中,倡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倡议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体现出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奉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5.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落实这一构想的前提是( )
A.确保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D.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16.“他们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欧洲人称之为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他们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们的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曾影响着西方文学……”,材料中的“他们”是( )
A.希腊人 B.波斯人 C.罗马人 D.阿拉伯人
17.玉米、甘薯原产于美洲,16世纪后传入中国,被称为“番麦”“番薯”。17世纪后逐渐推广,成为中国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甘薯的传入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闭关锁国”的实施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8.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这体现的启蒙思想是( )
A.平等自由 B.三权分立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19.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的时代是( )
A.工场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20.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了,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发表标志着( )
A.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21.某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如下表格。依据表格内容推断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826年 在玻利瓦尔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民族独立
1896年 埃塞俄比亚(非洲国家)打败了意大利侵略者,保持了民族独立
1905年 印度人民在国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
A.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B.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C.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D.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发展
22.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十月革命“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里的新制度是指( )
A.封建农奴制 B.君主专制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23.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苏德双方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发生激战,德国及其仆从国共损失约150万人,德军遭遇自发动侵略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这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它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24.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标志着( )
A.冷战局面的形成 B.第三世界的兴起 C.西方阵营的分化 D.两极格局的瓦解
25.下表体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根据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农业 1950年 12.2%
1990年 2.8%
工业 1950年 34.7%
1990年 25.8%
服务业 1950年 48.9%
1990年 71.4%
A.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上升 B.工业的就业人口数量增加
C.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D.美国的总人口数量增加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艰难曲折的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他们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金陵机器制造局内部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和图1,列举洋务派的“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和图2,从现代化的角度概括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图3、图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努力。
三、综合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材料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材料二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材料三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C
6.A
7.D
8.B
9.C
10.A
11.A
12.A
13.D
14.B
15.B
16.D
17.C
18.B
19.B
20.C
21.A
22.D
23.C
24.B
25.C
26.(1)创办军事企业(如金陵机器制造局);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建成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
(2)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推动政治现代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现代化。
(3)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化发展(如博鳌亚洲论坛)。
27.(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家联系依存加深;国际力量对比趋平衡;和平发展是大势。
(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护主义升温;地区热点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如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
(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