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23 16:01:4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西师大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学 期 单 元 一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课 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2.素养能力:能发现并提出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感受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减计算的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题“连续减10、连续减3” ,复习2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的减法运算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让学生在熟悉的计算情境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首先让我们开展口算练习,一起算一算吧!
算一算!
教师:同学们都算对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每组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每一个算式的得数都会成为下一个算式的被减数,都是连减。
看图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用退位减法解决连减问题
【设计意图】以文具店购物为生活情境,呈现“50元买1个30元的文具盒和1本14元的笔记本”的问题,贴近学生日常,激发其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自然引出连减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现实依托,便于理解连减问题的实际意义。
教学例4
还剩多少元?
1.分析题意: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买1个文具盒需要花30元,买1个笔记本需要花14元。
预设2:小女孩带了50元。
课件出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元?
预设:还剩的钱数=总钱数-1个文具盒的价钱-1个笔记本的价钱
列式为:50-30-14=
2.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①先回顾一下20以内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②独立完成计算,在和同桌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③指名汇报,有序梳理。
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所得的数减第三个数。
方法一:口算
先算:50﹣30=20
再算:20﹣14=6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
小结:
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个位上的数相减为0,0不能省略不写;十位上的数相减为0,这个0要省略不写。
知识拓展
教师:谁还有不同的列式呢?
预设:我们还可以先算买两件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还剩的钱数=总钱数-(1个文具盒的价钱+1本笔记本的价钱)
列式为:50-(30+14)=
先算30+14=44
再算50-44=6
学习任务二:探索连减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分步与简便竖式的对比、转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算式操作—竖式写法抽象—计算规律总结”的思维过程,发展逻辑思维与抽象概括能力,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73-42-20= 63-8-15=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试一试能否像连加的竖式简便写法一样写连减的竖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说说哪种写法适合你。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习任务三:提出并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观赏鱼数量”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流程,构建加减法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型。理解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减法是“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或比较两部分的多少”,让学生清晰区分加减法问题的本质特征,掌握不同类型加减法问题的解决思路。
观赏鱼。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 有24条, 有17条。
预设2: 有6条, 有9条。
和 一共有多少条?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有序梳理。
比 多多少条?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有序梳理。
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边学边练,设计包含生活场景的练习题,数学源于生活,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与能力。
1. 教科书P5“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先分析题意,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尝试列式计算。
(2)指名汇报,全班有序梳理。
教科书P5“课堂活动”第2题。
先摆一摆,再说一说怎样计算。
(1)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理解题目的意思,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题目的理解。
(2)指名小组上黑板展示。
(3)指名汇报,全班有序梳理。
教科书P6“课堂活动”。
(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题意。
(2)指名让学生提问题,一个提出问题,在指名解答问题。
(3)可以多进行几组。
教科书P8“练习一”第6题。
还剩多少元?
(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教科书P9“练习一”第8题。
摘桃子。
(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连减问题:如果用去的数有两个及以上,可以用总数连续减去用去的数求出剩下的数;也可以先算出所有用去的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用去的数的和求出剩下的数。
根据信息提问题:
(1)提加法问题(求总和)。
(2)提减法问题(求相差数、部分量)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还剩多少元?
50-30-14=6(元)
方法一:口算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
先算:50﹣30=20
再算:20﹣14=6
73-42-20=11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西师大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1. 算一算!
(1)连续减10。
85
75
65
55
45
(2)连续减3。
39
36
33
30
27
知识链接
2. 看图列式计算。
12

2

6
4
知识链接
用退位减法解决连减问题
学习任务一
还剩多少元?
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该如何列式计算呢??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50-30-14=
还剩的钱数 总钱数-1个文具盒的价钱-1本笔记本的价钱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该怎么计算呢?
50-30-14=
活动要求:
1.先回顾一下20以内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独立完成计算,在和同桌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3.指名汇报,有序梳理。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50-30-14=
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所得的数减第三个数。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50-30-14=
方法一:口算
先算:50﹣30=20再算:20﹣14=6
6
还剩6元。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50-30-14=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
6
5 0
- 3 0
0
2
2 0
- 1 4
6
还剩6元。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50-30-14=
6
5 0
- 3 0
0
2
2 0
- 1 4
6
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个位上的数相减为0,0不能省略不写;十位上的数相减为0,这个0要省略不写。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还剩的钱数 总钱数-(1个文具盒的价钱+1本笔记本的价钱)
50-(30+14)=
探究新知
还剩多少元?
50-(30+14)=
3 0
+ 1 4
4
4
44
5 0
- 4 4
6
6
还剩6元。
探究新知
探索连减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
学习任务二
73-42-20=
63-8-15=
探究新知
73-42-20=
7 3
- 4 2
1
3
3 1
- 2 0
1
1
7 3
- 4 2
1
3
- 2 0
1
1
11
说说哪种写法适合你。
探究新知
63-8-15=
6 3
- 8
5
5
5 5
- 1 5
0
4
6 3
- 8
5
5
- 1 5
0
4
40
探究新知
提出并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
学习任务三
观赏鱼。
(1) 和 一共有多少条?
24
+
17
41
(条)
探究新知
观赏鱼。
(2) 比 多多少条?
24
-
6
18
(条)
探究新知
观赏鱼。
(3)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探究新知
观赏鱼。
问题1: 和 一共有多少条?
17+6 =23(条)
探究新知
观赏鱼。
问题1: 比 多多少条?
24﹣9 =15(条)
答案合理即可。
探究新知
教材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
1.摆 ,先拿走 ,再拿走 。
75

20

16
39
75
20
16
55
达标练习
2.先摆一摆,再说一说怎样计算。
教材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
48﹣ ﹣ =
16
9
23
达标练习
3. 抓棋子。
教材第6页“课堂活动”
小丽
小东
我抓了21颗。
我抓了16颗。
请分别提出一个可以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问题。
达标练习
3. 抓棋子。
教材第6页“课堂活动”
小丽
小东
小明
小红
我抓了21颗。
我抓了16颗。
小丽比小东多抓了几颗?
小丽和小东一共抓了多少颗?
达标练习
3. 抓棋子。
小丽比小东多抓了几颗?
小丽
小东
我抓了21颗。
我抓了16颗。
21﹣16 = 5(颗)
教材第6页“课堂活动”
达标练习
3. 抓棋子。
小丽和小东一共抓了多少颗?
小丽
小东
我抓了21颗。
我抓了16颗。
21+16 = 41(颗)
教材第6页“课堂活动”
达标练习
4. 还剩多少元?
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6题
37元
我用50元买这个电热水壶。
50

37
13
(元)
达标练习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5. 摘桃子。
(1)李红比夏明多摘了多少个桃子?
32

29
3
(个)
达标练习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5. 摘桃子。
(2)赵华比李红少摘了多少个桃子?
32

25
7
(个)
达标练习
2.根据信息提问题:
(1)提加法问题(求总和)。
(2)提减法问题(求相差数、部分量)
1.连减问题:如果用去的数有两个及以上,可以用总数连续减去用去的数求出剩下的数;也可以先算出所有用去的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用去的数的和求出剩下的数。
知识总结
1. 自主完成课本P8第5题、P9第9题。
2. 完成《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