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题 17.4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9-1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和简单的应用. 2. 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3. 初步养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1.回顾复习,引入课题 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师生共同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个定理,找出思路,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 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过渡语】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由勾股定理可知:如果两条边确定,那么第三边也随之确定.由此可得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新的判定方法. 活动一:教材探究活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探究】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全等,根据AAS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全等,根据ASA 3.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全等,根据SAS 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AB = A′B′ ,AC= A′C′,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勾股定理可知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其第三边一定相等.从而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因此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怎样利用勾股定理证明这个命题呢 指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课件5】 已知:如图所示,在ΔABC和ΔA'B'C'中,∠C=∠C'=90°,AB=A'B’,AC=A’C’. 求证:ΔABC≌ΔA'B'C'. 证明:在ΔABC和ΔA'B’C’中, ∵∠C=90°,∠C'=90°, ∴BC2=AB2-AC2, B’C'2=A'B’2—A'C'2(勾股定理). ∵AB=A'B',AC=A'C', ∴BC=B’C’. ∴ΔABC≌ΔA’B’C'(SSS). 【归纳】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说明】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分别相等,或两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如果满足斜边和一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各个条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是至少有一条边对应相等. 活动二:教材例题——尺规作直角三角形 【教材例题】 例1 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用尺规作直角三角形. 已知:如图所示,线段a,c. 求作:ΔABC,使∠C=90°,BC=a,AB=c. 分析:首先作出边BC,由∠C为直角可以作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的射线,由AB=c可以确定点A. 作法:如图所示. (1)作线段CB=a. (2)过点C,作MC⊥BC. (3)以B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CM于点A. (4)连接AB. 则ΔABC即为所求. 与同桌所作的进行比较,是否重合. 活动二:教材例题——尺规作直角三角形 例2 已知:如图所示,点P在∠AOB的内部,PC⊥OA,PD⊥OB,垂足分别为C,D,且PC=PD. 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证明:如图所示,作射线OP. ∵PC⊥OA,PD⊥OB. ∴∠PCO=∠PDO=90°, 在RtΔOPC和RtΔOPD中, ∵ ∴RtΔOPC≌RtΔOPD(HL). ∴∠POA=∠POB. ∴OP是∠AOB的平分线, 即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思考:这个命题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有什么区别?通过这道题,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归纳: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例1】例 如图,若要用“HL”证明Rt△ABC≌Rt△ABD,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 答案:AC=AD或BC=BD 变式训练 如图,在△ABC和△DCB中,∠A=∠D=90°,AC=BD,AC与BD相交于点O. (1)求证:△ABC≌△DCB; (2)△OBC是何种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1)在△ABC和△DCB中,∠A=∠D=90°, AC=BD,BC为公共边, ∴Rt△ABC≌Rt△DCB(HL). (2)△OBC是等腰三角形, ∵Rt△ABC≌Rt△DCB, ∴∠ACB=∠DBC, ∴OB=OC, ∴△OBC是等腰三角形.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B.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 C.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答案:A (2)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C=90°,AD=AC,DE⊥AB交BC于点E,若∠B=28°,则∠AEC= A.28° B.59° C.60° D.62° 答案:B (3)如图,∠C=90°,AC=10,BC=5,AX⊥AC,点P和点Q从A点出发,分别在线段AC和射线AX上运动,且AB=PQ,当点P运动到AP= ,△ABC与△APQ全等. 答案:5或10 (4)如图,AB=AD,∠ABC=∠ADC=90°,EF过点C,BE⊥EF于E,DF⊥EF于F,BE=DF. 求证:Rt△BCE≌Rt△DCF. 证明:如图,连接AC, 在Rt△ABC和Rt△ADC中, , ∴Rt△ABC≌Rt△ADC(HL), ∵BE⊥EF,DF⊥EF, ∴∠BEC=∠DFC=90°, 在Rt△BCE和Rt△DCF中, , ∴Rt△BCE≌Rt△DCF(HL).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称“斜边、直角边”或“HL”).这个判定方法是直角三角形所独有的,一般三角形不具备. 要点诠释: (1)“HL”从顺序上讲是“边边角”对应相等,由于其中含有直角这个特殊条件,所以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根据勾股定理,HL实际转换为SSS的判定方法. (2)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共有5种:SAS、ASA、AAS、SSS、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首先考虑用斜边、直角边定理,再考虑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要突出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书写时必须在两个三角形前加上“Rt”. 6.布置作业 课本P160练习1-2题,P161习题A,B组. 回顾所学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把握前面所学的知识,并为后续问题的探究做铺垫. 根据转变不同的条件看两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探究的流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通过“HL”定理的推导渗透转化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推理证明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例题作图的依据是“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就确定了”.也是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应用. 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知识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理解使用“HL”判定直角三角形,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变式训练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HL”定理解决问题.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 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并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17.4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重点是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用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能有条理地进行简单推理,在教学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效果较好. 1、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让学生经历“建模—说理—验证”合作学习,归纳得出“HL”判定方法;通过“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深化理解“HL”;为了学生掌握,我以“问题—模型—归纳—应用”模式,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教学的联系.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培养学生推理应用能力,既能抓住重点,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适时点拨,突破难点.在“HL”应用推理时,我以“示范—思考—讨论—小结—验证”为线索,设计演示、训练、点评、归纳、总结.这样既符合学生认识水平,也易于接受,又突破难点.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