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3 22: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共同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宋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www.21-cn-jy.com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繁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www-2-1-cnjy-com
2重点难点
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难点:诗与词的区别;诗词各流派特点。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句谚语叫“熟读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家听说过吗?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有哪些?能不能一起背一背我们熟悉的唐诗?(稍作停顿,让学生短暂思考)
(对学生所答略作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上的两朵奇葩:中国文学史上并峙的两座巍峨高峰-----唐诗与宋词。(请翻到教材P.106,同时投影课题:
第四课
唐诗与宋词)21·cn·jy·com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了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唐诗与宋词”,那么首先我们弄清处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二者有何区别?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所查资料告诉老师,好吗?
诗和词的主要区别?
(教师略作评价)简要归纳为:诗,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律诗和绝句,其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同学们刚背诵的《春晓》(投影);而词严格来说是由诗歌发展而来,其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不象诗那么有严格的规定,因句子长短不一,有长有短,又被称为“长短句”。如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华光万丈的唐诗
请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结合课前所查询的资料,回答下列第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略作评价后)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著名诗人多---2300多人。(唐初有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等;中唐著名诗人有:白居易、刘禹锡、柳中元等;晚唐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等。)2-1-c-n-j-y
②.诗歌多---近5万首
(留传至今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内容丰富,气象万千。)
③.题材广泛。(有歌颂祖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好河山的、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有描写边塞田园风光和战争生活的、还有倾诉个人抱负和不幸遭遇的诗等等,题材非常广泛。)

流派纷呈。(有边塞诗人、田园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
投影并播放: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与田园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请学生欣赏并“议议”《别董大》诗中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春晓》诗里宁静中的盎然生气。
⑤.艺术水平高。(有许多诗歌至今留传,成为世人传诵的千古绝品。)
2.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①.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
(引导学生看课本107页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白像,并作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活于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并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744年,李白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结成好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留存诗了900多首,长于描绘祖国壮丽河山。21教育网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教师归纳:李白的诗既激情又清新飘逸,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如飞,出神入化,难怪杜甫称赞李白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人称“诗仙”。其诗歌的特点:飘逸、豪放、雄奇、壮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2·1·c·n·j·y
②.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引导学生看课本107页杜甫像,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对杜甫作简单。)杜甫,字子美。7岁开始写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公元736年,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李林甫当权,政治腐败,杜甫不幸落榜。其生活年代正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一生存诗1400多首,,大都是揭露朝廷的的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因此称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人称其“诗圣”,其诗被称称“诗史”。杜甫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  21
cnjy
com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略作评价后),利用投影播放杜甫的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其诗:内容深刻、沉郁雄浑、语言精练、技艺高超,有“沉郁顿挫”之风。21·世纪
教育网
①.
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于中唐时期,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矛盾重重。此时诗坛掀起了改革浪潮,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白居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引导学生看108页白居易像)。11岁时,白居易为躲避藩镇战乱,开始了长达五六年的逃难生活,深刻感受到什么是民间疾苦,从而写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讽喻诗。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长恨歌》等。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卖炭翁》。
白居易的诗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腐朽统治的鞭挞,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独特风格。白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来源:21cnj
y.co
m】
同学们,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又出现了另一个高峰----那就是宋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这个知识点:多彩缤纷的宋词。【出处:21教育名师】
(二)、多彩缤纷的宋词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本108本目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了解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思考:宋词是中国文学史又一个高峰的表现以及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词派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投影要点)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另一个高峰。根据《全宋词》记载,多彩缤纷的宋词主要表现在:【版权所有:21教育】
①.
词人多---近1300多人
②.
词作多---9万多首
③.
艺术水平高----许多作品成为千古绝唱
④.
流派多---主要有婉约派与豪放派(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作品


婉约派
柳永
生动细腻、委婉含蓄、感情真挚,
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李清照
《如梦令》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组的观点。
(教师略作评价)简要归纳为:唐代诗歌空前繁荣,取决于以下原因:
a.社会经济繁荣是基本原因。唐朝历经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空前的繁荣,而且延续时间长。
b.庶族地主的兴起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唐朝是大批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的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丰富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C.随统一全国,使南北的文化得到了交融。d.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e.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的频繁,使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给诗歌增添了新鲜的血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