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同步作业单】5、七律?长征——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乐学同步作业单】5、七律?长征——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8: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乐学同步作业单
5、七律 长征
※基础巩固
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中央红军扎竹排,爬tiě suǒ( ),翻雪山,穿过悬yá( )绝壁,涉过湍急江河,行程总计约二万五千里。回看[ ]的重重难关,回首[ ]的艰难岁月,我们发现: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深刻把握历史规lǜ( ),创造了三军“尽开颜”的历史奇迹。
1、根据拼音,补全语段。
2、辨析“度过”和“渡过”,将它们填在上文的[ ]内。
3、下面哪一项中的加点字与“尽开颜”的“尽”意思相同 (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二、查字典填空。
1、“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它在字典中的解释:①球形的东西;②丸药,制成丸的药;③量词。在“泥丸”中应选第 种解释。
2、“征”按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三、选择题。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
C.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B.五岭逶迤腾细浪(弯弯曲曲延续不绝)
C.金沙水拍云崖暖(高耸入云的山崖)
D.三军过后尽开颜(指海军、陆军、空军)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翻大山、跨大河,最终成功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B. 广场上镌刻了经典革命诗词“沁园春·雪”,恢宏大气的词句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底色。
C.“革命岁月”的艰难历程中,记录着革命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每一段都是披荆斩棘的光辉征程。
D.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仍要记得弘扬不畏艰难的精神,铸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意志。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照样子,仿写对偶句)
2、用自己的话写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
3、《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修改病句)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这首诗写于 时期。
2、《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 作了
和 。其中“ , ”表现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 ”表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3、七律诗每首 行,每行 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 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涵涵要参加学校足球队的选拔考试,但是他得知参加选拔的同学有很多,而且有一些同学还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典典有些担心,怕自己选不上。作为他最好的朋友,你准备用《七律·长征》中的“ , ”这两句诗来鼓励他。
※阅读提升
六、请你补全诗歌,并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三军过后尽开颜。
1、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完成思维导图。
2、以下是“数字与长征”的资料,请结合资料完成练习。
由资料可知,诗中写的五件事是长征中的五个“点”,“ ,
”(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这种“ ”写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红军的 精神,奠定了本诗的朗读基调——昂扬向上,气势磅礴。
3、《七律·长征》用词匠心独运,请根据提示,品读诗歌。
首联:“远征难”要用 (慢 快)节奏,读出长征中困难重重的意味;“不怕”要读得 (响亮 低沉),读出红军藐视困难的态度。
颔联:( )写环境,( )写感受,要读好( )来体现红军乐观豪迈的形象。
A.“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B.“腾细浪”“走泥丸”
颈联:“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的喜悦和 的惊心动魄,要读出情感变化。
尾联:要加快语速,语调激昂,表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 的心情。
4、“金沙水拍云崖暖”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认为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
七、阅读毛主席长征时期的另一首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①,长空②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③,喇叭声咽④。 雄关漫道⑤真如铁,而今迈步⑥从头越⑦。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烈:猛烈,强劲。②长空:辽阔的天空。③碎:细碎。④咽(yè):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⑤漫道:莫道,不要说。⑥迈步:跨步。⑦从头越:重新跨越。
1、这首词的上阕写了风声、 、 、 等四种声音,营造出一种 的气氛。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 2、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 精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夕阳鲜红,艳若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比如残月如 、绿草如 等。
4、诵读全词,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喜悦 B.豪迈 C.悲凉 D.哀怨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
挥手之间
方 纪
①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 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毛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为民族,亲自去重庆谈判。
③霎时间,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 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毛主席身边。毛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④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毛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毛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 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⑤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毛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毛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⑥这一会儿的时间好长啊! 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毛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停住脚步,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⑦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毛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毛主席。
⑧毛主席也举起手,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 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⑨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沙,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 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⑩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不肯离去。
1、结合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毛主席登机前的几个场面,完成思维导图。
来到机场→ →准备登机→ →
2、第⑦⑧自然段运用 的方法描写了群众与毛主席互相挥别的场面,请用“ ”画出“面”的描写,用“ ”画出“点”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短文多处描写了前来送别毛主席的人民群众,请用“ ”画出一句,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毛主席的着装,更加突出了人们对即将去重庆谈判的毛主席的无限担忧。
B.第⑤自然段中两个“一步一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民群众深情凝视毛主席走向飞机的场景。
C.第⑧自然段抓住毛主席的动作,写出了毛主席年事已高,挥手十分不易。
D.第⑨自然段中三个“载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毛主席此次谈判的重要性。
5、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刚结束,国民党政府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一致和平的舆论压力,三次电邀毛主席去重庆和谈国事。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毛主席选择以身犯险,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面对毛主席这样的选择,再结合短文内容,你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请用几句话简要概述。
※综合实践
九、语文实践。
1、畅畅准备了几幅关于“长征”的对联,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上联: 光耀史册 下联:越五岭攀乌蒙志壮千山
上联: 红军 下联:翻雪山战士越过万难
2、假如现在有一个时空机,可以将你写的信带给长征时期的红军战士,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提示:可从“红军战士身上有着怎样的长征精神”和“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长征精神”两个方面来表述。)
十、小练笔。
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参考答案
一、1、铁索 崖 律
2、渡过 度过
3、D
二、W wán 丿 二 ① Z zhēng
三、1、C
2、D
3、B
四、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3、《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写的。
五、1、毛泽东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2、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概括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3、八 七 四
4、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六、1、越乌蒙 渡金沙”,
2、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3、慢 响亮 A B B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悦
4、这样改好。因为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而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崖更好。
七、1、雁叫声 马蹄声 喇叭声 清冷悲壮
一个寒冷的早晨,天还没有全亮,深蓝色的天空上有一轮冷月。西风凛冽,从头顶掠过的大雁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连绵起伏的山岭霜重如雪,一支红军队伍正在前行。马儿的脚步声细碎凌乱,行军的号角声也呜咽低沉。
2、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3、波涛汹涌的大海 鲜血 钩 茵
4、B
八、1、迎接主席→(握手道别)→(挥手告别)→(人群涌动)→目送主席
2、面的句子: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
点的句子: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好处:点面结合既展现了群众送别的热烈场面,又细致刻画了毛主席的动作,突出领袖与人民的深厚情感,使描写更生动、立体。
3、文中“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争着向毛主席挥手送别”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们”比作“潮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前来送别毛主席的人民群众数量众多,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不舍之情。
4、C
5、毛主席,您为争取和平,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奔赴重庆谈判。您的勇气与担当,如巍峨高山,护佑着对和平满怀期盼的人民。您以行动诠释为民族、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大义,这份伟大,永载史册,让我们满怀敬意与感恩,铭记您的付出。
九、1、渡金沙夺泸定 过草地 历经千辛
2、你们是我国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你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永不退缩,你们在艰苦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也会像你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面对,直到战胜困难。
十、树立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