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回顾与反思
课题 回顾与反思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55—58
教学目标 1. 从整体的角度,回顾本章所学过的内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 梳理、归纳本章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意义,理解基本事实、定义、定理在证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知识结构 总结反思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总结与反思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命题与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章中,我们主要进行演绎推理,即证明.证明是说明一个命题正确性的重要方法.证明的依据是已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法则和定理等.证明要合乎逻辑,证明过程中要做到步步有据. 命题、逆命题、证明. 一般地,命题是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将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这个原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反例即可;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要证明. 2.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而全等三角形是全等图形之一.两个图形全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状相同,二是大小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基本事实是: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已知三条边、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都可以用尺规作三角形.
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专题分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要根据具体题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SAS"“ASA"“AAS"“SSS”中的哪个,而且这几个判定方法往往要结合其性质综合解题. 【例1】如图所示,AC,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 求证AD∥BC. 证明:在ΔAOD和ΔCOB中, ∵ ∴ΔAOD≌ΔCOB(SAS). ∴∠A=∠C,∴AD∥BC. 专题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实际应用 【专题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常见的一种类型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问题来解决,一般难度不大. 【例2】如图所示,要测量河岸相对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先从B处出发与AB成90°角方向,向前走40米到C处立一根标杆,然后方向不变继续朝前走40米到D处,在D处转90°沿DE方向再走28米,到达E处,此时A,C与E在同一直线上,求点A,B之间的距离. 解:∵从B处与AB成90°角的方向出发, ∴∠ABC=90°, ∵BC=40米,CD=40米,∠EDC=90°, ∴在ΔABC与ΔEDC中, ∴ΔABC≌ΔEDC,∴AB=DE, ∵沿DE方向再走28米,到达E处,即DE=28米, ∴AB=28米. 答:点A,B之间的距离为28米. 专题三 利用尺规作图-—作三角形 【专题分析】 尺规作图是数学的重要知识之一,作一个三角形全等于另一个三角形是尺规作图中的基本作图,很多复杂的图形都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基本图形作出来的. 【例3】如图所示,已知ΔABC. (1)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三角形,使所作三角形与ΔABC全等; (2)请简要说明你所作的三角形与ΔABC全等的依据. 解:(1)如图所示,ΔEDF即为所求.(作法不唯一) (2)在ΔEDF和ΔABC中, ∴ΔEDF≌ΔABC(SSS). 专题四 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分析】 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的问题,由于已知条件的不确定或开放性问题,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如图所示,点F,C在线段BE上,且∠1=∠2,AC=DF,若使ΔABC≌ΔDEF,则需补充一个条件是 或 或 . 答案:BC=FE ∠A=∠D ∠B=∠E 专题五 转化思想 【专题分析】 证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证线段(或角)相等,往往转化为证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当需要证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不明显时,还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5】如图所示,D,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BC,CA延长线上的点,且CD=AE,连接AD,BE,求证AD=BE.(提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均为60°) 证明:∵ΔABC是等边三角形, ∴∠BAC=∠ACB=60°,AC=AB, ∴∠EAB=∠ACD=120°, ∵在ΔABE和ΔCAD中, ∴ΔABE≌ΔCAD(SAS),∴AD=BE. 专题六 数学建模思想 【专题分析】 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测量工具内槽宽的工具——卡钳,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等.对于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原理解决问题. 【例6】如图所示,有一座小山,现要在小山A,B的两端开一条隧道,施工队要知道A,B两端的距离,但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请你用已学过的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测量方案: (1)画出测量图; (2)写出测量方案; (3)写出推理过程. 解:(1)如图所示. (2)①找个能同时看见A点和B点的C点, 然后连接AC并延长到D,使AC=DC; ②连接BC并延长到E,使BC=EC,测量DE的长度,即为A,B间的距离. (3)在ΔACB和ΔDCE中, ∴ΔACB≌ΔDCE(SAS),∴AB=DE. 专题七 类比思想 【专题分析】 对于几何图形的运动问题(如平移、旋转等)以及一些规律探究题,常常会出现一个基本图形,无论从图形上还是从解题方法上都比较简单,而其他的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通过变化得到的,它和基本图形有很多类似的条件和结论,类比基本图形,可以解决复杂图形的问题,主要考查观察、推理、猜测的能力. 【例7】如图所示,ΔABC中,AB=AC,∠BAC=90°,D,E是BC上的两点,且∠DAE=45°.将ΔAE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ΔAFB,连接DF. (1)DF与D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2)证明你猜想的结论. 解:(1)猜想:DF=DE. 证明:(2)∵∠BAC=90°,∠DAE=45°, ∴∠BAD+∠EAC=45°. ∵将ΔAE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ΔAFB, ∴AF=AE,∠FAB=∠EAC, ∴∠FAD=∠FAB+∠BAD=45°=∠DAE. 在ΔADF和ΔADE中, ∴ΔADF≌ΔADE(SAS),∴DF=DE. 通过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应用新知,熟悉本课重点.
四.本章节测试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B.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都相等 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都相等 2.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等于( ) A. B. C. D. 3.如图,在电线杆上拉两条钢筋,来加固电线杆,这是利用三角形的( ) A.稳定性 B.灵活性 C.对称性 D.全等性 4.要测量圆形工件的外径,工人师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卡钳,点O为卡钳两柄交点,OA=OB=OC=OD,且点A、O、D与点B、O、C分别共线,如果圆形工件恰好通过卡钳AB,则此工件的外径必是CD之长了,其中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 A.SSS B.SAS C.ASA D.AAS 5.如图(1),已知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及一条直角边重合.将△ACB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的位置,其中交直线AD于点E,分别交直线AD、AC于点F、G,则在图(2)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5对 B.4对 C.3对 D.2对 6.如图,已知OA=OB,OC=OD,AD和BC相交于点E,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7.如图,在中,于点D,于点E,与相交于点F,若,则与相等的线段是( ) B. C. D. 8.如图4所示,△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 若∠1:∠2:∠3=28:5:3,则∠α的度数是( ) A.80° B.100 ° C.60° D.45°. 二、填空题 9.如图,△ABC中,∠A:∠ABC:∠ACB=3:5:10,又△A′B′C≌△ABC,则∠BCA′:∠BCB′的值为 . 10.如图,以△ABC的顶点A为圆心,以BC长为半径作弧;再以顶点C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D;连结AD、CD.若∠B=65°,则∠ADC的大小为 度. 11.如图,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D点落在BC边上的F点处,如果∠BAF=60°,则∠DAE等于 度 12.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一只蜗牛在爬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从C爬到D所用的最短时间与它爬行线段__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相同.(不要使用图形中未标注的字母) 三、解答题 13.如图,给出五个等量关系:①,②,③,④,⑤.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只需写出一种情况),并加以证明. 14.尺规作图:如图,已知线段a,. 求作:等腰三角形,使其腰长为a、底角为. 15.如图,已知点M是的边上一点,,且,则的长为多少? 16.已知:如图,,且,E为的中点. (1)求证:; (2)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除外,请再写出两个与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 17.如图(1),,将和的顶点B与顶点E重合,把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AC与DF相交于点O. (1)当旋转至如图(2)位置,点,C,D在同一直线上时,与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 (2)当继续旋转至如图(3)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单元测试卷答案 1.D 2.C 3.A 4.B 5.B 6.C 7.B 8.A 9.1:4 10.65 11.15° 12. 13.已知:. 求证:. 证明:在和中, ∵, ∴, ∴.(答案不唯一) 14.解: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 15.解:∵, ∴. 在和中, ∵ ∴, ∴. 16.解:(1)证明:∵, ∴, ∵, ∴, ∴, ∴, ∴, 又∵E是的中点, ∴, ∴; (2)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及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知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答案不唯一) 17.解:(1), . 又,, . (2)(1)中的结论成立.理由如下: , ,,,,,即. 在与中,, , , , 即. 又, . 通过单元测试卷,进一步巩固本章所学内容,检测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